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
首頁 
本科歷史 
團隊陣容 
門診時間 
衛教天地 
活動剪影 
相關連結 
連絡我 

 

[發燒/不明熱][蜂窩性組織炎][心內膜炎][骨髓炎]

 

骨髓炎

 

因臨床症狀的不同,可以區分為下列兩類:

 

急性骨髓炎

   

常發生在長骨的兩端,成人除發生於長骨外,也常發生於脊椎椎體,以感染的細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見。

 

 

1. 檢驗及檢查

 

 

 

血液學檢查:急性期的血液檢查,最常見的是多形核白血球增多,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增加(正常值<20mm/hr)c反應蛋白質(CRP)增加(正常值<6mg/L)

     

放射線檢查:包括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可以確定感染的範圍及程度。

     

全身骨頭掃描:可以確認感染的區域及協助早期的鑑別診斷。

     

細菌培養:主要根據細菌培養的菌種結果來選擇適當的抗生素治療。

   

2.

診斷:

   

 

不曾有骨髓炎的病史,且是第一次發作,並依其臨床症狀及檢查診斷為急性骨髓炎。

3.

 

臨床症狀:

 

病人經常伴有受傷的病史,可能是局部創傷,使病灶部位的抵抗力降低,而發生急性骨髓炎,繼而出現全身性及局部性的症狀,包括患肢呈現紅、腫、熱、痛,高燒、畏寒,嘔吐、脫水及行動困難等,如果沒有適當治療,會蔓延至骨骼外面的軟組織。

4.

合併症

 

(1) 演變為慢性骨髓炎。 
(2)如發生在幼兒,則會影響幼兒骨骼發育。
(3)侵犯鄰近關節。
(4)蔓延至附近的軟組織。
(5)病理性骨折。
(6)蜂窩組織炎。

 

慢性骨髓炎

   

大多數是外傷性骨髓炎,少數是血因性骨髓炎所引起。易發於成人。革蘭氏陽、陰性桿菌都是常見的病菌。當發生慢性骨髓炎,常常僅是一個不癒合的傷口或廔管,持續地有膿性分泌物或流膿,有時傷口或廔管會自動封閉,但是不久又開始流膿,如此反覆發作,在不發作時也許並無任何症狀,只是局部皮膚較黝黑及附近的肌肉薄弱,因為瘢痕而造成鄰近關節攣縮,有時在身體抵抗力低時,會突然復發急性骨髓炎的症狀,發高燒、畏寒、局部紅腫熱痛,形成膿腫等(圖一)

   

1.

檢驗及檢查

     

(1)

血液學檢查:

       

紅血球沈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質(CRP)增加,表示有發炎之反應。

     

(2)

放射線檢查:

       

包括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

     

(3)

全身骨頭掃描:

       

可判斷患部血液流量和造骨細胞的能力,間接判斷是否發炎。

     

(4)

細菌培養:

       

主要為根據細菌培養的菌種結果,來選擇所使用之抗生素。

     

(5)

骨骼組織切片。

   

2.

診斷

     

曾有骨髓炎的病史,並且是第二次或第三次等復發情況則稱為慢性骨髓炎。

   

3.

臨床症狀

     

骨髓炎由急性轉變為慢性時,過程是漸進式的,會有週期性復發的疼痛,腫脹及分泌物,分泌物會積聚在骨髓腔造成骨頭缺血,並且進一步使細菌進入血管及骨頭。

   

4.

合併症:

      (1)骨骼生長速率減低。
(2)病理性骨折。
(3)皮膚潰瘍及癌性病變。
(4)肌肉攣縮。
(5)肢體變形。
 

治療方式

   

(一)

急性骨髓炎

     

1.

內科療法:

       

大多數以抗生素治療後,大部份的病人可以痊癒,少數沒有適當治療的人,會轉變成為慢性骨髓炎。

     

2.

