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
單位 |
計畫名稱 |
陳鈴津 |
幹細胞與轉譯癌症研究所 |
探討 TMCC3 與 SHIP2 在腫瘤幹細胞與人類胚胎幹細胞之角色,與 GSLs 對間葉幹細胞之免疫抑制能力之貢獻 |
王宏銘 |
血液腫瘤 |
針對曾接受鉑類藥物治療的復發性或轉移性鱗狀細胞頭頸部癌症患者,評估 SCB01A 的一項開放性、第二期臨床試驗 |
吳樹鏗 |
影像診斷科 |
以整合性正子掃描暨磁振造影儀來評估口咽癌病人的效益 |
杜振豐 |
影像診療科 |
建構用以評估抑制血管新生療法在復發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療效之預測模式 |
洪志宏 |
放射腫瘤科 |
以磁振造影及正子造影評估質子治療對正常與 B 肝帶原之肝組織的影響 |
閻紫宸 |
核醫科 |
建立台灣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ce(T-ADIN)- 三年期多中心臨床研究前瞻計畫 |
劉浩澧 |
電機系 |
聲致顯影光同調斷層活體影像系統 |
洪志宏 |
放射腫瘤科 |
質子束合併免疫治療的計畫規劃與早期療效評估 |
徐正龍 |
腫瘤科 |
遠處轉移鼻咽癌患者在治療分層上基因組學和血液指標的鑑定 |
劉浩澧 |
電機系 |
可量測溫度,磁化率, T2 ,並且抑制脂肪信號的全新磁共振導航技術之開發:應用於聚焦超 音 波治療 |
陳建宗 |
整型外科 |
比較脂肪間葉幹細胞中不同亞群的骨分化能力與細胞轉形可能性的差異 |
魏國珍 |
腦神外科 |
探討影響中樞神經膠質細胞惡性度進展之生物因子與新穎腦疾療法開發 |
李秋美 |
實驗動物中心 |
探討血管內皮細胞 VCAM-1 與外生性變型血小板表面 Moesin 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 一阻抗血小板促腫瘤血管滲漏之角色 |
林育駿 |
磁振造影中心 |
發展磁振造影生物標記以探討腫瘤缺氧及細微血管環境於放射治療後的反應 (2) |
杜振豐 |
影像診療科 |
膠質母細胞瘤接受抑制血管新生療法後磁振造影變化之研究 |
劉浩澧 |
電機系 |
聚焦式超音波腦部大分子抗體及化療藥物遞送應用於腦瘤治療 (1/2) |
盧郁仁 |
腦神經外科 |
以 CDK4/6 kinase 抑制劑所建立的抗藥性動物模式來探討失去 RB 蛋白質在惡性膠質細胞瘤復發所扮演的角色 (2)(3)1/2 |
閻紫宸 |
核醫科 |
以雙示蹤劑正子掃瞄 / 磁振 / 電腦斷層多重功能性影像生物標記應用於肝細胞癌質子治療與同步多針射頻消融隨機比對臨床試驗病患之分期、療效及預後評估 |
葉俊男 |
一般外科 |
整合細胞基因學分子生物學及臨床病理之研究來發掘膽管癌嶄新的診斷治療及預後之標的 |
吳駿一 |
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 |
含硼奈米金微粒應用於硼中子捕獲治療之可行性研究 |
黃盈誠 |
神經外科 |
利用芬多芬分子資料庫開發癌症標靶化學治療藥物 |
湯雲心 |
婦產科 |
外陰上皮內贅瘤及外陰癌的人類乳突病毒 (HPV) 型別與預後因素的關係 |
游明晉 |
一般外科 |
SOX4 在肝癌血管侵犯及轉移的控制機轉 |
魏國珍 |
腦神外科 |
IGFBP3 成為腦癌之期數相關預後因子和標靶治療的可能性及其調控腦癌細胞行的分子機制 |
黃紀榕 |
臨床醫學中心 |
利用動物模式探索其大腸直腸癌相的糞便基因動態變異同時建立潛在的標靶療法 |
蔡佳龍 |
基因醫學核心實驗室 |
在卵巢癌與子宮內膜癌中壓力誘導磷酸蛋白 (STIP1) 調控 lysine demethylase1 (LSD1) 的機制探討 |
楊皇煜 |
腎臟科 |
抗 PD-1 抗體反代謝標的合併治療用於泌尿皮癌 |
趙清貴 |
生化科 |
運用人類抗原免疫化小鼠模式探討腫瘤微環境的重要因素 :CCL21 與誘導型 MHCII 骨髓細胞支援腫瘤生長及轉移 |
吳庭榕 |
一般外科 |
評估以腺依賴病毒第八血清型攜帶標的蛋白片段對於肝癌治療敏感度提昇的效果 -- 以動物模型驗證 |
黃群偉 |
分子轉譯影像中心 |
智慧型雙標靶惡性非小型細胞肺癌診治藥物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