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向上 ] 腸病毒 ] 霍亂 ] 大腸桿菌 ] 日本腦炎 ] 綠膿桿菌 ] [ 傷寒 ] 葡萄球菌 ] 腸弧菌食物中毒 ] 如何預防新型流感的傳染 ] H5N2禽流感 ]

傳染病  作者:林谷鴻醫師

傷寒:

病源: 沙門氏桿菌中的傷寒桿菌

症狀: 主要症狀為持續, 漸增式的發燒, 可達攝氏40-41, 伴隨有頭痛, 身體不適, 和發冷, 在腸胃道的症狀有便秘(主要在大人)或腹瀉(主要在小孩), 腹痛, 肝脾腫大, 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心跳緩慢, 流鼻血, 軀幹上有玫瑰色斑點等

傳染方式: 經由食物和水傳染, 汙染源來自患者的糞便或尿液, 需注意的是, 有些帶菌者並不會發病, 而恢復期中的病患排泄物中仍帶有病菌, 3-5%的病人會成為永久帶菌者

潛伏期: 1-3, 視感染細菌的數量而不同

併發症: 不治療的傷寒會造成持續的高燒, 厭食, 體重下降, 嚴重的甚至會有腸出血, 腸穿孔, 肝炎, 腦膜炎, 腎炎, 心肌炎, 氣管炎, 肺炎, 關節炎, 骨髓炎等併發症, 適當的治療(尤其是早期的治療), 其預後相當好

預防: 改善環境衛生是減低傷寒發生率最好的方法, 包括乾淨的飲水供應, 排泄物的安全衛生處理等, 而對於到高危險區旅遊者, 則可施打傷寒疫苗, 此外若有疫情爆發, 應儘快找出所有可能的傳染源並加以控制

治療: 口服氯黴素(chloramphenicol)治療相當有效, 於體溫恢復正常後應繼續使用4-5, 如果對氯黴素有抗藥性, 可改用amoxicillintrimethoprim- sulfamethoxazole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