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2018EthBKM-Mobile
P. 59

魂被困在殘破的軀幹裡,望著蒼白的天花板,對於明天沒有
任何期待。這樣的例子在神內更不勝枚舉,例如中風後臥床
的老人,亦或保有意識身體卻動彈不得靠呼吸器續命 ALS
或 MS 的末期病人。大家都說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但沒有希
望的活著究竟有沒有意義?書中的瑪格莉特深知自身疾病
不可逆的凋零,她對死亡的渴求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閱讀過
相關的資料、反覆思索及計畫後的選擇。過程中她猶豫過,
知道會給家人們帶來痛苦,也曾一再延後「死期」,但從來
沒有反悔過這樣的決定。我想,也許未來有機會遇到如此死
意堅決的患者,他們理智,而且確信世上沒有什麼可以留下
他們的理由,「為了愛你的人活著」有時候不是救贖,而是
一種枷鎖,剝奪他們選擇維持尊嚴的權利。對於這樣的情況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本書給了我思考的契機,不過這當然
是沒有正解的一道題。瑪格莉特的死亡最後不單只有自己從
疾病解脫,作者和其他家人也藉著這個過程關係更深刻,更
能坦然接受結果。無論如何有一件事是確定的,不論何種死
亡都會帶來悲傷和遺憾,就算它經過了深思熟慮,就算它可
以預期也無法避免。

對醫學、社會方面影響:

      當初會選擇這本書一部份是因為我們很少有機會好好
的學習如何「放手」。從書中可以看出這個議題並不只是華
人不願觸碰,在國外一樣也是遇到的時候會充滿矛盾及掙扎
,也許是人面對死亡天生就有抗拒感而不願意主動談論吧?
這本書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的核心價值是病患「主動尋
死」,和安寧不無效治療、不增加患者痛苦的概念並不一樣,

107 年度•醫學倫理•人文醫學•心得  47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