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Baby黃疸照護必知 大腸鏡 新生兒肝炎症候群 新生兒幽門肥厚狹窄症
腸套疊 過敏性紫斑 誤吞異物 膽道閉鎖 |
|
Baby黃疸照護必知 |
|
「這個囝仔哪會看起來這呢黃?」、「新生兒黃疸聽起來好像很嚴重、什麼時候會好ㄚ?有沒有其它後遺症?」這是不少剛當上新手媽媽或爸爸想知道的問題;也是讓很多家長傷腦筋,到底要「黃」到什麼程度才要帶來給醫師看呢?黃疸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到的問題,也是新生兒延遲出院或再入院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然而,在母乳哺育率提升的同時,新生兒黃疸的問題卻也造成母親及醫療照護人員諸多的困擾。 |
|
|
1.到底黃疸是不是病呢?而黃疸指數和膽紅素(Bilirubin)又 代表什麼呢? |
|
|
其實黃疸是一種現象、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病」。所以黃疸病的說法是錯的,應該說:有許多種疾病皆會有黃疸的表現。一般來講,是指血液中的膽紅素增加了,通常每一百毫升的血清中,膽紅素超過2毫克,身體就會明顯變黃。其中黃疸指數就是在觀察身體內膽紅素的濃度(黃疸指數12 mg/dl,代表100毫升的血液中含有12毫克的膽紅素)。膽紅素來源是從身體內的紅血球的解體所產生的廢物,因為一般紅血球的壽命為 120天,身體中每天有1/120的衰老紅血球會被破壞,同時骨髓細胞亦會製造1/120的新鮮紅血球出來取代之。這個廢棄物對身體並沒有用處,但一定要從身體內排泄出去。當身體無法將膽紅素排出時,不能被處理的膽紅素就會沉積在皮膚或粘膜上,於是就出現了黃疸。 |
|
|
2.新生兒為什麼會發生黃疸?其比例是多少? |
|
|
由於新生兒的肝臟機能尚未發育完全,無法很快地清除膽紅素。使得膽紅素累積在體內,身體外在表現則在鞏膜(眼白處)、皮膚、黏膜上,看起來就會黃黃的。這種新生兒的黃疸稱為「生理性黃疸」,對一個月內的新生兒來說,是一種很常見的生理現象;其原因多為良性、暫時性的,約新生兒出生後4到5天最高,有十分之一的足月嬰兒可高達12毫克,五十分之一的嬰兒甚至高達15毫克,然後約在10至14天後就會自然消褪。足月嬰兒在第一週時,約50%有黃疸;早產兒有黃疸的比例,則高達70%。大多數不需要接受治療,但是仍有部份的黃疸徵兆,暗藏著一些可怕的疾病,如果沒有早日發現、及時治療,有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終身遺憾。 |
|
|
3.黃疸過高或是持久不退時該怎麼辦?會是什麼原因? |
|
|
黃疸過高或是持久不退的現象屬於病理性黃疸的範疇,一般是指24小時內出現黃疸、黃疸指數高於15 mg/dl、黃疸期超過二個星期、結合型膽紅素超過2 mg/dl、且黃疸上升速度每天超過5 mg/dl,可能會影響寶寶的健康,父母們必須提高警覺,謹慎觀察。最常見的有尿道感染、敗血症、先天性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甲狀腺功能低下、先天溶血性疾病和先天代謝異常,其中以膽道閉鎖是最嚴重的疾病。 |
|
|
4.母乳哺育的寶寶其黃疸為什麼比較明顯? |
|
|
