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台灣常見的有毒動物         
林杰樑醫師   壹、毒蛇 台灣每年被毒蛇咬傷的約有300-500人,其中85%是被出血性毒蛇咬傷的,引起死亡的約有  
20-30人。蛇咬傷為一種緊急狀況,  
90%以上發生在四月至十月間,五至十九歲的男性最常遭受到蛇咬傷。在台灣地區共有六種毒蛇 *神經性毒蛇,即飯匙倩及雨傘節; *出血性毒蛇,即龜殼花、赤尾鮐、百步蛇及鎖鏈蛇。 *鎖鏈蛇兼俱神經性毒及出血性毒 百步蛇及鎖鏈蛇分佈於台灣的南部及中部其他四種毒蛇分佈於全省。   1.       
百步蛇---俗名:百步蛇、五步蛇、百花蛇、蝮蛇、山古鱉;  
學名:Agkistrodon  
acutus  (Gunther); 英文名:Hundred  
pacer snake; 分類:SQUAMATA  
;有鱗目;  
Viperidae  蝮蛇科      
毒性成份:  
具有出血毒phospholipase  
a2及fibrinogenase  2.       
赤尾青竹絲---俗名:青竹絲、竹葉青、赤尾鮐、青竹鏢;  
學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 科名Crotalinae  
響尾蛇亞科       
毒性成份:具有出血毒phospholipase  
a2及fibrinogenase 3.       
雨傘節---俗名:雨傘節、台灣克雷特、百節蛇、白節蛇、簸箕甲、手巾蛇學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Vmbrella snake (Blyth); 英名:Taiwan  
banded krait; 分類:SQUAMATA   
有鱗目; Elapidae   
蝙蝠蛇科      
毒性成份:具有神經毒bungarotoxin及心臟毒 4.       
鎖蛇----鎖鍊蛇、鍊仔蛇、圓斑蛇;  
學名:Vipera  
russellii (Maki); 英名:Russell's  
viper,Chain snake; 分類:SQUAMATA有鱗目;  
Viperidae 蝮蛇科 5.       
眼鏡蛇----飯匙倩、飯鏟頭;  
學名:Naja naja  
atra (Cantor); 英名:Chinese,  
Taiwan spectacle; cobra cobra; 分類:SQUAMATA有鱗目;  
Elapidae蝙蝠蛇科;  
具有神經毒 6.       
龜殼花---學名: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Cantor); 英名:Turtle-designed     
snake; 分類:SQUAMATA有鱗目;  
Viperidae  蝮蛇科      
被毒蛇咬傷10-20分鐘後症狀才會漸漸出現。若20分鐘內沒有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等症狀時,則為無毒之蛇類咬傷,此時只需消毒、止血、包紮再送醫注射破傷風或消炎針即可。  
若不能確定是否為毒蛇咬傷,則仍需依毒蛇咬傷的急救方式處理。  
      
根  
據 統  
計 超  
過 百  
分 之  
九 十  
六 的  
蛇 咬  
傷 部  
位 都  
在 四  
肢(上  
肢  
稍 多  
於 下  
肢 )台  
灣 的  
毒 蛇  
咬 傷  
大 多  
患 肢  
會 腫  
脹,因  
此,請  
儘 速  
除 去  
手 上  
束 縛  
物 。例  
如 戒  
指、手  
鐲  
等。  
患  
者 宜  
保 持  
鎮 靜,或  
給 予  
患 者  
精 神  
支 持,並  
讓 患  
肢 保  
持 靜  
止,請  
勿  
隨 意  
移 動。  
儘 速  
以 彈  
性 繃  
帶 緊  
緊 包  
紮 患  
肢,包  
紮  
範 圍  
越 大  
越 好。如  
無 彈  
性 繃  
帶 時,絲  
襪、褲  
襪  
亦 可  
應 用,再  
利 用  
木 板  
或 樹  
枝 等  
物 做  
成 夾  
板 ,  
以 固  
定 患  
肢。  
儘  
速 送  
醫 接  
受 診  
治 或  
抗 蛇  
毒 血  
清 治  
療。   蛇毒毒傷症狀  
 一、出血性毒蛇    傷口灼痛、局部腫脹並擴散、起水泡、淤斑、紫斑、漿液血由傷口滲出、皮膚或皮下組織壞死  
、噁心、發燒、嘔吐、血痰、七孔流血、瞳孔縮小、血尿、低血壓、抽搐、痙攣。6-48小時之內死亡。  
 二、神經性毒蛇    傷口疼痛、局部腫脹、嗜睡、運動神經失調、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局部無力、顎咽麻痺、口  
吃、垂涎、噁心、嘔吐、昏迷、呼吸困難、呼吸衰竭。  
 8-72小時之內死亡。  
   台 灣 的 抗 蛇 毒 血 清:    
在  
醫 院  
就 醫  
主 要  
