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white 高雄長庚 兒童內科部
網站首頁 立即掛號
兒童腎衰竭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腎臟科
田祐霖醫師
2021/03/07
腎臟因故失去其正常功能,稱為腎衰竭,若是發生的時間小於四週,稱為急性腎衰竭,否則為慢性。兒童末期腎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發生率約為每年每百萬人新增5-10人,在台灣成人慢性腎衰竭的盛行率約6.9%,兒童的盛行率尚不清楚。
急性腎衰竭現在稱為急性腎損傷,由致病原因可分為腎前性(例如脫水、嚴重的嘔吐及腹瀉、休克等原因以致通過腎臟的血液量減少)、腎因性(因腎臟本身的急性疾病所引起的如急性尿小管壞死、急性腎小球腎炎或各種藥物中毒)、腎後性(排尿系統的阻塞)三種不同機制的急性腎損傷。
慢性腎衰竭現較常稱為慢性腎臟病(CKD),2002年NKF-K/DOQI指南公佈了CKD定義為腎臟損傷(腎臟結構或功能異常)≥3個月,可以有或無腎絲球濾過率(GFR)下降,可表現為下面任何一條:①病理學檢查異常; ②腎損傷的指標:包括血、尿成分異常或影像學檢查異常。依K/DOQI guideline以依據血中肌酸酐(Creatinine)的濃度預測的腎絲球濾過率(estimated GFR, eGFR)高低將CKD分為五期: 第一期至第五期eGFR由≥ 90、60-90、30-60、15-30、降低至<15 mL/min/1.73 m2。以機轉區分病因可分為構造異常、免疫性、血流動力、代謝性疾病、腎毒性物質、腎臟感染等因素。泌尿道構造異常為兒童CKD的主要原因。因腎衰竭的嚴重度及病因不同,臨床表徵並不一致,輕微者可能完全沒有症狀,其他較常見者排尿量的減少及嚴重腎衰竭引起其他器官系統、電解質的異常。如意識障礙出現、出血傾向,血壓上升,嘔吐等等。長期出現高血壓、貧血,不正常學校尿液篩檢(例如血尿、蛋白尿),反覆泌尿道感染,已知腎臟超音波異常,或有家族遺傳性腎臟病(例如多囊腎)等病史懷疑為慢性腎衰竭。若是病童出現包括體液過多(Fluid overload), 尿毒症狀(例如噁心、嘔吐、嗜睡), 與難以控制的電解質失調的相關症狀,則需要腎臟替代療法(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的介入。
急性腎損傷(AKI)不同於慢性腎臟病(CKD),一般都是可找到原因加以矯治。只要維持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並且給予充足的養分找出造成急性腎損傷的因素加以矯正治療,例如補充體內水分流失、提升降低的血壓、維持足夠的心輸出量和腎臟血流、尿量;停用腎毒性藥物、投與藥物依照腎功能調整劑量或使用頻率、監測每日攝入、排出量與體重等等,並暫時藉由腎臟替代療法取代失去的腎功能,治療後腎功能多半可恢復正常。
慢性腎臟病則需要定期追蹤相關的檢驗與檢查: 主要針對常見的併發症作評估與處理,例如體液過多、高血鉀、代謝性酸血症、腎性骨營養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高血壓、貧血、高血脂、與生長發育遲緩等。若是發展到末期腎病,則需要血液透析、連續可活動式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或腎臟移植。
兒童腎功能惡化速度與CKD的級數有關,輕度CKD (stage 1-2)在20年內發展成末期腎病約有1/3,中度CKD (stage 3)則上升到70%。延緩CKD進展的主要措施如下:(1)血壓、蛋白尿必須長期檢測、有效控制,例如給予血管張力素轉換酵素抑制劑或血管張力素接受器阻斷劑(ACEIs或ARBs)。(2)避免高蛋白飲食,限制食鹽攝入。(3)要重視預防CKD的早期併發症,如貧血、代謝性酸中毒、低鈣高磷、及腎性骨營養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4)避免用腎毒性藥物。現在已經認識到末期腎病(CKD stage 5)只占全部CKD中很少的部分( <1%),因此,目前CKD的治療著重CKD高危群的篩檢以及CKD惡化相關因素的研究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