視力殺手青光眼 混合治療效果佳

咨詢/長庚眼科主治醫師 張雪麗 撰文/黃諭宸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青光眼可分為原發性青光眼與次發性青光眼,目前造成原發性青光眼的原因仍不明,主要分為隅角開放性與隅角閉鎖性兩種,亞洲老人較多為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所苦,這些病人眼軸較短,當年紀增長後,因白內障較成熟,水晶體腫大,造成隅角更狹窄,而導致青光眼發作。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張雪麗提醒,台灣民眾因為眼睛結構問題,以致青光眼伴隨年紀增長,而有增加之趨勢。


引起次發性青光眼的類型也很多,例如:對類固醇敏感者,長期使用類固醇藥水的患者容易造成眼壓升高。糖尿病病患易引起視網膜病變,造成眼睛前房血管增生,所導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治療上相當棘手。至於白內障引起的青光眼目前佔少數,青光眼亦有可能因外傷、虹彩炎所引發。


易忽略青光眼病症 導致視力受損

青光眼的病變主要為引起視神經受損,早期從視神經纖維部份開始損壞,視神經凹陷逐漸擴大,最後導致視神經萎縮。慢性青光眼早期只有輕微視野缺損時常不易發現,到影響視力時才會就醫,發現時視神經常已有受損,青光眼的情況往往已很嚴重。所以四十歲以後的中老年人,定期一年一次的眼睛檢查是必要的。

閉鎖性青光眼常屬於急性青光眼,會引發眼痛、頭痛、頭昏、噁心嘔吐、視力模糊或看到彩虹光圈,因為有不適感病患會第一時間就醫,但仍會導致眼球病變,例如角膜水腫、視神經病變、瞳孔放大沾黏、水晶體混濁等,對病人視力造成影響。急性閉鎖性青光眼治療的方式,初期會先將眼壓用藥物控制住,再使用雷射虹膜穿孔術治療。若可在發病初期儘快以雷射治療效果最佳,大多數病患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治癒青光眼 最新採用混合方式

治療青光眼的藥物種類很多元,以局部點用的眼藥水為主,例如ß型阻斷劑、α型促進劑、碳酸酐酶抑制劑、縮瞳劑或前列腺素類藥物等。最新治療方式採混合使用,若單一藥水無效時,醫生會改採複方藥,讓病人的滴藥次數降低,使病人的用藥順從度提高。

有些開放性青光眼病患,對於藥物反應不佳或病患無法忍受藥物的副作用時,亦可採用雷射治療,稱為青光眼小樑整形術,但有時效果僅持續三、五年後,眼壓仍再度會升高,仍需持續追蹤。若藥物治療無法控制,也會使用青光眼小樑切除術,其原理為在小樑網剪開一個洞,讓房水能順利排出,但少部份病患仍可能產生結膜下腔纖維化造成排水不良,讓眼壓再度升高。
遇到這種情況,目前亦有植入青光眼導管的治療方法,利用導管將房水引至眼球後方,避免結膜下方因纖維化而排水不良的後遺症。張雪麗醫師叮嚀病患,無論使用何種治療青光眼的方法,病患都要持續追蹤眼壓的穩定,以確保視神經不再受損惡化。


(摘至Review 醫學雜誌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