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憩室炎:
憩室的產生被認為是因為大腸的管內壓升高、腸壁肌肉層弱化,使得腸黏膜被擠到腸壁肌肉層外(特別在血管進入腸壁的點),而產生袋狀的突起。整個消化道都可能發生,其中以大腸最常見。常發生在中老年人,且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攝取較少的纖維質和長期便秘者其發生的機會也較高。
大部分有憩室病(diverticulosis)的人不會不舒服、或僅表現輕微的症狀—稍微腹部抽痛、腹脹和便秘。
憩室炎指憩室伴有發炎或感染,約10~25%的大腸憩室病會發生憩室炎,可能是因為大腸內壓力增加或硬的糞便卡住在憩室內,導致憩室的血流供應減少進而發生憩室炎。憩室炎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最常發現發生在大腸。在西方國家大部分的憩室炎發生在乙狀結腸,而在亞洲國家包括台灣,右側結腸憩室炎的盛行率高,約與左側的結腸憩室炎比例相當,而很少發生在橫結腸(5%)。在台灣,就不同的年齡層而言,30~50歲發生右側結腸憩室炎的機率較高,而高齡者則較常發生在乙狀結腸。
憩室炎的症候:
- 腹痛:左下腹(乙狀結腸憩室炎);或右側腹部(右側結腸憩室炎)
- 發燒、畏寒,
- 噁心、嘔吐,
- 腹脹
- 食慾降低
- 便秘或腹瀉、等。
〖右側結腸憩室炎的症狀表現常與急性闌尾炎相似,需特別注意。〗
憩室炎的併發症:
- 出血:佔下消化出血原因的30~50%,大部分的憩室出血發生在右側的大腸,病人可能會解血便,約7~8成出血的情形可能自己停止,但也可以造成很嚴重的出血性休克。醫師常常用大腸鏡來找出血點和進行止血,有時需要動脈攝影術或手術治療才能止血。
- 膿瘍、穿孔和腹膜炎:憩室炎引起的感染常常用幾天的抗生素治療大多會好。但如果感染加劇,膿瘍可能會在大腸壁形成,一些小膿瘍經抗生素治療就會好,然而有些需要經皮導管引流或手術治療。若感染的憩室炎併發廣泛性腹膜炎或穿孔,會有致命的危險,病人需要緊急手術治療。
- 瘻管:瘻管為兩個器官或大腸與皮膚間的不正常連結。當憩室炎相關的感染擴散到大腸外面,大腸可能會黏到鄰近的組織(如:膀胱、小腸和皮膚),相黏的組織進一步被破壞而與大腸連通變成瘻管。大腸-膀胱瘻管為最常見的類型,它可以導致嚴重、長期的泌尿道感染,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切除瘻管和部分的大腸。
- 腸阻塞:因反覆感染導致的疤痕有時會導致腸道狹窄或阻塞。
治療:
-
保守治療:對大部分單純性憩室炎(佔75%的病人)採取保守治療,約80%的病人可以成功治療。
- 手術治療:
- 反覆憩室炎發作的病人,建議手術切除含有憩室的部分腸子:第一次發作後的復發率為30%,而第二次以後復發率作為增為50%,而且發作時造成膿瘍及穿孔
- 併發性憩室炎(佔20~25%):如:腹膜炎、敗血症、膿瘍、瘻管、大腸阻塞、破裂性的憩室炎。
- 手術術式:(傳統開腹或腹腔鏡微創手術),視病況而定採取不同的術式,一階段或兩階段的手術治療。
- 憩室破洞修補術和引流腹內感染。
- 部分大腸切除術±腸造口術。
- 憩室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