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高雄長庚醫院全球資訊網 mail  
Chang Gung     
    
 
                   




現在位置:首頁>
衛教資訊>衛教文章
   
   

 

 
 
 
 
 
 
 
 
 
 
 
 
 
 
 
 
 
 
吳耿良醫師
「功能性胃腸障礙」就是泛指主導食物消化、吸收與排泄的胃腸道機轉發生運作不良時所引起的種種毛病。根據統計,到醫院胃腸科求診的病患約有一大半是為這些問題所困擾:包括喉球症、功能性胸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腸躁症、功能性腹脹、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瀉等的20餘種疾病。而根據最新的Rome III分類,依據其受影響部位的不同而分為「功能性食道問題」、「功能性胃腸問題」、「功能性大腸問題」、「功能性腹痛症候」與「功能性直腸肛門問題」。臨床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腸躁症和功能性便秘最為常見。

分別簡述如下:
功能消化性不良為一症狀性疾病,其致病機轉仍不清楚,可能由很多病因而引起,故治療方面可能要針對不同致病機轉引起的不同症狀給予不同的治療。一般處理流程,若有貧血、黑便、體重減輕、消化性潰瘍病史與胃癌家族史等的病人要先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疾病;有服用止痛藥病史的患者則先停藥;若有膽道、胃食道逆流、心臟疾病則要適當評估檢查。病人也可進一步做幽門螺旋桿菌測試,若有則建議將幽門螺旋桿菌根除。而藥物治療原則可分為三大類:潰瘍型的病患先給制酸劑治療;蠕動不良型的則給予促胃腸蠕動藥物治療;而非特異型的可合併制酸劑加上促蠕動藥物治療。若症狀仍然持續的病人則做進一步檢查,若確定為難治的消化不良症,可進一步加入抗憂鬱藥、精神科治療或其它臨床經驗藥物,若查出為其他原因則要針對特別病因去治療。

腸躁症是腸胃科常見的的症候群,其特徵是腹部的疼痛或絞痛合併腸道功能的改變─包括腹部漲大、產氣、腹瀉和便秘。腸躁症不像有些大腸炎會引起發炎或改變腸道組織或增加大腸直腸癌的機率,大部分的腸躁症可由飲食、生活習慣和壓力的管理來控制。由於目前腸躁症由何病因引起並不清楚,故治療方面以症狀緩解為主。大部分症狀較輕微的患者可靠患者學習情緒管理,或改變飲食或生活型態得到改善。症狀較重者則要就醫。醫師可能建議使用緩泄劑來治便秘;或用止瀉劑來治腹瀉。在某些情形下患者需用到抗膽鹼藥物來緩解腸道痙攣,此類病患的醫病互動關係是很重要的。

功能性便秘,主要症狀為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或排便未盡感等。原因可能為大腸蠕動不良糞便積在腸內,加上水份吸收,糞便越乾燥越硬越不易排便或以前有憋住排便的習慣,久而久之,造成直腸黏膜感覺神經鈍化,沒有便意;而糖尿病的病人,末稍感覺神經失調,也不易有便意等。必要時可做腸鏡檢查、結腸蠕動時間、肛門直腸測壓法與直腸知覺等檢查來診斷與排除器質性疾病。治療方法為維持健康飲食習慣(多喝水、多吃富含籤維的蔬果類)、改善良好生活習慣(減輕生活壓力、多運動)、藥物(大便成形纖維製品、軟便劑、刺激物大便軟化劑潤滑劑、鹽水通便劑等) 與生理回饋。

功能性胃腸疾病發病年齡,多在20-50歲間,病程緩慢,常受情緒、精神、飲食等因素影響。症狀持續存在或反覆發作,一般累計須在12周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診斷功能性胃腸疾病,必須排除消化性潰瘍、胃腸道腫瘤等器質性疾病。

 
 
     
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面對面診斷。
所有門診時間僅供參考,最終以醫院當日公佈為准。
  聯絡資訊:高雄市83301鳥松區大埤路123號  電話:07-7317123轉8301
網頁內容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胃腸肝膽科系版權所有 網頁維護:l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