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2019EthicBk
P. 96
家庭、社會的阻力。這種風氣一直到九零年代末期,才慢慢
有了轉變。而轉變最重要的關鍵,其實就是書中不斷強調的
- 尊重。
慈濟醫學系的學生在開始大體解剖課程前的那個暑
假,都要親自到大體老師的家裡拜訪。除了了解大體老師過
去的生平故事外,也希望讓大體老師的家屬能理解他們致愛
親人的奉獻對於醫學的重要性。整個學期從莊嚴肅穆的啟用
典禮開始,一直到學期末的火化與入殮,醫學生都是以感恩
與敬重的心進行課程。每次實驗課前的默禱,是醫學生與這
群無語良師例行的互動;我們也都了解課程中的每一刀、每
一剪,都承載了大體老師對醫學生的期許。這些活動與儀
式,除了讓改變了醫學生了解到大體解剖課不再只是冰冷的
課程,更重要的是讓大體老師的家屬感受到他們親人所受到
的尊重。也是這些改變,漸漸的讓台灣遺體捐贈的風氣流傳
了起來。
解剖課程僅管短暫,但對於每位醫學生來說卻有著深沉
的質量。我想除了課程本身在醫學的重要性外,大體老師用
他們的態度替我們上的這一課,也許才是整個課程中,最深
刻的部份。
86 2019 年•醫學倫理•人文醫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