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實證醫學
 
 

實證醫學的定義:

實證醫學 (EBM, Evidence-based medicine) 是以流行病學和統計學的方法,從龐大的醫學資料庫中嚴格評讀、綜合分析找出值得信賴的部分,並將所能獲得的最佳文獻證據,應用於臨床工作中,使病人獲得最佳的照顧。

西元1972年,英國臨床流行病學者Archie Cochrane提出「謹慎地、明確地、小心地採用目前最佳的證據,作為照顧病人臨床決策的參考」。﹝Conscientious, explicit, and judicious use of current best evidence in making decisions about individual patients. ~ Archie Cochrane 1972﹞

 

實證醫學的的由來:

西元1972年,英國臨床流行病學者Archie Cochrane提出「謹慎地、明確地、小心地採用目前最佳的證據,作為照顧病人臨床決策的參考」,並強調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的重要性,認為所有醫療行為都應有嚴謹研究及證實為有效的根據。

在1980年代,美國腎臟科醫師暨臨床流行病學家Dacvid L. Sackett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學運用臨床流行病學與統計學教導推行實證醫療﹝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西元1992年Evidence-based Medicine一詞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學Gordon Guyatt所領導的學術組織正式命名。1992英國國家衛生部成立實證醫學中心,以Archie Cochrane之名命名,並由Dacvid L. Sackett擔任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進而促成1993年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設立。同年,英國的National Health Servi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組織設置研究發展部,並在牛津大學設立研究中心,開始與全世界專家對各醫學領域的隨機對照研究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評論。目前世界各地有13個國家、15個實證醫學中心﹝Cochrane Center﹞在積極推動這個工作,其目標是從龐大的醫學資料庫中嚴格過濾、評讀這些文獻,並做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綜合分析,以方便應用於臨床工作中,作為照護病患的依據。

 

為何實證醫學:

醫師在處置病人所面臨的問題時有許多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常以機率表示,而機率的估計,可以來自個人的經驗,但是免不了有某種程度的偏差,因此我們可以借助客觀可信的臨床研究結果,作為照顧病人的主要依據。實證醫學是具有科學方法,以及人文特質的診療模式,並且以病人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的臨床行動,正確的應用可以提昇整體的醫療品質。

另一方面電腦網路在實證醫學的應用扮演重要的角色,文獻資料可經由網路快速查詢,最新的醫學進展可以立即見於網路,比傳統幾年才出版一次的教科書更update。同時集合學者回顧所有嚴謹發表或未發表的醫學文獻,做成最接近正確的結論,醫師不須花很多時間便能了解其要旨,利用這些資源醫師可以節省閱讀大量文獻的時間。

未來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醫師與病人可以很容易的從網路或其他管道獲得以實證為基礎的資訊,為了跟上醫學進展最新的腳步及病人被告知的權利,同時提供高品質的醫療照護,實證醫學應是醫學教育的核心原則。臨床經驗也必需與實證醫學結合,以提供病人最適當之醫療照護,醫師針對所照顧病患的問題,應以實證的精神進行探討,並且以審慎嚴謹的流行病學精神,從事醫學研究與治療,進而提昇醫療品質。

  未來展望

實證醫學為未來發展的模式,各級醫師針對所照顧病患的問題,應以審慎嚴謹的流行病學精神,從事診療與醫學研究,進而提昇醫療品質。

未來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醫師與病人可以容易的從網路中獲得實證相關訊息,為跟得上醫學最新的腳步及病人被告知的權利,臨床經驗必需與實證醫學結合,以提供病人最適當之醫療照護,同時提高醫療品質。此外實證醫學(EBM)和問題導向教學(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兩者皆著重病人臨床問題的解決,可結合在一起實施,並可作為問題導向學習的工具。

推動實證醫學能進一步提升臨床研究及醫療品質,並藉由以實證為基礎的本土臨床診療指引的制定,提供高品質的照護,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對於醫學教育而言,實證醫學的教學目標在於引導醫師養成獨立思考,終身學習的模式及技巧。未來的醫師應該具備實證醫學的技能,以迎接未來他執業生涯中必需面臨的新科技,同時醫界已著手制定各種疾病臨床指引及建立本土醫學資料庫,也是躋身國際舞台所不可或缺,如何整合與發揮國內學界的力量,是本世紀重要的醫學課題。
 
   

Copyright(c)2005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實證醫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