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方式

聯絡地址:

基隆市安樂區 麥金路 222 號6樓眼科

聯絡電話:

02 - 24313131轉分機 2554 or 2553
衛教專欄Health Column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發佈時間:2016/03/14  作者: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簡稱ROP)是早產兒出生時週邊視網膜發育還未成熟引起的併發症。嬰兒必須在母體中成長至足月生產,此時視網膜血管方能發育完全至網膜邊緣。而早產兒因提早離開母體,故視網膜血管未展延完全而產生病變。傳統理論認為高氧氣濃度會使血管收縮及壞死,促使網膜產生血管促進因子,使網膜血管長出不正常新血管。近期理論則注重在有血管及無血管交界的血管內皮細胞前身之間質細胞(mesenchymal cells)受到不正常刺激而改變功能,形成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往玻璃體方向增生。

危險因子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是多因性的,非僅單一原因所導致。至今只有低出生週數及低出生體重是確定的危險因子。出生體重1000~1250公克的早產兒約有47%會發生ROP而體重小於750公克則有90%會產生ROP。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週數小於32週的早產兒在出生後4~6週時應該照會眼科醫師做眼底檢查。目前較常被討論的危險因子包括: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血液內CO2含量、血液內鐵離子濃度、是否有輸血過、敗血症、早產兒呼吸窘迫症、高濃度氧氣等,這些因此目前都還沒有定論。

臨床表徵

疾病的嚴重度在急性期分為五期:

(1)第一期(Demarcation line):週邊視網膜有血管區及無血管區之間有明顯之白色分界線。

(2)第二期(Ridge):分界處增厚,成脊狀隆起加厚。

(3)第三期(Ridge with extra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脊狀隆起加厚,並有不正常血管的增生,可能併有後極部血管的擴張(plus sign)。

(4)第四期(Retinal Detachment):視網膜受玻璃體牽引產生部份之視網膜剝離。

(5)第五期:視網膜全部剝離。

治療時機

ROP 90%會自行好轉,若第一次檢查沒有病變但血管未發育完成,則2至3週後再檢查,直到血管發育完成。第一期及第二期病變不須治療,但須每兩週追蹤。若為第三期之病變,尤其是靠近後極部有病變,則須每週檢查一次以免病情進行迅速,錯失治療時機。至於第三期病變合併有新生血管連續超過5個鐘點(5 clock hours)或是散佈的新生血管超過8個鐘點,再加上後極部血管擴大,就稱為threshold disease,這時就該在視網膜週邊無血管區施行雷射或泠凍治療,在治療後2~3週可看到後極部血管擴張的現象有明顯改善,脊部及新生血管逐漸消退視網膜血管會逐漸向無血管區發育。

目前大部份第三期的病變都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雷射治療,原因是冷凍治療比雷射治療所引起的發炎反應大。這可能是冷凍治療效果較差的原因。雷射治療的機轉目前還不清楚而且治療後約75%會轉好,約有1/4之病變仍有可能持續惡化到第四期或第五期。

若病變進展到第四期,就要考慮鞏膜環扣術或是合併施行玻璃體切除術,目的在除去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引,使剝離的視網膜回貼,手術成功率大約在60~70%。在第五期的病變,由於視網膜增殖性及玻璃體牽引,必須以玻璃體切除治療。手術時一般需要將水晶體摘除才能去除增殖性的網膜,不過效果很差,視網膜成功回貼的比率約25~50%,但視覺功能則只有10%可以達到「可以行動」(ambulatory vision)的弱視視力。

當視網膜病變進行到第三期以上時常會在病變消褪後留下後遺症。其中包括屈光不正、青光眼、斜視、黃斑部異位(拖離)、網膜皺摺、網膜剝離、及水晶體後纖維腫瘤等。

結論

早產兒視網膜症是週邊視網膜發育不成熟,有雙眼失明或視障威脅的視網膜血管疾病,必須由眼科醫師追蹤檢查,必須由眼科醫師追蹤檢查,必要時須以雷射,冷凍或是手術來治療。不論是否經過治療的早產兒皆必須要定期回診以期早日發現屈光不正、斜視、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問題並早日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