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衛教專區
正顎手術與齒顎矯正相輔相成
2020.08.03

一、 正顎手術的目的與方法
嚴重的咬合不正常合併顏面下半部比例異常,臨床常見的病例包括上顎暴牙、戽斗、雙顎暴牙、小下巴及不對稱。如單純以齒顎矯正治療,效果非常有限,需配合正顎手術達成美觀與正常的顏面比例及咬合功能。正顎手術是藉由上下顎骨及/或牙床截骨,移動至事先計劃的位置並以金屬骨板骨螺絲加以固定。所有手術均於口內進行,外觀不會留下任何疤痕。


二、骨性咬合不正的齒列特徵
咬合不正的程度因上下顎骨大小及位置異常,會比顏面比例正常的病患嚴重。當齒槽骨周徑或寬度異常,常會伴隨齒列擁擠或間隙過多。而病患為達成較佳的咬合功能,常有代償性齒列排列;例如扈斗(安格氏III級)病患,上顎前牙常會往唇側傾斜,下顎前牙常會往舌側傾斜;反之,上顎暴牙(安格氏II級)病患,上顎前牙常會往舌側傾斜,下顎前牙常會往唇側傾斜。因此正顎手術顎骨的計劃移動量與方式,常需考慮配合此因素,以達成較大的顎骨移動量,這往往需配合齒列矯正的計劃一併考慮。 


三、 正顎手術前的齒顎矯正工作
在矯正前需確保有一口健康的牙齒與牙周,相連的固定式假牙如會干擾矯正及手術的進行,需先切除或更換為臨時假牙。手術前的矯正工作包括基本檢查(X光、齒模與相片)與診斷,術前齒列矯正花費時間視原先齒列的擁擠程度、預期顎骨移動後咬合干擾的去除而決定。有些矯正醫師則會在術前花較多時間做去代償的齒列矯正。在術前2~4週則需做術前牙模及計劃的製作,參考顏面測量、測顱X光的測量數據與紙上手術(或電腦模擬手術)及模型手術的詳細計劃,如同建築設計師的施工圖與模具,交給外科醫師做為手術的參考依據。


四、正顎手術後的評估與復健
當外科醫師完成正顎手術後,會在術後近期(通常一週內)回診牙科, 進行X光及臨床檢查,評估術後臉型與咬合是否有達成預期成效和檢查口 內傷口的癒合狀態。正顎手術在癒合初期,即有不等程度的復發,因此會視 術式種類與病患個別不穩定狀況,而有不同的矯正裝置來控制復發。例如使 用顎間橡皮筋、顎間固定或頭帽等等。術後一個月,當截骨處達成相當的鈣 化癒合程度,即應儘早恢復正常飲食、生活與工作。藉助一些簡單的張口運 動,並恢復後續的齒顎矯正工作,以儘快提昇咬合功能。 
 

五、正顎手術後的齒顎矯正工作
術後矯正的目的是將齒列的排列與咬合達成美觀及功能的目的。通常上下顎骨位置會在術後六個月趨近穩定。密實的上下顎咬合也有助於顎骨手術移動後的穩定性。在拆除矯正器,齒顎矯正完成後,仍需佩帶維持器以保持齒列排列之穩定。

實施正顎手術如果只求外觀而齒列沒有良好的咬合與排列,常會造成一些不可預期的後遺症。唯有齒顎矯正與顱顏外科通力合作,才會達成美觀、咬合、穩定三合一的最佳效果。

柯雯青
長庚醫院顱顏齒顎矯正科 主治醫師兼主任
長庚大學顱顏口腔研究所 兼任部定助理教授


 

高雄長庚, 高雄長庚牙科, 長庚牙科, 牙科, 牙齒, 牙科部, 牙周病科, 口腔外科, 家庭牙科, 義齒補綴科, 保存科, 兒童牙科, 齒顎矯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