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疾病是屬於人體器官中頗為棘手的範疇. 常見的症狀包括右上腹部疼痛,黃疸,發燒畏寒等. 膽道疾病可分為良性及惡性兩大類. 前者包括膽結石,肝內結石,膽管囊泡,結核菌感染,及醫原性傷害. 後者包括肝內和肝外膽管癌,十二指腸壺部周圍腫瘤,及各種轉移癌. 不管是良性抑或惡性病灶,一旦造成膽管不同程度堵塞,將引發阻塞性黃疸. 臨床表徵有全身體表體液泛黃,皮膚搔癢,大便灰白.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警覺生命已遭受嚴重威脅. 首先應先排除”內科性黃疸”的鑑別診斷,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疾,溶血性疾病等. 在作完詳細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抽血驗尿,及腹部超音波等基本檢查確定是阻塞性黃疸(又名”外科性黃疸”)後,須作病灶的定位. 此項工作特別重要,提供後續治療方針的擬定,及風險評估. 過去膽道病灶的定位須要倚賴內視鏡膽道攝影 (圖一) 或經皮穿肝膽道攝影. 然而兩者皆有其風險及限制. 前者病人須忍受吞嚥膽道鏡的極端不適,甚至冒著十二指腸破裂出血,胰臟炎等併發症. 而經皮穿肝膽道攝影故名思義即是以細針直接紮入肝臟內之膽管,其所可能衍生的併發症更甚於由內視鏡途徑. 也因此發展出一種舒適安全兼清悉可靠的膽道攝影實在有其迫切性.
幸運的,九零年代末期逐漸發展改良出”核磁共振膽道攝影”. 它是利用核磁共振攝影基本架構,於T2相位搭配特殊軟體重建出三度空間的膽道解剖圖型. 其優點是不具侵襲性, 所以不會有傳統膽道攝影的不適和嚴重併發症. 更重要的是它可同時清楚描繪出病灶遠端和近端的變化 (圖二),作為外科醫師判斷手術切除的可行性及切除範疇的重要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裝置有心臟節律器的患者並不適合此種檢查. 利用此項先進科技,長庚醫院已成功針對數百名阻塞性黃膽的病人使用核磁共振膽道攝影作為各項治療的”導覽地圖”. 舉例來說,接受膽囊摘除而意外傷及總膽管的患者,我們利用核磁共振膽道攝影可準確測量膽管受損程度進而設計膽道重建的方式. 另外也將核磁共振膽道攝影作為肝內結石和膽管癌術前必備檢查工具而避免諸多不必要的併發症. 筆者此類研究成果已為”英國外科學期刊” 和”美國腸胃學期刊” 所刊登並廣為引用.(本文作者葉大森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副教授)
圖一. 接受膽囊摘除手術總膽管被截斷. 傳統膽道攝影只能顯示截斷處的遠端,無法完整評估傷害範圍.
圖二. 以核磁共振膽道攝影可同時顯示總膽管截斷處的近端和遠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