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肥胖在高所得國家是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而在台灣的盛行率也與日俱增。許多人在兒童時期就已經有血脂異常、胰島素抗性增加以及高血壓的狀況。研究已經證明兒童時期肥胖與成年期的不良血管變化有關。兒童肥胖會提高成人之後的罹病率和死亡率,並且增加 5%至 10%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
大於兩歲的兒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是公認用於評訂過重與肥胖兒童的標準方法。 BMI 的計算方法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不同於成人,兒童由於身高與體重依據性別在各年齡有所不同,因此孩子們的肥胖程度是以 BMI 百分位來評訂。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頒訂的新版兒童生長曲線可以查詢到不同性別在各年齡層的 BMI 百分位。BMI 小於 5 個百分位為體重過輕,介於 5 到 85 百分位為正常體重,介於 85 到 95
百分位為體重過重,大於 95 百分位即是肥胖。而 BMI 大於第 95 百分位的 1.2 倍以上則定義為重度肥胖。在重度肥胖的這群小朋友,心血管危險因素顯著上升且成人後肥胖機率的也較為提高。
兒童肥胖會有較高的機會造成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血脂肪異常,代謝症候群,並與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發生有關。一些研究顯示高血壓的兒童高達 37%超重或肥胖。此外,兒童肥胖高血壓的機會比非肥胖者高出 2.5-3.7 倍。儘管在童年時期矯正了 BMI 指數,如果在童年時已經發生高血壓,成年之後的高血壓與代謝症候群機率還是會上升。另外,研究顯示葡萄糖耐受不良在肥胖兒童和青少年的盛行率占7%到 25%,第二型糖尿病的罹病率範圍從 0.5%到 4%。代謝症候群中(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高血壓),心血管危險因素就占了其中兩項。代謝症候群也是之
後造成第二型糖尿病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
兒童肥胖也容易誘發其他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包括內皮功能障礙、頸動脈內膜中層增厚、早期主動脈和冠狀動脈脂肪及纖維斑塊的形成、減少動脈彈性以及心外膜脂肪增加等狀況。最近的研究顯示肥胖兒童和青少年的血管內皮功能比正常體重者差,而且血管內皮功能受損程度與肥胖的嚴重性有關。目前血管內皮功能可從測量兒童血流媒介擴張(Flow mediated dilation, FMD)來得知。
兒童時期的肥胖與長期的健康後果有緊密的相關聯性,由遺傳、後天、行為和環境因素所影響。在這些因素中,只有行為和環境因素是在兒童時期可改變的。所以對於這些孩子,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並建立經常運動鍛鍊身體的良好習慣。以支持鼓勵取代指責,並著眼於整個家庭,而不是單一孩子身上。
雖然心血管疾病一般呈現在成年後,但動脈粥樣硬化始於童年。對於大多數的兒童,血管變化是溫和的,可以經由早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減低其傷害。然而動脈粥樣硬化會因為一些危險因素,像是肥胖和高血壓或特定疾病(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而提早發生。我們可藉由早期的血清學檢查以及心臟血管硬度的評估,讓我們能提早篩檢出高危險的病童。在血管產生不良變化之前,早期避免肥胖以及積極介入治療,可以減少往後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從而防止並延緩心血管疾病,以促進兒童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