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長庚 胃腸肝膽科

肝癌射頻消融術治療

肝癌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簡介

肝癌及肝臟轉移性腫瘤是影響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而目前肝癌的治療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只要能早期發現,大部分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目前治療肝癌的方式有很多種,而治療方式還需考慮到病患的肝腫瘤大小,數目,病患的年齡,肝硬化的程度等等。而射頻消融術是被認為最有局部治療效果的治療方式。一般而言,射頻消融術對於3公分以內的腫瘤有明顯治療效果,而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已有直徑5至7公分的肝腫瘤治療成功的案例。

術前準備

通常在術前晚上午夜後禁食。醫師會再告知早晨可服用那些藥物。

運作原理

射頻消融術的基本儀器包括射頻產生器及射頻電極針。電極針有直針及傘狀彎針兩種形式。運作的原理是在超音波的導引下將電極針插入肝腫瘤中,由射頻產生器產生的特定頻率的電流透過電極針及貼在大腿上的電極板產生回路,讓電極針旁的腫瘤組織產生高溫,造成局部組織的凝固性壞死,進而達到治療效果。

單極射頻消融術與雙極射頻消融術的不同

單極射頻消融術是用一支電極針插入肝腫瘤中間,經由電極末端放出電流產生熱,造成腫瘤壞死,但是只能治療較小的腫瘤。而雙極電極針的針頭都有正負兩極,電流不只可在單支針進出,也可以由一支針的正極流向旁邊另一支針的負極,進而可以增加燒灼的面積,所以可用於治療更大的腫瘤。雙極射頻消融術是利用超音波進行立體定位,並使用多支電極針包圍腫瘤四周,利用電極針本身及電極針之間的電流將腫瘤燒灼乾淨。另外,雙極消融術所產生的周邊溫度只有60-80℃,比單極消融術(約100℃)低許多,因此可用於很靠近附近器官的腫瘤的治療。

治療流程

治療前,醫師會為病患進行局部消毒及加上靜脈注射的鎮靜劑,然後用超音波定位。接著將電極針依據超音波的定位路徑插入並放置在腫瘤中。如果腫瘤接近腸道、膽囊或橫隔膜,可以用葡萄糖液注入腹腔中(即所謂的人造腹水),將腫瘤與正常器官隔開,而注入的葡萄糖液在1至2星期內會被吸收,所以是種相當安全的輔助性方法。在治療過程中,會適時給予鎮靜止痛劑,降低病患在治療時的高溫疼痛感。治療結束時,在拔針時也可以用電極針將所插入的路徑做短時間燒灼,除了可減少出血,也可以減少腫瘤細胞藉著插針擴散的可能性。每次射頻消融治療時間平均約2小時。一般而言,射頻消融術對於直徑3公分以下的腫瘤有明顯治療效果,但隨著治療工具的進步,已有5至7公分的肝腫瘤治療成功的案例。

適應症

  1. 病情不適合手術治療
  2. 局部控制腫瘤疾病
  3. 經團隊會議評估適合接受治療

禁忌症

  1. 腫瘤太大
  2. 肝功能嚴重異常
  3. 嚴重且無法矯正的凝血功能異常
  4. 難以控制的大量腹水

注意事項

  • 治療結束後需在床上躺4-6小時
  • 治療後常有疲倦,輕微發燒頭痛,通常藥物治療即可減輕症狀
  • 可能發生的併發症有:疼痛,腹痛,肝功能異常,出血(<2%),皮膚燒傷,穿刺路徑的腫瘤復發(<4%),因熱能造成附近器官損傷(胃腸道,膽囊,心臟,肺臟,腎臟),併發肝膿瘍,敗血症;而死亡率則小於千分之二
  • 治療後的追蹤通常是在治療後一個月,以電腦斷層檢查為主,之後再以超音波追蹤。

撰文:謝博任醫師/嚴卓立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