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104-105山醫學倫理暨人文醫學圖書心得精選集
P. 32
心衰的靈魂。其實書中的故事,在真實的世界中反覆著類似
上演,只是冷漠如我,視而不見。從書中母親的求死,與女
兒的希冀母親求生,在臨床上屢見不鮮。儘管患者已明確表
達了不願意繼續接受伕何亰入性治療,往往彌留之際,家屬
的一句話,所有的維生機器還是全套上了。我們醫療方究竟
成全了些什麼,究竟是患者堅強的求生意志,還是只是單純
的成全了生者的不捨,如果患者本身都表達了放棄,我們做
的是不是只是單純的成全了家屬某部分的自私。 無論有多
麼不捨,誰能離開的了死亡的召喚。雖然幫母親自殺的過程
肯定是糾結痛苦且百味雜陳。但從某個角度想,未嘗不是一
種恩賜,能夠預知死亡,讓彼此能夠好好準備,完美的告別。
畢竟走向死亡的道路上,健康活著的人永遠是局外人,我們
又有何權力去阻止呢?
對醫學、社會方陎影響〆
隨著時付的變遷與過去醫界前輩的汲汲推廣醫療知
識,而今孜寧照護以及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同意書的盛行,
病人「善終」已經是可期的,且也讓家屬能夠有良好的管道
紓發情緒、度過哀傷,達到「生死兩相孜」。然而除了這些
人之外,更有長期受病魔所擾的患者們,憂愁困頒求死不
能。這本書引出了另一個重要且爭辯多年的議題,孜樂死。
孜樂死的爭議在世界各地早已爭辯多年,不論是宗教亯伖還
是價值觀的差異,讓孜樂死合法化在全世界傴有六個國家實
行。分別是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美國的四個州,
還有去年剛通過的天主教國家哥倫比亞。每個人都知道「希
24 104-105 年度〃醫學倫理〃人文醫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