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常見的有毒動物
林杰樑醫師 壹、毒蛇 台灣每年被毒蛇咬傷的約有300-500人,其中85%是被出血性毒蛇咬傷的,引起死亡的約有
20-30人。蛇咬傷為一種緊急狀況,
90%以上發生在四月至十月間,五至十九歲的男性最常遭受到蛇咬傷。在台灣地區共有六種毒蛇 *神經性毒蛇,即飯匙倩及雨傘節; *出血性毒蛇,即龜殼花、赤尾鮐、百步蛇及鎖鏈蛇。 *鎖鏈蛇兼俱神經性毒及出血性毒 百步蛇及鎖鏈蛇分佈於台灣的南部及中部其他四種毒蛇分佈於全省。 1.
百步蛇---俗名:百步蛇、五步蛇、百花蛇、蝮蛇、山古鱉;
學名:Agkistrodon
acutus (Gunther); 英文名:Hundred
pacer snake; 分類:SQUAMATA
;有鱗目;
Viperidae 蝮蛇科
毒性成份:
具有出血毒phospholipase
a2及fibrinogenase 2.
赤尾青竹絲---俗名:青竹絲、竹葉青、赤尾鮐、青竹鏢;
學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 科名Crotalinae
響尾蛇亞科
毒性成份:具有出血毒phospholipase
a2及fibrinogenase 3.
雨傘節---俗名:雨傘節、台灣克雷特、百節蛇、白節蛇、簸箕甲、手巾蛇學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Vmbrella snake (Blyth); 英名:Taiwan
banded krait; 分類:SQUAMATA
有鱗目; Elapidae
蝙蝠蛇科
毒性成份:具有神經毒bungarotoxin及心臟毒 4.
鎖蛇----鎖鍊蛇、鍊仔蛇、圓斑蛇;
學名:Vipera
russellii (Maki); 英名:Russell's
viper,Chain snake; 分類:SQUAMATA有鱗目;
Viperidae 蝮蛇科 5.
眼鏡蛇----飯匙倩、飯鏟頭;
學名:Naja naja
atra (Cantor); 英名:Chinese,
Taiwan spectacle; cobra cobra; 分類:SQUAMATA有鱗目;
Elapidae蝙蝠蛇科;
具有神經毒 6.
龜殼花---學名: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Cantor); 英名:Turtle-designed
snake; 分類:SQUAMATA有鱗目;
Viperidae 蝮蛇科
被毒蛇咬傷10-20分鐘後症狀才會漸漸出現。若20分鐘內沒有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等症狀時,則為無毒之蛇類咬傷,此時只需消毒、止血、包紮再送醫注射破傷風或消炎針即可。
若不能確定是否為毒蛇咬傷,則仍需依毒蛇咬傷的急救方式處理。
根
據 統
計 超
過 百
分 之
九 十
六 的
蛇 咬
傷 部
位 都
在 四
肢(上
肢
稍 多
於 下
肢 )台
灣 的
毒 蛇
咬 傷
大 多
患 肢
會 腫
脹,因
此,請
儘 速
除 去
手 上
束 縛
物 。例
如 戒
指、手
鐲
等。
患
者 宜
保 持
鎮 靜,或
給 予
患 者
精 神
支 持,並
讓 患
肢 保
持 靜
止,請
勿
隨 意
移 動。
儘 速
以 彈
性 繃
帶 緊
緊 包
紮 患
肢,包
紮
範 圍
越 大
越 好。如
無 彈
性 繃
帶 時,絲
襪、褲
襪
亦 可
應 用,再
利 用
木 板
或 樹
枝 等
物 做
成 夾
板 ,
以 固
定 患
肢。
儘
速 送
醫 接
受 診
治 或
抗 蛇
毒 血
清 治
療。 蛇毒毒傷症狀
一、出血性毒蛇 傷口灼痛、局部腫脹並擴散、起水泡、淤斑、紫斑、漿液血由傷口滲出、皮膚或皮下組織壞死
、噁心、發燒、嘔吐、血痰、七孔流血、瞳孔縮小、血尿、低血壓、抽搐、痙攣。6-48小時之內死亡。
二、神經性毒蛇 傷口疼痛、局部腫脹、嗜睡、運動神經失調、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局部無力、顎咽麻痺、口
吃、垂涎、噁心、嘔吐、昏迷、呼吸困難、呼吸衰竭。
8-72小時之內死亡。
台 灣 的 抗 蛇 毒 血 清:
在
醫 院
就 醫
主 要
就 是
針 對
毒 蛇
種 類
給 予
