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心臟科門診中,常常看到很多先天性心臟病的家長,因為寶寶常常生病、心雜音聽起來很大聲、或是生長的速度比較慢…等因素,被轉介來做心臟病的矯正手術,這些病童在經過詳細的檢查後,很多病人其實並不需要手術或是不急著馬上手術;但是,也有一些須要早一點接受開刀手術的病人,其實從出生後不久便發現有心雜音或膚色異常,但誤信長大可能會好,所以延誤就醫,反而使病情加重。為此,本文將說明心臟病開刀的適當時機和開心手術的適應症。
隨著醫學的進步和全民健保的開辦,開心手術已經變成一種有效率又安全的治療方式,但儘管如此,在文明進步的國家,罹患心臟病的兒童卻不見得全部接受開心手術;換句話說,不同的心臟病常會有不同的做法,有時同一種心臟病也會有不同處理方式;這些方式除了開心手術外,還包括定期追蹤、藥物治療、和心導管手術。這些方法雖然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能給心臟病童帶來最大好處,並且減少將來發生合併症的機會。
以下就舉先天性心臟病中,最常見的「心室中隔缺損」為例子來說明。在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中,大約每4位就有一位是心室中隔缺損的患者;心室中隔缺損臨床上可分成四型,以第二型佔最多,第一型次之,第三、四型較少。根據國內外過去的研究報告,在第二型和第四型的病人中,第二型病人在兩歲以前有30%-50%會自動癒合,第四型則更高達80%,這兩類型的患者如果臨床沒有明顯心衰竭的症狀時,選擇定期追蹤或藥物治療是最好的方式,但若是第一型的患者則不然,這些病人是100%完全不可能會癒合,而且,如果延誤診斷的時間,有時甚至只超過一、兩歲,便可能併發主動脈瓣閉鎖不全或主動脈瓣脫垂,和一般人常認為,年齡越大來開刀越好,恰恰相反。這些病人若沒能早期開刀矯正,恐怕日後還需要做瓣膜置換手術,並且終身服用抗凝血藥物才可以,這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之不大。因此,就以心室中隔缺損的患者來說,若是第一型,在兩歲前若併發主動脈瓣閉鎖不全或主動脈瓣脫垂,則需儘早開刀矯正,而對於第二型和第四型的病人,如果臨床沒明顯心衰竭的症狀,大部分則反而不需要在兩歲前開刀。
心室中隔缺損臨床上除了分清楚是那一類型以外,在考慮心臟開刀手術前,也必須要有其他相關的適應症,才是正確的做法。這些適應症的訂立,都是根據很多專家臨床的經驗、研究和討論,以最符合病人的利益為前提而決定的。所以符合適應症的病人接受開刀,才能獲得最佳的好處,這些適應症包括:心衰竭無法使用藥物控制穩定時、產生肺動脈高壓、肺血流量超過主動脈血流量的二分之一以上時。對於其他的心臟病,心臟開刀手術的其他適應症包括:心臟嚴重畸形、心因性的缺氧、瓣膜嚴重閉鎖不全、或血管狹窄無法使用心導管術來治療時等等。因為篇幅關係無法一一詳述,但要強調的是,開心手術確實是一種很好治療的方法,但並不是唯一的方式,也不應該在沒有上述的適應症下被施行。
對於不符合上述情況的人,通常只要定期到心臟科門診追蹤、多注意營養的攝取,定期到牙科門診塗氟並做好口腔衛生保健、預防蛀牙,來降低發生心內膜發炎的機會。能確實做好這些步驟,心臟病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也能和正常兒童長得一樣好一樣健康。
當了將近二十年的臨床醫師,有時看到很多心臟病童,在不符合開刀的適應症,卻因開刀引起合併症時,心中真的很不捨。也碰到因少部分第一線醫師或心臟病的家長,因為對心臟病有不正確的認知,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期,也為他們的決定感到相當扼腕;這種現象的發生,最主要來自於,這群心臟病童的家庭,通常是來自社會上比較弱勢的一群,資訊來源比較缺乏,常常無法獲得最完整的資訊;要改善這種現象,除了藉由媒體來提昇第一線醫師和家長對先天性心臟病的瞭解外,全國的兒童心臟內科醫師和心臟外科醫師,也有義務和責任,以病人的立場來思考,以謀取病人最大的幸福來努力,共同打造一個更優質的醫療環境,使所有的心臟病童都能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