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厥是指暫時性的意識喪失,以致無法保持姿勢,一下子昏倒的情形,在幾秒鐘至幾分鐘內就會醒過來。是由於急速的血壓下降或腦血管收縮引起腦血流的減少、不足所引起。
昏厥在一個人站立時比較容易發生,坐著的時候,發生的機會較少,躺著時幾乎不會發生。因為當久站或姿勢改變時造成腦血流減少,而生理機能來不及即時應變,就會引起昏厥。在失去意識前病人多先有噁心、打哈欠、頭昏、燒熱感、出汗、四肢發冷等前驅症狀。昏厥後臉色蒼白、皮膚冰冷、肌肉鬆 弛、脈博微弱、躺下不動。普通持續數秒至數分鐘,如果超過 20~30 分鐘就不是昏厥,應考慮是否為腦血管障礙等病變。
造成昏厥的原因如下:
-
反射性昏厥:這是一種常見的昏厥,約佔 60~65%的病例。可再分成以下三類:
- 迷走神經性昏厥:由於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或過度刺激,造成心跳過慢,心輸出量減少,終致腦血流減少而昏厥。這類病人也可能在做某些動作(如劇咳、解尿、用力排便等)時,造成胸內壓上升,使靜脈血液回流減少, 也會降低心輸出量導致昏厥。病人常有明顯的先兆,如噁心、臉色發白、冒冷汗等症狀。常見的誘因包括打針、情緒刺激、過熱、久站等。發生時病人多半是站立的,若由站立姿改成坐姿或蹲下來往往可避免昏厥。
- 姿勢性低血壓:由臥姿變成站姿時或蹲下突然站起時,使血壓突然降低, 因而導致昏厥。如有下列因素更會容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如某些藥物引起血壓過低,血容積大量減少(如消化道出血、貧血、腹瀉),在過熱的環境下引起週邊血管擴張(如中暑)或靜脈回流變差(如懷孕、嚴重的靜脈曲張)等。
- 頸動脈竇敏感性昏厥:常發生在老人,可能和頸動脈竇的粥狀動脈硬化有關。當做頸部運動、刮鬍子、穿高領衣服的時候,因刺激頸動脈竇而引起心跳變慢導致血壓降低,因而導致昏厥。
-
心源性昏厥:約佔 10%的病例,即因心臟原因所引起的昏厥,可分成兩大類:
- 心律不整所引起的緩脈、頻脈或不整脈時,身體血流量不足,也使得腦血流減少,最終產生昏厥,如:Adams-Stokes 症候群、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房室傳導完全阻斷等。
- 各種心臟疾病所引起,如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主動脈瓣狹窄等,導致心臟血液搏出量減少,而發生腦血流不足,因而導致昏厥。
- 精神性昏厥:約佔 15~20%的病例,例如恐慌症、歇斯底里性昏厥等等。
- 代謝性昏厥:約佔 2~3%的病例,例如血糖過低、換氣過度等等。
- 腦源性昏厥:由於顱內外腦血管病變,或血管運動中樞本身受損引致的昏厥。
昏厥發作通常能迅速好轉,但可因突然倒地而致外傷,故重點在於病因治療和預防發作。當昏厥發作時,使病人立即躺下,採頭低平臥位,解開衣領和褲帶,片刻後常可自行清醒。如意識恢復較慢,血壓過低,心動過緩者可給予痛覺刺激及氧氧等。如仍屬無效時,應注意排除其它疾病或各類的嚴重器質性昏厥的可能性。
如病因已查明,應儘早進行病因治療,這是根治昏厥的最有效措施。如反射性昏厥則應建議患者維持足夠適量的水分,千萬不要空腹太久,且避免長時間逗留在通風不良的場所;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妨穿上彈性襪,由蹲坐姿站起來時,千萬不要過於快速,慢慢起立就比較不會引起昏厥。少數昏厥患者是由於某些心臟疾病而產生昏厥,常見的如主動脈狹窄、肺高壓症、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異常以及心律不整等。這些病患常有在運動中發生昏厥、昏厥前有明顯的胸痛症狀、或伴隨抽搐、反覆性昏倒的病史;在家族成員中有心臟疾病或猝死的家族史;或有異常的心臟檢查結果。如有以上情形則要先考慮心因性昏厥,
應該即時積極尋求心臟科醫師來做進一步的評估與診斷,才不會因而延誤醫 治。此外,昏厥罹患者倘若伴隨出現「抽搐」的現象,則應接受神經科檢查, 以排除是否有癲癇或其他腦部疾病存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