抗 蛇
毒 血
清 ,
目 前
預 防
醫 學
研 究
所 所
製 作
的 抗
蛇 毒
血 清
有 二
類
單
價 的
抗 百
步 蛇
蛇 毒
血 清。多
價 的
抗 出
血 性
(對
抗
龜 殼
花、赤
尾
鮐)、抗
神
經 性
(對
抗
飯 匙
倩 、雨
傘 節
)蛇
毒
血 清。
另
有 一
種 多
價
( 6 價)血 清
未 上
市 ,內
含 抗
鎖 蛇
及 其
他 五
種 常
見 毒
蛇 的
抗 蛇
毒 血
清。 目前每一種蛇毒中毒,都有專用的抗蛇毒血清,但特別強調的有: (1)愈早注射,效果愈好。(2)避免注射錯誤。(3)靜脈注射效果最好。(4)局部注射只限於咬傷後2小時以內的患者。(5)約有15%的患者,對抗蛇毒血清有過敏反應,但因為沒有其他的葯物能代替抗蛇毒血清,因此對於有過敏反應的患者,利用抗組織胺及類固醇的協助,仍然要設法注入,才能解毒。(6)在 無
法 或
未 鑑
定 為
有 毒
或 無
毒 的
情 況
下,一
律
以 有
毒 毒
蛇 咬
傷 的
狀 況
進 行
急 救
處 理。
毒 蛇 咬 傷 的處理原則如下: (一)阻止毒液吸收:在咬傷處近端十公分處施用
止血帶,並在腫脹處上方加強之。 (二)儘可能地去除傷口的毒液:在咬傷處切開一公分長和半公分深的切口,並用機械法抽吸。此法目前因效果存疑已經很少使用。 (三)中和毒液:自靜脈或動脈給予多價的抗蛇毒血清,感受性強的病人應先做皮膚試驗。 (四)防止或減少毒液的影響:適當地輸注生理食鹽水、血漿、血液和血管加壓劑以防休克。可能須做筋膜切開術以防嚴重水腫而造成肢體的局部缺血性壞死。 (五)防止併發症:給予廣效性抗生素、破傷風類毒素或破傷風免疫球蛋白。有時可能需要氣管插管及輔助性呼吸,且要隨時記錄腎臟機能的變化。 治療建議:
1.判定毒蛇種類
2.穩定生命表徵
3.蛇毒血清治療:以抗百步蛇血清治療。每瓶20cc血清以生理食鹽水以1:100稀釋先以0.05-0.1cc先做皮膚過敏試驗,
靜脈點滴30-60分鐘滴完。依咬傷的嚴重度、病人的軀體大小及咬傷時間長短,給予1-3瓶。皮膚試驗陽性病人仍需給抗血清,需事前注射抗組織胺或epinehrine,並減慢滴數。本品應完全溶解後於二小時內用完,不可再加以冷凍儲存。劑量:成人用量普通為一劑量,十歲以下兒童用量則需加倍(
二劑量
),注射後局部或全身症狀未獲改善或持續惡化時,則應每隔半小時至二小時追加一劑量直到全身症狀改善為止。
4.
在傷口附近做標記,給血清之前每15分鐘測量傷口進展情形,之後每1-2小時記錄腫脹情形,可作為追加血清或傷口發炎指標。
5.
蛇類口腔中之細菌以葛蘭氏陰性菌為主,若發生感染,則以廣效性抗生素予以治療。
6.
避免泥土及皮膚上的髒物感染,應給予破傷風類毒素。
7.
避免間室症候群的發生,必要時需切開過度腫狀的傷口。做其他併發症之預防及治療,如:全身性毒血症、血清症等。
8.
不可以外科手術之方法來探測、評估其嚴重性,如十字切開法 蛇毒血清治療之注意事項 1.
血清投與時機以遭咬傷後一小時內最有效,超過八小時後投與則其效力會有所減低。但根據臨床經驗,咬傷經過三至四天再給予正確之血清仍有明顯效果,不宜放棄。 2.
過敏試驗呈陽性反應者,仍需投與抗毒蛇血清 3.
可先投與抗組織胺及類固醇類藥品,而在備便
1:1000
Epinephrine 針劑之情況下,增加稀釋倍數並減慢滴速,緩慢投與 4.
血清過敏性檢查:血清溶液於注射前應先取少量,以血清溶液對生理鹽水溶液
1:100
之比例再稀釋,而後取
0.05 - 0.1 毫升注射病患前臂皮下做皮膚過敏試驗。於
30 分鐘內局部產生輪狀浮腫,周圍起紅暈者為陽性反應。
5.
血清投與方法: 不可在手指及腳趾等部位作皮下注射投與;
以靜脈持續滴注投與為主;
以一劑量稀釋於
300 毫升之生理食鹽水中滴注,時間約
30 至
60 分鐘;
或作
IV push,最初之一毫升需滴注五分鐘以上,以後每分鐘不得超過一毫升 可能出現之遲發性併發症
1.
間室症候群(
Compartment Syndrom ):
因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pressure增高引起。
2.
血清症(
Serum sickness ):
屬
Immune complex reaction,導因於注射入人體的抗體與抗原作用後,形成
了小的、可溶性的抗原抗體複合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