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骨髓穿刺和骨髓切片
骨髓穿刺是目前安全、方便且能迅速檢查骨髓功能正常與否的方法,是一種用穿刺針刺入骨髓腔抽取微量骨髓液,製成抹片,染色後用顯微鏡觀察計數各種骨髓細胞以作出疾病診斷的方法。骨髓位於疏鬆骨質的內部及長骨中央空隙,其中紅骨髓是人體主要造血器官,在幼兒時期,大部分骨髓都是紅骨髓,而成人紅骨髓則僅位於長骨近端和扁平骨(如顱骨、胸骨、肋骨、脊椎骨、髂骨等)中。各類血液病(血友病除外)和某些代謝病的確診,某些傳染病(如傷寒、瘧疾等)的病原學診斷,判斷惡性腫瘤是否侵犯骨髓,用於血液病的療效觀察等,都離不開骨髓穿刺和對骨髓細胞的詳細檢查和分析。但因骨髓穿刺只能抽出某一局部的一點點骨髓成分,所以有時往往不能反映骨髓造血的全貌,因此必要時應多部位穿刺。另外少數病人因骨髓纖維化或細胞成分太多,即使多次多部位穿刺亦抽不出骨髓液而使穿刺失敗,也可因穿刺技術不熟練而混有血液稀釋骨髓液,這些問題則通過骨髓切片解決。
骨髓切片是用骨髓切片針在髂前或髂後上棘取出一塊直徑約2公厘、長約5公厘的骨髓組織做病理切片檢查,此方法安全可靠,不管骨髓何種情況均能成功,而且可以保持體內骨髓的結構不變,因而更能反應骨髓的本來面貌,有重要診斷意義。已被臨床醫生普遍採用。
骨髓穿刺和骨髓切片是許多疾病特別是血液系統疾病的重要診斷方法之一,對診斷和治療方案的決定有重大意義。
骨髓穿刺:
血液系統疾病最常用的診斷方法(如圖一)
適應症
骨髓穿刺檢查的目的是抽取骨髓液,抹片做骨髓的細胞學檢查。當周邊血液發現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有異常情形,懷疑白血病或骨髓病變時,必須抽骨髓做進一步細胞型態學、血液標誌、及一些特殊染色的檢查,做為血液病的診斷或觀察治療效果。
另外可做為評估其他惡性腫瘤如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小細胞肺癌等是否侵犯骨髓,以決定癌症分期
還可抹片查找某些寄生蟲,採集骨髓液做細菌培養,提高陽性率或用於造血幹細胞培養,採集較大數量的骨髓液可以作骨髓移植,治療某些疾病,還可用以將某些藥物注入骨髓腔以達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
臨床意義
骨髓穿刺後做細胞學檢查可協助診斷貧血的病因;鑒別和診斷一些血象相似的血液系統疾病,確診白血病及其類型和診斷部分惡性腫瘤,包括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發現某些寄生蟲病原體。骨髓穿刺還可用於骨髓腔內注入藥物,以達治療的目的。
骨髓切片:
穿刺針取骨髓以作病理檢查的技術
適應症
骨髓穿刺檢查能成功地用於多數病人,但在某些特殊疾病,如骨髓硬化症、骨髓纖維化,以及一些白血病病人在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時,骨髓穿刺常不成功,造成
“乾抽”現象(即抽不出骨髓液)。此時採用骨髓切片術做病理檢查即可彌補此種不足。對患惡性腫瘤累及骨髓或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人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對經骨髓穿刺抹片檢查後不能明確診斷者,也宜進一步做骨髓切片。
臨床意義
骨髓切片術不僅取材大,而且可以保持骨髓結構,便於病理診斷,因此對骨髓纖維化、惡性腫瘤累及骨髓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方法:
穿刺部位:常用的骨髓穿刺部位有髂骨、胸骨和腰椎棘突三處,其中以髂前上棘或髂後上棘最常用,在2、3歲以下的幼兒還可穿刺脛骨頭內側。當在一處穿刺未獲合適的骨髓標本時,可做多部位穿刺。若同時必須做骨髓切片,則選用髂前上棘或髂後上棘。(如圖二)
操作過程:
1.常規消毒、鋪手術巾
2.在穿刺部位的皮內、皮下、骨膜局部麻醉,減輕疼痛
3.將骨髓穿刺針在穿刺部位垂直骨面逐層刺入,直達骨面,然後旋轉進針
