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常見疾病

聽力檢查

助聽輔具

衛教園地

語言治療

成果展

聽語網站

醫院常見的幼兒聽力檢查簡介如下:

 

1. 純音聽力檢查:即測量幼童各頻率的純音聽力閾值。適合學齡以上之幼童,不適合學齡以下之幼兒。

 

2. 行為觀察聽力檢查及遊戲聽力檢查:此二種聽力檢查乃針對無法表達之嬰幼兒,測量其對聲音的反應。由於耗時較久,且必須由專業資深聽力師執行及操作,故不適合用做聽力篩檢。

 

3.語音聽力檢查:測量幼童分辨語音的能力,很明顯的,對較小的兒童不能使用。

 

4.聽阻聽力檢查:測量中耳的阻力及壓力變化,以及耳膜的運動性,可以相當敏感地偵測出中耳積水、負壓等疾患,由於操作簡便、快速,十分適合做中耳功能的篩檢。

 

5.耳聲傳射檢查:利用耳蝸的非線性特徵,測量外毛細胞的功能。又可細分扭曲產物耳聲傳射(DPOAE),短暫誘發耳聲傳射(TEOAE)等。操作簡單、快速。敏感度、特異度、效率、信度均高,十分合適對幼兒做內耳功能的篩檢。

 

6.聽性腦幹反應檢查(ABR):測量聽神經及腦幹對聲音的反應。由於不需病人的反應,所以也發展出自動、快速的ABR,針對幼童做聽力篩檢。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針對不同的對象,有最適合的篩檢工具,對新生兒,重要的是偵測出神經性聽障,因此耳聲傳射及聽性腦幹反應最為適合,而對學齡前幼童,中耳炎發生率高,聽阻聽力檢查是絕佳篩檢工具,等到學齡後,純音聽力篩檢就已足夠。

 

這些測驗可分別了解中耳、內耳或聽神經乃至中樞神經的腦病變,它們互有長短處,需要整合各項檢查後才能決定孩子的聽障程度及範圍,並進而決定是否應進行助聽器的配戴。

 

每一位被懷疑聽障的幼童都要接受多次的主觀及客觀的聽力檢查。隨著年齡的不同,檢查方法亦不一樣。 其中有些檢查是主觀的觀察幼童對聲音的行為反應 , 如16個月時使用的聽能行為觀察法,像給一定音量的聲音(純音或語音),利用幼童被驚嚇的反應如驚醒、哭出來、砭眼、停止吸奶或停止動作、轉頭等行為,來初步判斷幼童聽的能力。幼童有上述反應時給的音量大小,為幼兒對音量反應的最小閥值,亦即代表幼兒的聽能可能比測出來的閥值要來得更好,只是在這個音量下才做反應或被觀察出有反應。這個檢查步驟,家長亦可以在家中進行,隨機觀察嬰幼兒對環境聲音及語音的行為反應,提供給醫師或聽力師作為參考。有些聽力檢查是客觀的, 如聽性腦幹檢查、 耳聲傳射、 穩定狀態誘發聽力檢查。 原理是利用聲音傳入幼兒的耳內,再利用貼在頭上或擺入耳內的電極來記錄反應波,以推估大致的聽損。這些檢查必須讓嬰幼兒自然睡著或喝點輕度鎮靜劑由於有多種檢查要安排 且基於嬰幼兒注意力有時無法集中 有時又會在測試時醒過來,因而測試的檢查結果無法一次完成,為求精確 因此多次來院接受施測是不得已但必要的,請家長能夠了解。

 

一旦確診家長將被告知幼兒聽損程度如何處置選配助聽器的步驟及補助事項、何時需要使用人工電子耳、如何申請殘障手冊以及接下來聽能復健如何進行及到那兒做。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