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耳鼻喉部首頁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全球資訊網/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未命名 1
未命名 1

衛教專欄

未命名 1


鼻科衛教 回耳鼻喉部首頁 > 衛教專欄 > 鼻科衛教
Health Column

慢性鼻竇炎-西醫觀點

發布日期:2011-12-05

慢性鼻竇炎絕不再是以往傳言的「治不好」的疾病,國人不應盲目相信坊間毫無科學根據的偏方療法。

  鼻竇炎為近年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據估計,美國全人口的14%曾經或正在感染鼻竇炎,且發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在台灣由於人口密集、空氣污染嚴重,加上島型國家特有的濕熱環境,使國人染患鼻竇炎的情況較歐美國家有過之無不及,其對於國人生活品質的負面影響和醫療支出的逐年增加,實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慢性鼻竇炎的一般定義為:鼻竇炎的症狀與徵象持續8至12週以上。而根據1993年國際鼻竇疾病會議的陳述,慢性鼻竇炎更精確的定義如下:在沒有急性發作的前提下,且經過4週以上的內科治療後,電腦斷層攝影檢查仍有發炎病灶存在,且症狀持續8週以上,或復發性急性病灶一年發作4次以上且每次症狀均超過10天。

  鼻竇是頭骨中的含氣空腔,正常成人的鼻竇中,這些空腔的表面是由一層富含杯狀細胞、神經、血管、淋巴管及腺樣結締組織的纖毛上皮所附著,除有減輕頭骨重量和構音功能外,尚具有嗅覺、潤濕及調節鼻腔壓力和分泌黏液的作用。一旦感染鼻竇炎,由於上述作用遭破壞,便會產生如下徵象與症狀,主要有鼻充血或鼻塞、流鼻涕、頭痛、顏面疼痛或腫脹感、及嗅覺障礙;次要的症狀為發燒及口臭;而常見於兒童者為咳嗽及躁動不安。鼻竇炎的病理機轉多於上呼吸道感染後產生:濾過性毒或細菌感染後使得分泌液變濃稠且酸鹼值改變、分泌物逐漸沈積、鼻竇黏膜代謝異常、纖毛功能破壞、黏膜腫脹、肥厚、鼻竇開口阻塞、黏膜軟組織發炎,及鼻竇腔細菌感染等,如未適當治療,這些變化即會形成惡性循環而使病情更為嚴重。

  除了濾過性毒和細菌感染外,國人的慢性鼻竇炎尚有兩項致病因素不容忽略,即過敏和空氣污染。一般說來,合併過敏的病患多有鼻癢、打噴涕、較清澈的鼻涕及伴隨其他過敏症狀如濕疹等。醫師可詳問病史及經由特殊檢查(如total IgE)作正確診斷。如忽略過敏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將會妨礙鼻竇炎的治療。

  至於空氣污染物吸入人體後,將會被氧化而產生有害反應,且免疫系統中T型抑制細胞(T suppressor cell)將先受到影響,使得免疫球蛋白增加,人體將變得更易過敏,對鼻竇炎的抵抗力也愈弱。治療時除須儘量避免吸入污染物外,必要時須服用下列抗氧化劑來降低因氧化反應所引起的危害,如維生素B群、維生素C、A、E、β胡蘿蔔素和一些微量元素如硒、錳、鎂、胺基酸等,作為慢性鼻竇炎的合併療法。

  慢性鼻竇炎的診斷方法包括:一、臨床診斷:如前所述鼻塞、顏面疼痛、鼻涕倒流及咳嗽等,都可能是鼻竇炎的慢性症狀。由於慢性症狀雖持續較久,但往往較為輕微,因此極難單獨由臨床症狀來正確診斷慢性鼻竇炎。二、鼻竇內視鏡檢查:呈現鼻竇內黏膜上皮的變化,合併電腦斷層攝影,可正確反應鼻竇炎患者對藥物治療的成效,提供手術適應症的依據,以及幫助醫師決定是否須作二度電腦斷層檢查。三、電腦斷層攝影:可確認並評估鼻內各解剖構造是否異常,如額竇及其隱窩、勾突、篩漏斗、上頷竇及其開口、篩泡、中鼻道、後篩竇、蝶竇及其隱窩等。除非症狀極其嚴重,否則電腦斷層攝影之前應先經過積極的內科治療。此外,對於內視鏡檢查正常的鼻竇炎病患,此項X光檢查除可確定診斷外,更能幫助醫師作手術前的評估。

  所有的慢性鼻竇炎病患皆須先接受積極的內科治療,包括抗生素、袪充血劑、抗組織胺、鼻內類固醇噴劑、化痰藥或以濕熱蒸氣吸入鼻腔等。「急性」鼻竇炎的抗生素治療至少須連續服用10到14天已廣為學者接受,而「慢性」鼻竇炎的抗生素治療週期則尚無定論,咸信應較急性期更久且可能須重覆服用(雖然慢性鼻竇炎的抗生素療法往往成效不佳)。

  至於小孩的慢性鼻竇炎,由於文獻上定義不一,加上檢體培養困難及病患可能同時服用數種抗生素等因素影響,細菌在小兒慢性鼻竇炎所扮演的角色仍無定論,是否須使用抗生素也因此多有爭議,端視病患的個別情況而定。而對於慢性病灶的「急性發作」,其治療原則與單一發作的急性鼻竇炎相同。雖說「內科治療無效」時即是手術的適應症,然而由於慢性鼻竇炎「內科治療無效」的定義,因病人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極大差異,是故外科手術的時機也因不同的醫師而有別。因此,有經驗的耳鼻喉專科醫師和良好的醫病互動關係,是治療此一頑固疾病不可或缺的。

  原則上,外科手術的絕對適應症如下:鼻竇炎併發眼眶膿瘍(常見於小孩)、腦膜炎或腦膿瘍、鼻竇囊腫或膿腫、黴菌性鼻竇炎、嚴重鼻息肉和鼻腫瘤。目前手術的方式大多以鼻竇內視鏡行之,近年來,由於手術器械不斷進步,配合影像系統和雷射刀的使用,此項功能性手術已較前更為完備,「鼻科學」也因而邁入一嶄新領域。

  手術的目的乃提供鼻竇足夠的通氣和引流以消除發炎反應,並防止併發症。大多數藥物治療無效的病患於手術後皆可有效減輕症狀,然而手術的成敗尚須考慮是否有解剖構造的異常、病患的年紀,及受疾病侵犯的鼻竇種類與數目,因此,手術的型式亦非一成不變,針對多數好發於上頷竇及前篩竇的病患,手術可以在鼻竇內視鏡下將中鼻道和篩漏斗完全打開,也可以針對蝶竇及後篩竇等較少受侵犯的病灶施行手術。對於較易發生腦部併發症的額竇疾病患者,立即的抗生素治療合併積極的手術療法缺一不可。而手術時機的掌握和醫師經驗(尤其是鼻竇內視鏡手術)的豐富與否將是手術成敗的關鍵。

  依國內外文獻記載,以「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症狀緩解率達80至97.5%,因此慢性鼻竇炎絕不再是以往傳言的「治不好」的疾病,國人不應盲目相信坊間毫無科學根據的偏方療法,花錢又無法「斷根」,實得不償失。如本文所述,慢性鼻竇炎的致病因素殊為多樣化,不同的病患,其療法可能大相逕庭,耳鼻喉科醫師應會根據個別情況,仔細診斷後再給予適切的治療(包括內科和手術療法)。相信只要患者有耐心和信心,加上醫師的細心和關心,慢性鼻竇炎將不再是惱人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