,再進入骨質1~2cm,有落空感即示已達骨髓腔。
4.入骨髓腔後,利用空針抽吸骨髓液,注于載玻片上,製片送檢。
5.若需同時做骨髓切片,則從同一針孔,用骨髓切片穿刺針穿刺切片。
6.穿刺後應壓迫穿刺點一段時間,以免術後出血。將穿刺針拔出後,在傷
口上覆蓋紗布及膠布加壓固定,即完成檢查。
穿刺前準備
一、
由醫師向病患及家屬解釋說明檢查的目的和步驟
二、
病人或家屬填妥骨髓穿刺同意書
三、
採取骨髓穿刺的適當姿勢,身體採側臥,雙腳彎曲
穿刺中注意事項
一、
醫護人員應安撫病患緊張情緒,並轉移注意力
二、
告知病患穿刺時疼痛不適可以表達,但儘量不要扭動身體
三、
局部麻醉時,醫護人員指導病患維持適當姿勢避免扭動身體,影響穿刺。
穿刺後注意事項
一、
穿刺部位二十四小時內勿弄髒弄濕,若不慎弄濕請通知護理人員處理,避免
感染
二、
若穿刺部位有紅腫熱痛的情形請通知護理人員
三、
穿刺部位二十四小時無出血情形,可取下穿刺部位上的紗布與膠帶,傷口用
優碘擦拭消毒並將周圍殘餘膠布痕跡清除乾淨
圖一
圖二
貳、Port
A衛教
前言
內植式輸液塞(俗稱人工血管Port
A)是特別為需長期及重複注射藥物的病人所設計,其可完全植入體內,提供既安全又簡便的注射動作,且可直接於此處作輸血、抽血、化學治療及靜脈營養注射等處置,不但可減少病人打針之次數及疼痛,也可減少局部血管硬化壞死之情況。
人工血管構造
Port-A的結構含一個植入座(port)和一條含鎖扣的導管,整個系統完全植入皮下,植入座埋於皮下大小如十元硬幣,導管長約70公分則與血管相接,裝在皮下外觀看不出來。它是一種矽質合成品,可與人體組植同時存在,並不會有排斥等特殊影響
人工血管的優點
一、中央靜脈之注射可很快的將藥物稀釋,顧教一班靜脈注射減少血管硬化及壞
死的機會,而且接近心臟可加速藥物的作用。
二、容易定位及下針,因此接受藥物治療變得較方便輕鬆,可立即活動不干擾日
常生活
三、長期周邊血管化療會造成皮膚及血管可能有變黑變硬的現象,因此會增加打針的困難度及病人疼痛,倘若不慎造成化療藥物外滲,可能會造成血管及周邊組織壞死,人工血管植入則可減少此部分併發症。
手術前
一、
手術前醫師會說明手術過程及方式,護理人員則會提供衛教
二、
填寫手術同意書及麻醉同意書
三、
取下身上飾品、眼鏡、假牙、髮飾,若有其他貴重物品請交給家人保管
手術過程 (如圖三)
一、
此種植入手術一般在手術房中,以局部麻醉的方式進行,因此不須禁食
二、選取之血管,大都選擇血管管徑較粗,分支少彈性佳,且屬較深部的血管,以減少導管的感染,以利長期使用,如頭靜脈、內外頸靜脈、腋下靜脈、股靜脈等。隱靜脈屬較淺層血管,一般較少考慮之。
三、手術常見的方式是在鎖骨外緣下方二指幅寬處做一個與鎖骨平行的切口,沿此切口到達
Deltopectral groove,找到頭靜脈(cephalic
vein),在此靜脈做一切口經由此切口將導管送達上腔靜脈下緣,以fluoroscopy確定導管位置後即可將導管適度剪短,在與植入座出口接合,並以固定環固定之。在切口處下方做一皮下囊袋,將植入座置於此囊袋內,用不可吸收之縫線將植入座固定在胸大肌膜,最後再將皮膚切口縫合。
手術後照護
一、手術後或許會感到傷口輕微疼痛或浮腫瘀青,必要時可通知醫護人員給予止痛。
二、手術後會照一張胸部X光片以確定植入位置是否適當
三、為了確定人工血管可以使用,術後第二天會進行沖洗:
確認位置->專用彎針插入->確定回血以生理食鹽水及抗凝劑沖洗以確保暢通
四、人工血管確定可使用後即可開始注射藥物
出院後自我照護
一、出院當天將人工血管留置針拔除
二、定時予以沖洗,超過一個月以上未使用就必須清洗,可利用回診時沖洗
三、術後傷口約4-5公分,出院後若未癒合,每天可以用優碘消毒傷口,並注意有無紅腫熱痛或分泌物以及體溫變化,若有上述情形則可能有感染,用無菌紗布覆蓋後至醫院就診
四、有極少數會發生移位的情形,若發現人工血管位置移動或注射座翻轉,應立即就醫。
五、為避免移位,裝置人工血管的部位勿過度活動如360度的旋轉,並且勿提過重的物品,至於一般的日常生活則無需過於拘束。
Port A相關圖片
圖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