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耳朵
耳朵的構造及聽覺形成的原因
耳朵的生理構造,主要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個部份,連接聽神經至大腦,構成了人類的聽覺系統(如上圖)。
耳部的構造由外耳耳廓進入外耳道後,接著的是中耳耳膜(鼓膜);中耳腔內有三塊聽小骨,分別是鎚骨、砧骨及鐙骨。鐙骨接觸到內耳之卵圓孔,聲音由此傳入內耳。
內耳的構造可分為二大部分。耳蝸部分司聽覺,前庭半規管部分司平衡,耳蝸部分集合成耳蝸神經,半規管部分集合成前庭神經,此二神經再合在一起形成耳蝸前庭神經,就是第八對腦神經,由此再走入腦幹的聽覺神經核,接著上達大腦的聽覺中樞。聽覺中樞的主要區域在大腦的顳葉。故耳朵只是用來傳導聲音,最終仍須靠大腦聽聲音。每部份的聽覺器官都各自具備了獨特的功能,分述如下表:
生理構造 | 包含器官 | 各器官之基本功能 |
外 耳 | 1. 耳 廓 2. 耳 道 |
1. 收集聲波,產生主 體效果。 2. 把聲波傳到耳膜,有擴大效果。 |
中 耳 |
3. 耳 膜 |
3. 外耳、中耳之分界線,聲波撞擊耳膜時,會引起耳膜之振動,傳入三塊聽小骨。 4-6. 合稱「三小聽骨」,以「槓桿原理」,把聲波的能量轉成「機械能」,從外耳經中耳送到內耳,有擴大效果。 7. 是內耳門戶,鐙骨振動,影響其振動,引起內耳淋巴液波動,最後經由圓窗得到釋放。 8. 連接中耳腔與咽喉部,排除積聚在中耳的液體,維持耳膜兩邊氣壓平衡。 |
內 耳 | 9. 前 庭 10. 半規管 11. 耳 蝸 12. 聽神經 |
9.10. 維持身體平衡。 11. 有數以千計的絨毛細胞,將「液態能」轉換成「電能」,連接聽神經傳至大腦。 12. 將電能傳送至大腦,以產生聽覺。 |
聲波原是以無形的能量存在於空氣中,經耳殼收集後,傳遞至外耳、中耳、內耳,其間能量的形式不斷轉換,以順應各部份聽覺器官之接收,最後傳至大腦,而成為可被理解的有用訊息。
聲音的傳導途徑:
聲音-->耳殼/外耳道-->耳膜-->三小聽骨-->卵圓窗-->耳蝸-->聽神經-->大腦
|-------------外耳 (聲能)------------|--------中耳(機械能)--------|------內耳(液態能)------|-----中樞(電能) -----|
所以,當外耳、中耳、內耳聽神經及腦聽覺中樞的任何部位有病變時,均會造成聽力障礙。
「聽損」損失了什麼?
- 不正常的聲音感受性
- 動態範圍減低
動態範圍指的是閾值和不能忍受之間的範圍,正常人寬約100多,聽障者較窄,越窄越難選配適合的音量,若只剩3、40,難度就提高,動態範圍的中間範圍是最舒服的音量,其實聽障程度越重越敏感。 - 頻率解析度減低:(例)ㄐ和ㄗ的差異是在頻率
- 音量的警策度降低:大小聲及兩個詞出現時間的判定
- 辨別聲源能力減低:該聽哪一個
- 聽能接收廣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