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內膜炎
首頁 
本科歷史 
團隊陣容 
門診時間 
衛教天地 
活動剪影 
相關連結 
連絡我 

 

[發燒/不明熱][蜂窩性組織炎][心內膜炎][骨髓炎]

 

心內膜炎

 

一、

前言

 心內膜是覆蓋在心臟內腔與瓣膜上的組織,而心內膜炎係指心臟內膜發生感染症,通常是指由不同菌種所引發的心臟瓣膜感染。希望藉此提供「心內膜炎」的相關知識,以提升民眾對此疾病的了解。

 

二、

流行病學

   

  心內膜炎並不屬常見的感染症,大約每一千位住院患者中可發現一例。一般來說,患者男女比例約21,平均年齡超過五十歲,較少發生於孩童,最常發生在原已有病變的心臟瓣膜上。但近年來,發生於無心臟病變者日益增多,例如:接受長時間靜脈治療、濫用注射藥品(或毒癮) 者、剛接受心臟手術、留置導管的病人及疾病引起免疫功能抑制者。另外,人工瓣膜置換術後及曾感染細菌性心內膜炎病史者亦較有可能發生。

 

三、

  最常見的致病菌以口腔中的草綠色鏈球菌佔最多約50%,常因牙科處理或蛀牙使得細菌侵入口腔黏膜,經由血液流到心臟,而引發心內膜炎;打針的病人,則較容易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革蘭氏陰性菌種;長期使用抗生素的病人,則容易感染黴菌

 

四、

常見的臨床徵兆

   

(一)

發燒:排除無其他原因造成的發燒,此症狀是最重要的徵象,表現多為起伏且長期的高燒(超過7-10)現象。

   

二)

心雜音改變:主要是可聽到原有心臟病的雜音改變或原來正常的心臟出現雜音。

   

(三)

1. 瘀點:
常成群出現於眼瞼結膜、口腔粘膜、胸前和手足背皮膚,持續數天,消失後再出現,中心壞死後會發白。
      2.

Oslers結節:
呈紫色或紅色小的結節,多發生於手指足趾末端的掌面或足底,會有壓痛感,常持續
45天才消退。另外可在指甲下看到點狀出血,這些可能是血管炎的表現。

   

(四)

脾腫大:常有輕至中度脾臟腫大,質地軟,可能有壓痛現象。

   

(五)

出現血尿、疲倦、無力或食慾不振。

   

(六)

發生夜間盜汗、類似感冒的症狀、發冷或發抖。

 

五、

哪些人容易感染心內膜炎

   

  通常發生於心臟結構有異常的人,因長期的血液逆流鬱積,細菌容易附著上去,而引起心內膜炎。

   

(一)

高危險群:
曾經接受人工心瓣膜置換的病人、曾罹患心內膜炎者、法洛氏合併症畸型及大動脈轉位症等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

   

(二)

中度危險群:
除高危險群以外,如風濕性心臟病、肥厚性心肌病變、二尖瓣脫垂合併有瓣膜增厚或逆流者及其他先天性心臟病。

   

(三)

一般危險群:
二尖瓣脫垂症無合併有瓣膜逆流者、心雜音為功能性者、植入心律調整器者、開放性動脈導管、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者及心房或心室中隔缺損者。

 

六、

治療方式  
近年來手術治療的發展,使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死亡率有所降低,尤其在伴有明顯心臟衰竭者,死亡率降低得更為明顯。通常若是早期人造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致病菌,大多侵襲力強,一般主張早期手術。後期人造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大多為鏈球菌感染引起,宜採內科治療為主。

   

(一)

藥物治療:
唯一的治療是使用抗生素,通常需住院治療
48星期,主要是依不同細菌培養結果,使用不同的抗生素療程,一般靜脈點滴抗生素4-8週;家屬必須耐心配合治療以免復發

   

(二)

發燒時可使用冰枕、多喝開水(1500~2000C.C,有特殊疾病則依醫囑)排尿或服用退燒藥,減輕身體不適的情況。

   

(三)

攝取高營養食物,如肉類、蛋類、奶類及蔬果等。

   

(四)

手術治療:
當對內科治療無效,常須外科手術,且為了降低手術後的殘餘感染率,術後應持續使用抗生素
46星期。

 

七、

居家自我照顧

   

(一)

出院後需持續依照醫師處方服用藥物及定時回診。

    (二)

須有充分的休息與睡眠。

    (三)

保持身心愉快,遠離興奮、緊張、生氣的情況,以免增加心臟負擔及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四)

均衡飲食,避免食用高鹽及醃製品,如滷味、鹽、醬油、醬菜等食物及要增加自體免疫能力。

    (五)

儘量少出入公共場所,應注意避免感染。

    (六)

戒菸及避免吸二手菸:因吸菸會使血管收縮且易造成冠狀動脈疾病,故應禁止吸菸,以免增加心臟的負擔。

    (七)

注意口腔衛生及牙齒保健。

    (八)

看任何醫師時,尤其是牙醫師,一定要記得告知自己患有心臟病,提供醫師給予藥物處置的參考。

         

[首頁][本科歷史][團隊陣容][門診時間][衛教天地][活動剪影][相關連結][連絡我]

Copyright (c) 2014 M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維護人:感染醫學科秘書  tingyun@cgmh.org.tw

網頁更新日:Aug. 12,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