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6 - 2018EthBKM-Mobile
P. 196

利不要那麼多。

      「家醫、分級、轉診和論人計酬」,關於這點我也非常
贊同,常常可以在醫院看到一個現象,民眾無病呻吟,小題
大作,養成了來醫院逛大街的習慣;家醫制度是讓每個人都
有專門的醫生,再者醫院應該分級,有診所、地區醫院、區
域醫院、醫學中心,可以在地方解決的疑難雜症就在地方解
決,不是一窩蜂的就往醫學中心塞,除非有特殊情況下才需
要轉診。為何要論人計酬?目前實施的是論件計酬,按照這
個邏輯,病人越悽慘,實行的醫療項目越多醫院就越賺,論
量計酬讓醫療效率不彰,讓醫院不是採取對病人最好的治療
方式,而是對醫院獲利最高的,所以柯醫師主張改成論人計
酬,醫生要讓民眾維持健康,才賺得到錢。

      「絕大多數的醫療糾紛沒有醫療過失,絕大多數的醫療
過失沒有醫療糾紛」,書中這句話我印象深刻。醫生最怕的
就是醫療糾紛,台灣醫病關係緊張,動輒興訟,醫師成了犯
罪率最高的職業,這也是為什麼要有「不責難醫療制度」,
即使再厲害的權威名醫,也有救不回的病人,也有束手無策
的疾病,再厲害的的專業與技巧,也沒有百分百的手術成
功,風險依舊存在。「不責難 」制度是需要搭配補償制度
的,以社會保險的機制去補償不預期醫療傷害的受害者,而
不是要醫師個人負擔賠償,更不是一味懲罰個別醫師,讓醫
療人員願意面對、討論醫療過程的失誤,協助降低系統性的
風險。

182 107 年度•醫學倫理•人文醫學•心得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