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簡介
傳統的超音波是將探頭放在身體表面,檢查體內實質器官。而對於胃、十二指腸及後腹腔器官,則因為腸腔內的空氣及腹腔中多層組織的阻擋,因此傳統超音波有其限制。所謂的內視鏡超音波,就是將內視鏡和超音波結合在一起,做檢查時就像做胃鏡檢查,吞入末端有超音波探頭的內視鏡,在消化道內進行超音波檢查。內視鏡超音波的發展,原本是解決傳統超音波在胰臟檢查所到的問題,但同時發現腸胃壁的各層可經由內視鏡超音波掃描看得更清楚。也因此,內視鏡超音波的檢查範圍,依檢查目的可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腸及膽胰道。
檢查前準備
- 檢查前需禁食6-8小時,減少食物逆流進入肺部,也可避免遺漏重要病灶。
- 如果有藥物過敏史,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瓣膜性疾病或懷孕及服用抗凝血劑或其他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要告知醫護人員並聽從指示服藥。
- 檢查當天降血糖藥暫停,降血壓藥仍需照常使用
那些病人需要接受內視鏡超音波檢查?
一、食道、胃、十二指腸內視鏡超音波
(1) 黏膜下腫瘤:區分是下黏膜層出來的(如迷走胰臟,脂肪瘤或類瘤)或是肌肉層出來的腫瘤,來做為下一步是要追蹤或治療的參考
(2) 確定病灶是否為食道、胃、十二指腸早期癌
(3) 食道、胃、十二指腸癌患者的癌症分期
(4) 胃、十二指腸管腔外病灶,最常見的是外來的壓迫
二、胰臟部分
(2) 確定病灶是否為食道、胃、十二指腸早期癌
(3) 食道、胃、十二指腸癌患者的癌症分期
(4) 胃、十二指腸管腔外病灶,最常見的是外來的壓迫
(1) 胰臟惡性腫瘤與慢性胰臟炎形成的假性腫瘤的區分
(2) 胰臟囊性腫瘤的區分
(3) 胰臟內分泌瘤的定位
(4) 胰臟癌的分期
三、膽道部分
(2) 胰臟囊性腫瘤的區分
(3) 胰臟內分泌瘤的定位
(4) 胰臟癌的分期
(1) 膽囊息肉與結石的區別
(2) 膽道狹窄及膽道擴張的鑑別診斷
(2) 膽道狹窄及膽道擴張的鑑別診斷
那些人不適合做內視鏡超音波?
因咽喉部解剖位置異常,食道狹窄或有穿孔之虞時,或重症病人有吸入性窒息的危險,或排斥內視鏡檢查者,不建議做內視鏡超音波檢查。
如何進行內視鏡超音波?
檢查前一天要空腹八小時以上,不需要住院,門診約診檢查即可。檢查前會給予腸胃道肌肉鬆弛劑,以及喉嚨作局部麻醉之後,讓病患左側臥。檢查過程與胃鏡類似,一般來說,整個檢查時間需時約15-30分鐘,視病情決定。檢查開始後,醫師會請病人吞個口水,藉著吞嚥動作以利內視鏡管子進入食道。接下來,請儘量放輕鬆,持續做緩慢的深呼吸,此時不要再吞口水,讓口水從嘴角自然流出。若病灶位於腸胃道內,會灌水充滿於病灶所在的那段腸胃道;若是病灶是在管腔外,會將氣球充水進行掃描檢查。
檢查後應注意哪些事項?可能有哪些併發症?應如何處理?
- 檢查後不可馬上進食,建議一小時後先喝少許的水,沒有嗆到或其他不適,才可以開始吃東西
- 基本上,內視鏡超音波檢查是一種非常安全的檢查方式,發生併發症的機會很少,通常少於千分之一
- 若有併發症發生,如腹痛或出血,應立即禁食,給予輸液補充,X光檢查,看是否有臟器穿孔產生的游離空氣
- 若有穿孔產生,應會診外科醫師。但不一定需要馬上開刀,可密切觀察一、二天,視狀況而定
撰文:謝博任醫師/簡榮南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