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面骨骼決定表面皮膚軟組織的表現及外觀,有些人臉型呈現寬廣,原因是顴骨側突、下頷骨角突出、咬肌肥厚、下巴短小、或者是這些特徵合併發生,這種臉型一般稱做國字臉或方型臉。國字臉或方型臉除了外觀不雅以外,也給人一種個性強悍的感覺,所以這些人,特別是女性,不喜歡這種臉型,而來尋求手術矯正,改善下顎骨角的突出,減少寬度,使臉型看起來柔和。這類手術屬於顏面骨塑形手術,下顎骨角縮小術也稱做骨角整型術或削骨手術。

應用三維電腦斷層影像的研究知道,國字臉的人咬肌和下顎骨要比一般人的咬肌和下顎骨體積較大,下顎骨角的斜線長度也比一般人較長,說明了這類人確實有組織構造上明顯特別的地方。造成下顎骨角突出的可能原因,部分是先天家族遺傳,部分是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如習慣性磨牙或咀嚼硬物等。國字臉和方形臉在出生和孩童期常常並不明顯,在成長發育期逐漸顯露出來。要改善下顎骨角突出,手術切除是最直接、有效,而且效果長遠的方法。除了手術以外,也可以使用肉毒桿菌素直接注射於咬肌,造成咬肌麻痺體積減少。應用藥物注射使咬肌萎縮所得到的效果比較有限,一般估計平均大約減少咬肌體積的三分之一,萎縮效果持續大約半年,所以需要重覆注射。一般的觀察是,肉毒桿菌素的注射不會改變下顎骨角的形狀和大小。

手術的選擇、評估和計畫

跟任何美容手術一樣,仔細的詢問就醫者的訴求,過去接受過相關的治療,就醫者的一般性疾病、精神科疾病史、用藥史,檢查顏面骨骼的形狀和牙齒咬合狀況,然後與就醫者討論治療計畫、手術方式、和可能的併發症,是達到成功的重要步驟。對於就醫者特別的顏面解剖構造,醫師和就醫者雙方必須要有相同的認知及同意,醫師應該評估就醫者臉上的軟組織和骨骼對於顏面外型造成的影響,否則手術後可能無法獲得預期的效果。比如說,一個下顎骨角突出合併咬肌肥厚的人,下顎骨角合併部分咬肌的切除,才可能得到最佳的效果,如果不削咬肌,手術後可能須做肉毒桿菌素的注射。對於下顎骨角明顯而且顏面肥胖的人,單純的骨骼塑型手術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而需佐以軟組織減量措施,譬如說皮下抽脂術。過去常主觀地認為下顎骨角削去後,咬肌會自動萎縮變小,然而一項下顎骨角削骨者長期追蹤測量研究顯示,咬肌不一定會相對地萎縮變小,會因人而異,而總平均只有減少咬肌百分之五的體積。所以有合併咬肌肥厚的人,在削骨的同時做咬肌打薄手術,可以加強效果,避免事後的肉毒注射。

年齡是一項重要討論因素,年齡大的人軟組織可能失去彈性比較鬆弛,黏附在顏面骨骼上的能力較差,骨骼手術內縮以後,顏面有可能顯現鬆弛老化,呈現臉頰皮膚鬆弛,法令紋加深的變化,所以要跟就醫者說明可能需要的後續手術,諸如抽脂或拉皮,也可以採用下顎骨角外層骨切除術取代常規的骨角切除術,保留一些下顎骨角,或者做下巴加長手術,避免顏面軟組織過度鬆弛。

就醫者有時候可能不知道除了骨角突出以外,還有其他問題沒有注意到,手術前檢查和評估以後,要跟就醫者詳細說明。例如下顎骨左右不對稱,就要計畫兩側下顎骨角不同的切除量,以達到左右相同的結果。就醫者如合併有下顎前突和牙齒咬合異常,可以聯合顎骨塑型手術和正顎手術一起做。有時候,就醫者有正常的下顎骨外型和正常的下顎骨角度,但是覺得臉型太寬,或純粹想要減少臉型寬度,要看是否有下巴短小以及鼻子寬鼻樑平的問題,跟就醫者討論各種不同改善臉型的治療計畫,包括施行下顎骨角外層骨切除術、下巴加長手術、或隆鼻樑縮鼻孔等手術。重要的前提是,就醫者需要有合理的期待,醫師要能清楚告知手術能產生的效果。

手術需要全身麻醉,手術前照會麻醉專科醫師,根據需要安排一般性X光和抽血檢查、顏面骨X光檢查,如有必要可以安排三維電腦斷層掃描,做手術前的分析、模擬和說明,這對顏面不對稱的就醫者有幫助。手術是從口腔內進行,要請就醫者注意口腔衛生,手術前做牙齒保養,減少細菌性感染。

手術

手術是經鼻孔氣管內插管進行全身麻醉,麻醉科醫師會將血壓控制降低一些,以減少手術出血量,放置導尿管以監測身體組織灌流,保障安全。如有合併顴骨過寬、鼻子扁平、下巴過小等問題,可以同時做聯合性的手術,鼻子扁平者做隆鼻手術,鼻子過寬者做縮鼻手術,下巴過小者做下巴延長術,顴骨突出做顴骨縮減手術。顏面骨塑形手術一般出血量在50至200西西左右,不需要輸血。手術結束,傷口沖洗乾淨,清除雜物,適當止血,置放引流管,然後用可吸收縫線縫合傷口。