就 是  
針 對  
毒 蛇  
種 類  
給 予  
抗 蛇  
毒 血  
清 ,  
目 前  
預 防  
醫 學  
研 究  
所 所  
製 作  
的 抗  
蛇 毒  
血 清  
有 二  
類  
 單  
價 的  
抗 百  
步 蛇  
蛇 毒  
血 清。多  
價 的  
抗 出  
血 性  
(對  
抗  
龜 殼  
花、赤  
尾  
鮐)、抗  
神  
經 性  
(對  
抗  
飯 匙  
倩 、雨  
傘 節  
)蛇  
毒  
血 清。  
 另  
有 一  
種 多  
價  
( 6 價)血 清  
未 上  
市 ,內  
含 抗  
鎖 蛇  
及 其  
他 五  
種 常  
見 毒  
蛇 的  
抗 蛇  
毒 血  
清。 目前每一種蛇毒中毒,都有專用的抗蛇毒血清,但特別強調的有: (1)愈早注射,效果愈好。(2)避免注射錯誤。(3)靜脈注射效果最好。(4)局部注射只限於咬傷後2小時以內的患者。(5)約有15%的患者,對抗蛇毒血清有過敏反應,但因為沒有其他的葯物能代替抗蛇毒血清,因此對於有過敏反應的患者,利用抗組織胺及類固醇的協助,仍然要設法注入,才能解毒。(6)在 無  
法 或  
未 鑑  
定 為  
有 毒  
或 無  
毒 的  
情 況  
下,一  
律  
以 有  
毒 毒  
蛇 咬  
傷 的  
狀 況  
進 行  
急 救  
處 理。  
   毒 蛇 咬 傷 的處理原則如下:  (一)阻止毒液吸收:在咬傷處近端十公分處施用   
止血帶,並在腫脹處上方加強之。 (二)儘可能地去除傷口的毒液:在咬傷處切開一公分長和半公分深的切口,並用機械法抽吸。此法目前因效果存疑已經很少使用。 (三)中和毒液:自靜脈或動脈給予多價的抗蛇毒血清,感受性強的病人應先做皮膚試驗。 (四)防止或減少毒液的影響:適當地輸注生理食鹽水、血漿、血液和血管加壓劑以防休克。可能須做筋膜切開術以防嚴重水腫而造成肢體的局部缺血性壞死。 (五)防止併發症:給予廣效性抗生素、破傷風類毒素或破傷風免疫球蛋白。有時可能需要氣管插管及輔助性呼吸,且要隨時記錄腎臟機能的變化。   治療建議:  
 1.判定毒蛇種類  
 2.穩定生命表徵  
 3.蛇毒血清治療:以抗百步蛇血清治療。每瓶20cc血清以生理食鹽水以1:100稀釋先以0.05-0.1cc先做皮膚過敏試驗,  
靜脈點滴30-60分鐘滴完。依咬傷的嚴重度、病人的軀體大小及咬傷時間長短,給予1-3瓶。皮膚試驗陽性病人仍需給抗血清,需事前注射抗組織胺或epinehrine,並減慢滴數。本品應完全溶解後於二小時內用完,不可再加以冷凍儲存。劑量:成人用量普通為一劑量,十歲以下兒童用量則需加倍(  
二劑量  
),注射後局部或全身症狀未獲改善或持續惡化時,則應每隔半小時至二小時追加一劑量直到全身症狀改善為止。  
 4.  
在傷口附近做標記,給血清之前每15分鐘測量傷口進展情形,之後每1-2小時記錄腫脹情形,可作為追加血清或傷口發炎指標。  
 5.  
蛇類口腔中之細菌以葛蘭氏陰性菌為主,若發生感染,則以廣效性抗生素予以治療。  
 6.  
避免泥土及皮膚上的髒物感染,應給予破傷風類毒素。  
 7.  
避免間室症候群的發生,必要時需切開過度腫狀的傷口。做其他併發症之預防及治療,如:全身性毒血症、血清症等。  
 8.  
不可以外科手術之方法來探測、評估其嚴重性,如十字切開法   蛇毒血清治療之注意事項 1.       
血清投與時機以遭咬傷後一小時內最有效,超過八小時後投與則其效力會有所減低。但根據臨床經驗,咬傷經過三至四天再給予正確之血清仍有明顯效果,不宜放棄。 2.       
過敏試驗呈陽性反應者,仍需投與抗毒蛇血清 3.       
可先投與抗組織胺及類固醇類藥品,而在備便  
1:1000  
Epinephrine 針劑之情況下,增加稀釋倍數並減慢滴速,緩慢投與 4.       
血清過敏性檢查:血清溶液於注射前應先取少量,以血清溶液對生理鹽水溶液  
1:100  
之比例再稀釋,而後取  
0.05 - 0.1 毫升注射病患前臂皮下做皮膚過敏試驗。於  
30 分鐘內局部產生輪狀浮腫,周圍起紅暈者為陽性反應。  
 5.       
血清投與方法: 不可在手指及腳趾等部位作皮下注射投與;  
以靜脈持續滴注投與為主;  
以一劑量稀釋於  
300 毫升之生理食鹽水中滴注,時間約  
30 至  
60 分鐘;  
或作  
IV push,最初之一毫升需滴注五分鐘以上,以後每分鐘不得超過一毫升   可能出現之遲發性併發症  
 1.  
間室症候群(  
Compartment Syndrom ):      
因  
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pressure增高引起。  
 2.       
血清症(  
Serum sickness ):      
屬  
Immune complex reaction,導因於注射入人體的抗體與抗原作用後,形成     
了小的、可溶性的抗原抗體複合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