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高雄長庚醫院全球資訊網 mail  
Chang Gung     
    
 
                   



現在位置:首頁>
衛教資訊>衛教文章
   
   

 

 
 
 
 
 
 
 
 
 
 
 
 
 
 
 
 
 
 
蔡明釗醫師
 

頭號癌殺手 大腸癌打敗肝癌』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九十五年癌症登記報告」(圖一),全台癌患共新增七萬三千兩百九十三名,平均每七分十秒就有一人罹癌。男、女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二的結直腸癌(統稱為大腸癌),新增病人數首度超越肝癌,總人數也躍居為國人頭號癌症殺手,男女病人數合計一萬兩百四十八人,它和肝癌的病人數都已突破萬人大關,值得民眾提高警覺。 大腸癌「後來居上」,主要與國人飲食西化,攝取過多脂肪、紅肉及燒烤食物,加上缺乏攝取蔬菜水果,以及少運動有關。





































壹、大腸直腸生理功能  

大腸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直腸 (圖二),它每天可吸收1.5公升的水及少數電解質,一些腸內菌也可產生維他命K以供身體吸收。直腸為結腸的倒數20公分長左右的距離,與肛門相接,糞便可在此暫存,糞便中含有約75%的水分及25%的固體食物殘渣,其中1/3的固體食物殘渣包含是腸道的細菌、植物、脂肪、無機鹽、膽汁、黏膜及腸道的死細胞。結腸直腸的組織解剖分為四層,最內一層是黏膜層,二是黏膜結締組織層,三是肌肉層,最外一層是漿膜層,其中黏膜層的細胞死亡及增生是最頻繁的,也是一般最容易發生瘜肉及癌變之處。



貳、大腸直腸癌的主要形成機轉  

經過一些物質或發炎的刺激,引起一連串基因的改變,正常細胞增生成腺瘤性瘜肉約需十年時間,腺瘤性瘜肉常常是多發性,若未及早切除,再由腺瘤性瘜肉成為癌症約需五年時間,有些黏膜細胞也可能不經過演變成腺瘤性瘜肉這一段過程而直接癌變 (圖三)。

參、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  

三、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
1997年美國癌症學會建議作以下篩檢


 

乙狀結腸鏡檢查

糞便潛血反應

一般危險群

年齡五十歲以上無症狀者

每五年一次

每年一次

中危險群

單一腺瘤性瘜肉

頭三年一次
以後每五年一次

 

 

大腸癌術後

頭一年內一次
以後每三年一次

 

 

二位以上第一等親屬或一位小於60歲的第一等親屬罹患大腸癌

40歲以前一次
以後每五年一次

 

 

其他親等親屬罹患大腸癌

50歲以前一次
以後每五年一次

 

高危險群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ulcerative colitis)

罹病八年以上,最好每年作一次切片檢查

 

 

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全面性從青少年時期
(10-12歲)每1-2年一次

 

 

幼年瘜肉症
(juvenile polyp)

全面性從青少年時期
(10-12歲)每1-2年一次

 

 

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

21歲起每1-2年一次

 

肆、大腸直腸癌症狀與診斷  

1.症狀腫瘤位置不同引發症狀依發生頻率分別為:

位置

右側大腸癌

左側大腸癌

直腸癌

症狀

腹痛體重
減輕腹漲及貧血

大便習慣改變
腹痛及直腸出血

肛門出血
大便習慣改變及裡急後重

晚期之症狀包括疲倦厭食及體重減輕等等


2.家族史、病史、理學檢查、血液生化學評估等等。
3.鋇劑灌腸攝影。
4.內視鏡、大腸鏡及硬軟乙狀結腸鏡。
5.活體切片檢查,經過外科病理進一步的化驗,目的是探查病因,診斷病兆是 發炎、腺瘤性瘜肉、癌症或是微生物感染。

 

伍、治療  

手術是治療之主流,依腫瘤部位選擇部分切除或全切除,加作人工肛門造口,或藉腹腔鏡切除。若病人已有轉移現象者,則可用緩解性及輔助性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來減緩病情的惡化及減少腫瘤復發。

 
陸、預防  
 
 

 

多吃蔬菜水果及糙米全麥食物 (圖四),不但提供了許多維生素及纖維,可減少腸壁與致癌物接受機會,少吃脂肪尤其是飽和性脂肪,因其會引起膽汁過度分泌而刺激腸道細胞基因突變。改變烹調習慣,少用炒炸,多用水煮法熱食,養成運動及每天排便的習慣。定期健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面對面診斷。
所有門診時間僅供參考,最終以醫院當日公佈為准。
  聯絡資訊:高雄市83301鳥松區大埤路123號  電話:07-7317123轉8301
網頁內容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胃腸肝膽科系版權所有 網頁維護:l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