在台灣有蠻多新手父母,會因為寶寶出現黃疸症狀而暫停哺餵母乳,其實這觀念是不對的。因為哺餵母乳會讓寶寶的黃疸情形一直持續到兩、三個月才完全消退,是毋需擔心的;換句話說,在這個階段最常見的生理性黃疸,常常是因為母乳分泌較少或餵食不足引起。根據國外文獻研究有幾種作法:一是持續哺餵母乳;二是哺餵母乳加上照光;三是暫時母乳加配方奶餵食;四是暫時混合餵食加上照光,五是暫時換成配方奶;六是暫時換成配方奶加上照光。1994 年台灣兒科醫學會發函給衛生署說明「哺餵母乳發生延長性黃疸時,即未超過15-17 mg/dl 可繼續哺餵母乳。否則暫停數日,並應請小兒科醫師診治,找出黃疸的原因。」 |
|
|
5.給親親寶貝的父母們如何觀察寶寶是否有黃疸? |
|
|
在正常柔和的日光下看起來比較準,日光燈下也可以做參考,你可以觀察到嬰兒的臉部皮膚或眼白變黃,隨著膽紅素量的增加,你會發現嬰兒的胸部及腹部皮膚也變黃,最後是腳掌,手掌背也變黃。
在日光或是白色日光燈下,可以用指尖輕壓嬰兒的鼻子或是前額,如果皮膚是白白的,表示嬰兒沒有黃疸。如果看起來是黃黃的,表示嬰兒有黃疸。 |
|
|
6.居家如何照護有黃疸的寶寶?什麼情況下須送醫治療? |
|
|
- 喝母奶引起的母乳性黃疸,可能持續2至3個月黃疸才會完全消退。母乳性黃疸極少引起嚴重的病情,不需要因此而停餵母乳;反而應該多鼓勵母親更頻繁地哺餵母乳,並幫助寶寶正確的含乳與吸吮。
- 餵食充足母乳/牛奶,寶寶吃的飽,大小便次數多,膽紅素排泄的速度越快。
- 切勿自行讓寶寶服用成藥或偏方,以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仔細觀察寶寶的日常生活,從平時的活力與吸吮力、膚色、身體狀況、大便顏色等方面。當寶寶有體溫不穩定、活力及精神變差、大便呈灰白色、手掌背及腳掌背都發黃,或是無法判定的情況時,一定要請小兒科醫師檢查。
什麼是膽道閉鎖?讓我們來認識9色大便卡
膽道閉鎖(biliary atresia)簡單來說就是膽道阻塞不暢通,而膽道是連接肝臟與十二指腸間的通道,主要功能在運送肝臟製造的膽汁至消化道,消化食物。國內每年 20萬多新生兒中,約有60多名罹患膽道閉鎖(發生率約萬分之二,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有較高的發生率),其中女嬰比男嬰稍多;由於膽道閉鎖,無法排出體內的膽汁,膽汁完全沒有進入腸胃道,腸胃道裡面的牛奶消化後是白色的,而病兒的大便是灰白色。這種病早期發現非常重要;同時使得膽汁鬱積於肝臟內,造成黃疸、肝硬化,若不及時治療,寶寶有可能會死亡,後果相當嚴重。其發生率雖不高,卻佔需換肝病人之半數以上。
有鑑於此,國民健康局自2002年起推行『嬰兒大便卡』,目的即在於使膽道閉鎖兒能透過大便顏色比對,及早被發現以及接受葛西手術治療。由於部分膽汁滯留症家長反應,他們的寶寶大便顏色介於3號(不正常)和4號(正常)之間,造成判斷困難,甚至延遲就醫。因此今年我們將兒童健康手冊的『嬰兒大便卡』從原本6色改為9色(圖一)。新的嬰兒大便顏色辨識中,不正常的顏色共有6色,編號為1~6號;正常顏色為7~9號。我們希望在增加不正常的大便顏色辨識後,醫護人員、家長能更清楚區分嬰兒大便顏色是否異常。
除了重視嬰兒大便顏色,也要請您特別留意嬰兒的黃疸問題。新生兒黃疸在我國嬰兒相當常見,在出生滿兩週後,大部分新生兒黃疸已消退;假若新生兒出現持續延長的黃疸,其中部分嬰兒可能患有膽汁滯留症/膽道閉鎖,切勿以為均是哺餵母乳造成的黃疸,讓病患失去治療最佳時機。
請大家一定要特別注意0-60天大新生兒的大便顏色,以及在新生兒滿30天大時按時帶他們去施打B型肝炎疫苗並做大便顏色篩檢,才能及早發現肝膽疾病兒童,使他們得以及早治療!
【參考資料:財團法人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 |
|
|
圖一: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