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2020年醫學倫理暨人文醫學圖書心得精選集
P. 162
對醫學、社會方面影響:
當罹癌時,若我們只著眼治癒身體的病,那心呢?
根據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於
2017 年發表於國際期刊《心理腫瘤醫學》的論文,過去 20
年,台灣癌症病人的自殺率是世界最高,每年每 10 萬人約
110 人自殺。台灣癌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與一般人相比高出
2.5 倍,癌症被診斷出的第 1 年更高達一般人的 5.55 倍,
第 2 年也高達 3.43 倍。若醫療人員不主動關心癌症病人,
他們很容易就會失志、憂鬱,甚至輕生。
面對死亡的恐懼,罹癌患者及家屬,大多不知如何調適
心理而被絕望所吞噬,造成諸多的遺憾。因此現在的醫學,
除了身體的治癒外,更要著眼於照護患者與家屬的心理。但
目前國人對於心理諮詢都怕被標籤化,被人當成精神有病,
不夠堅強,是軟弱的表現。
為什麼我們需要心理師?
透過《在還能愛的時候》,讓我們看到患者與家屬的無
力與無助,作者如何協助病友與家屬走出傷悲,找出身與心
的平衡。多數的患者認為自己不被需要只會拖累家人,又深
怕讓家人過度擔心而獨自承受一切情緒,但這些無從宣洩的
情緒,反而讓人易怒使原本的貼心變成了衝突與悔恨。家屬
也面臨一樣的問題,該如何與患者相處,是要鼓勵患者要加
2020 年.醫學倫理.人文醫學.心得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