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高雄長庚醫院全球資訊網 mail  
Chang Gung     
 
                   




現在位置:首頁>
醫學新知>干擾治療中,肝指數升高,應如何處理
   
   

 

 
 
   
 
 

  • 目前B型肝炎治療藥物可分二種。一為強化病人免疫力的免疫調節劑,間接達到清除病毒的效果,此類藥物以干擾素為代表。另一類為直接抑制病毒複製的藥物,如類核甘(酸)。

  • 在治療過程中,二者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服用類核?(酸)藥物治療的病患,多數肝功能指數(GOT、GPT)在3~4週後逐漸下降,之後大多保持正常或穩定。而在接受干擾素治療的病患中,約25~40%在接受治療一段時間後(第2至第3個月中)產生肝指數再發作而升高。病人可能會因此擔心治療是否無效。其實這跟它的作用機轉有關,因干擾素會刺激免疫系統活化更多的T細胞、自然殺手細胞以及CD8+等細胞;針對受感染的肝細胞作攻擊與清除,導致更厲害的發炎反應,因此臨床上會出現肝指數的上升發作。這情形較常發生在HBe抗原陽性病患身上。基本上,這對病患而言,不見得是不好的反應。反之,這表示干擾素將免疫系統啟動了,對病人的最終療效,可能有所幫助。這種臨床表現和使用口服類核?(酸)藥物的情況是不同的。

  • 文獻顯示這些由宿主所引發的免疫反應,導致治療中肝指數的再發作,可讓原本一些難治療的族群,達到較好的療效(Nair等,2001)。另外Flink等學者(2005)也發現:在出現肝指數發作後,血清病毒數下降幅度可能更明顯。因此,這對在接受干擾素治療的B型肝炎病患,應是一個相對好的現象,可能有助於療效,不必過於害怕。

  • 然而,這種現象並非全然安全無慮;極少數的病患,特別是有肝硬化或嚴重肝纖維化的病人,可能因肝臟發炎反應過頭,導致肝臟無法代償,引發急性肝衰竭的危險。若肝指數持續升高可能導致危險時,須及時停用干擾素,以免造成傷害。負責治療醫師應向病患解釋其理由,並小心評估,以確保治療療效和安全性。

 

更多資訊? Click here
 
     
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面對面診斷。
所有門診時間僅供參考,最終以醫院當日公佈為准。
  聯絡資訊:高雄市83301鳥松區大埤路123號  電話:07-7317123轉8301
網頁內容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胃腸肝膽科系版權所有 網頁維護:l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