手術後傷口及臉頰保持開放性照顧,不需要做壓迫性包紮,導尿管及引流管隔日拆除。手術後要留置病房觀察一晚,隔日回家。臉部腫脹三天達到高峰,一至二週後逐漸消除。合併咬肌切除的人,腫脹及酸痛感會拖久一些。口服抗生素及止痛藥吃三天,手術後要吃流質飲食一星期,其中三天內建議吃清涼流質,第二週吃軟質飲食,第三週起可以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手術後要注意口腔衛生的照顧,充分的休息,以及適度的運動,以促進組織恢復消腫以及減少傷口感染。有嚼食硬物習慣的人,建議要停止此習慣,以避免咬肌變厚骨骼再生。

不理想結果和手術併發症

不理想的結果源於手術前的檢查討論不夠仔細,就醫者的期待不切實際,或者是醫病雙方溝通不佳。對於口內切開以及下巴後方的小傷口,就醫者一般可以接受,不會留下不雅的疤痕。這種手術可能造成的問題,有骨角削除量不足、過度削除、兩側不對稱、顏面軟組織鬆弛、血腫、感染、下齒槽知覺神經傷害、顏面下顎枝運動神經傷害、下顎骨髁骨折、或手術後顳顎關節活動不良等。一般來說,不理想的結果或手術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很低。

手術後顏面腫脹是無法避免的,造成就醫者的不舒服及困擾,顏面的腫脹程度在手術後48至72小時達到最高峰,然後慢慢消退改善,通常手術後一週消腫五成,二週消腫八九成。減少腫脹的方法有:手術後頭部墊高三十度、臉頰冰敷、以及手術後置放引流管等。傷口細菌感染機會約百分之二至四,感染時局部呈現紅腫熱痛的現象,傷口感染出現的時機是手術後兩週左右,偶爾會在手術一個月以後呈現感染狀況,一般以革蘭氏陽性葡萄球菌和鏈球菌較常見。治療感染,應抽除或引流污血膿液,投以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的方法,則是手術前洗牙治療蛀牙,手術後口腔衛生照顧,飲食注意,以及充分的休息和適度的運動。下齒槽神經如有傷害,可在手術中直接縫合修復。文獻報告過有病例於手術後出現顏面下顎枝神經傷害,呈現同側顏面肌肉運動不良,患者於六個月完全恢復。手術後顳顎關節活動不良造成張口困難是暫時性的,一般於手術一個月以後恢復正常,如果持續過久恢復緩慢,可以利用顳顎關節活動器協助快速恢復。削骨手術後因為顏面骨骼內縮,對於年齡較大皮膚較鬆的人,可能會發生顏面軟組織鬆弛的現象。如果出現這種現象,可以在六個月後,接受局部抽脂術或拉皮手術來改善。削骨手術後產生的不理想結果如削骨不足、過度削骨、或兩側不對稱,就需要重做手術,在過度削骨產生凹陷的部位,需做骨移植矯正。

結論

接受過國字臉手術矯正的人滿意度高﹝圖1和圖2﹞,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就醫者樂意推介朋友來接受相同的手術。這種手術的併發症或不良結果較少發生,而且大部分可以避免,或者可以處理改善。這需要依靠手術前的仔細評估、討論,說明清楚手術能達到的效果,選對手術方法,細心執行手術,以及小心的術後照顧。

圖一 方臉男性就醫者﹝左圖﹞,接受下顎骨角削骨,以及切除部分咬肌手術以後﹝右圖﹞。
圖二 方臉女性就醫者﹝左圖﹞,接受下顎骨角削骨以及下巴加長手術手術以後﹝右圖﹞。
參考文獻
  1. Baek SM, Kim SS, Bindiger A. The prominent mandibular angle: preoperative management, operative technique, and results in 42 patients. Plast Reconstr Surg 1989; 83:272-80.
  2. Deguchi M, Iio Y, Kobayashi K, Shirakabe T. Angle-splitting ostectomy for reducing the width of the lower face. Plast Reconstr Surg 1997; 99:1831-9.
  3. Kane AA, Lo LJ, Chen YR, Hsu KH, and Noordhoff, MS. The course of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n the normal human mandibular ramus and in patients presenting for cosmetic reduction of the mandibular angles.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06:1162-1174, 2000.
  4. Han K, Kim J. Reduction mandibuloplasty: ostectomy of the lateral cortex around the mandibular angle. J Craniofac Surg. 12: 314-25, 2001.
  5. Lo LJ, and Chen YR. The volume of muscles of mastic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mandibular contouring surgery: A comparative study. 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 60: 125-129, 2007.
  6. Lo LJ, Mardini S, Chen YR. Volumetric change of the muscles of mastication following resection of mandibular angles: a long-term follow-up. Ann Plast Surg 2005; 54: 615-21.
  7. Lo LJ, Wong FH, Chen YR. The position of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at the mandibular angle: an anatomical consideration for aesthetic mandibular angle reduction. Ann Plast Surg 2004;53: 50-5.
  8. Morris DE, Moaveni Z, Lo LJ. Aesthetic facial skeletal contouring in the Asian patient. Clinics in Plastic Surgery 34: 547-556,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