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2018EthEBK
P. 141
很少陪伴病人的家屬,常常會在最後一刻,對醫師表達”救
到底”的決定,以平撫自己內心的愧疚或虧欠感。但是不是
真的只有這個選擇? 這是一個為了自己的愧疚還是真的為
了病人好的選擇? 放棄急救,並不是放棄治療,而是在生命
最後的關頭,不再讓生命,受盡人為的摧殘,一般人往往不
知道醫療是有極限的,以為只要同意所有治療,病人就可以
活下去,但卻忘了更進一步去思考那些只能靠管路、靠機器
維持出來的心跳血壓與呼吸,真的就能代表這個人嗎?那個
曾經在大家記憶中活躍著、一起奮鬥過、一起大笑過也流淚
過的人,也許在超越人類理解的範疇之外、在科學無法度量
的某一個時刻,早已回歸無窮的宇宙,留下來的只是最表淺
的軀殼罷了。
長久以來的文化讓我們總是用曖昧的態度去面對死
亡,但也許應該把死亡當作一件該好好思考的事,像寫報
告、像結婚、像生小孩一樣去好好的討論,有趣的是,後者
這些事也許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曾經歷,但死亡卻是眾生都必
經的。生命是脆弱而無常的,我們無法預料下一個瞬間是悲
劇或喜劇,能做得只有盡早做好準備,讓”善終”,不再只
是一個空泛的口號,而是一個好好的道別、道謝、道歉、道
愛。向亡者說再見,也接納自己的愧疚。
107 年度•醫學倫理•人文醫學•心得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