外科清創手術:

       

適用於經過48-72小時的內科療法仍無法控制,且症狀仍然沒有改善或傷口出現膿性分泌物時。

   

(二)

慢性骨髓炎

     

外科清創術及抗生素治療應兩者兼具,亦是治療慢性骨髓炎的兩大原則:

     

1.

外科治療:

        (1)清創術。
(2)骨外固定術。
(3)軟組織重建手術。
(4)骨骼重建手術。
     

2.

抗生素治療:

     

 

醫師會配合發炎組織的細菌或血清培養的結果來使用抗生素。

     

3.

輔助治療:

       

藉由高壓氧治療,提高血中及患部組織含氧濃度,以增加白血球殺菌能力(圖二)

 

護理指導

   

(一)

手術前注意事項

     

1.

多喝水,以預防尿路感染(一天至少2000~3000㏄以上)。
     

2.

清潔身體及預防感染。

     

3.

常深呼吸、咳嗽及每二小時翻身一次,可以促進肺部擴張,預防肺炎發生。  

     

4.

學習床上使用便盆或尿壺。

     

5.

術前應學會股四頭肌運動及膝關節伸直及彎曲的運動,以預防肌肉攣縮及關節變形。

     

6.

術後傷口會放置引流管,以利血水的引流,應避免拉扯引流管。

   

(二)

手術後注意事項

     

1.

患肢應以彈性繃帶包紮或合併外固定器固定,主要是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傷口滲血、腫脹及固定患肢。

     

2.

若感覺有呼吸不順暢、頭暈、噁心、嘔吐或解尿困難等,應立即通知護理人員處理。

     

3.

隨時注意傷口有無出血或滲液情形,移動肢體時勿牽扯引流管。

     

4.

若感覺患肢活動變差,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5.

每兩小時翻身一次,以預防肺擴張不全、壓瘡等。

     

6.

傷口疼痛時,可採護理人員教導之緩解方法,如更換姿勢、冰敷、聽音樂等,或依醫師指示使用止痛劑以減輕疼痛。

     

7.

手術後傷口及外固定器應保持清潔乾燥,若有紅、腫、熱、痛,可用冰敷以減輕疼痛和 腫脹;此外,醫師也會視傷口癒合情形,予以拆線。

     

8.

為方便傷口分泌物流出,傷口若在肢體上方或側邊,可採俯臥或側躺,並多下床活動。

     

9.

請依護理人員及物理治療師的指導練習上下床、坐輪椅、使用輔助器走路、日常生活起居及自我照顧。

     

10.

攝取高蛋白、高維生素之飲食;如魚肉、新鮮蔬菜及水果等,以促進傷口的組織癒合。

   

(三)

居家照顧

     

1.

出院後須依醫師指示繼續執行患肢肌肉與關節運動,及執行肢體負重與復健運動,以防止肌肉萎縮。
     

2.

依指示使用輔助用物,如柺杖、助行器、輪椅..等。

     

3.

依指示執行傷口或外固定器的照顧。

        (1)傷口:
一般的縫線傷口,每天以優點擦拭一至二次;
而需四至六小時濕敷的傷口,則需用生理食鹽水將紗布沾溼覆蓋在傷口上,護理人員會教導換藥的方式。   
        (2)外固定器:
每天以
75﹪的酒精由內往外消毒,一天約24次。
     

4.

攝取充足水份(2000-3000C.C./)與高纖維食物(如:綠色蔬菜水果),以防便秘。  
     

5.

若有體溫升高、傷口部位出現紅、腫、熱、痛或異常分泌物等,可能有感染情形,應立即返院就診。

     

6.

需按時服藥及回診。

[首頁][本科歷史][團隊陣容][門診時間][衛教天地][活動剪影][相關連結][連絡我]

Copyright (c) 2014 M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維護人:感染醫學科秘書  tingyun@cgmh.org.tw

網頁更新日:Aug. 12,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