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2019EthicBk
P. 36
裡古阿明說著有錢人的小孩,好像甚麼都比較會。就在進了
醫學系才理解那對社會階級複製的控訴。身邊同學盡是醫師
世家,小時候念雙語學校,寒暑假就是出國遊歷學習,讓人
何其憧憬與嫉妒。英國廣播公司曾花四十九年時間,追蹤十
四個來自不同階層的人,從七歲到五十六歲。家境富裕的
Andrew 與 John 七歲便已開始讀金融時報,關心經濟。出生
自貧民窟的孩子則沒太多夢想,單純希望長大能到附近超市
上班。隨著時間進展,當年念私立小學的富豪之子們從牛津
畢業成了律師,並承接上一代過著富裕生活,而他們的下一
代也照著過去父母走過的路重複人生。而底層社會的下一代
,四十九年後仍與失業問題相伴,他們的小孩也很少念到大
學。其中只有一個實現了階級翻轉。Andrew 在影片後段,
不諱言承認此紀錄片證明了根深蒂固的階級制度,是確實存
在的。這對標榜社會流動的民主社會頗為諷刺。這個論點,
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於 2000 年曾有一篇研究〈誰是台
大學生〉證實。其研究顯示錄取台大的學生,有很高比例來
自台北市,尤其是大安區。而隔了十四年後再次研究 2001
年到 2014 年的數據,發現台大學生仍有高比例來自大安
區,更有超過一半來自北北基。其普遍解讀為大安區居民是
台灣社經環境中的頂層階級,自然其子女也較容易考上台
大,因而被當作階級僵化的證據。從本書中,看到莊副院長
一路從新竹寶山鄉的郊區,走到了北島的台大,拿了公費走
向世界,而後回台創立了高雄長庚小兒外科,而今為世界知
名的兒童生殖器矯正外科醫師。除了個人的奮鬥,更看見了
教育使得階級得以翻轉。而今教育體制,有別於過往一試定
26 2019 年•醫學倫理•人文醫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