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轉譯影像中心 (Center for Advanced Molecular Imaging and Translation , CAMIT ) 成立於 2004 ,其設置主要目標是建立查驗登記等級之臨床前和早期臨床試驗( from rodent to Phas II )轉譯影像平台,藉此推動台灣在新藥、新醫材自實驗室無縫接軌到產業界的轉譯研究,提升台灣在全球生醫科技的整體競爭力。癌症一直以來都是生醫領域各界相當重視的研究領域,而分子影像最大的優點在於可結合多種造影方式及特定示蹤劑,以提供腫瘤內部結構性及功能性的影像資訊,顯示出不同區域之間的相關性與異質性。本中心目前具備小動物專用磁振造影 (7T-MRI) ,正子斷層掃描 (microPET) ,單光子放射電腦斷層 (Nano SPECT/CT) ,高解析度小動物超音波系統 (Visual SonicsVevo 2100) 和活體影像系統 (XENOGEN IVIS Spectrum) …等活體動物分子影像系統,另更兼具創新正子示蹤劑開發合成能力,可同時整合所有資源提供腫瘤偵測、療程規劃及成效評估的研究。近年更建置臨床使用之新進混合型 PET/MR 掃描儀 (Hybrid PET/MR scanner) ,藉以提升本中心在自身研究及對外提供優質精準醫療服務之能量。
未來發展方向將整合中心影像儀器的研究動能,可分為三個面向進行研究和討論,第一目標進程在於針對作為腫瘤偵測評量平台,完成目前中心所有臨床前小動物活體影像系統 (MRI, PET, SPECT/CT, Ultrasound and optical) 影像資料的整合,並測試自行開發之正子整合素α v β 3-RGD 標靶示蹤劑,藉由多重影像系統 ( 如 , 磁振造影與正子斷層掃描 ) 取得之特徵影像訊號加以綜合計算與評估,提高早期腫瘤診斷之準確度以達到精準醫療之目的。
次在腫瘤經過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並未產生任何形態上的變化之前,甚或是腫瘤持續長大,但運用分子影像工具進行療效的監測,如 RGD-PET 掃描能早期偵測血管新生作用是否減緩。或是進行擴散加權磁振造影 (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DW-MRI )以早期顯示腫瘤微環境在治療前後的差異以突破傳統結構 anatomic 影像的瓶頸。最終目標將使用傳統的免疫染色和微觀的放射顯影 (micro ARG) 技術在組織切片層次來進一步驗證活體影像的診斷評估是否真能反映出分子層次上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