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的發生率在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統計中,每十萬人口有6-7個病人,在美國,中樞神經系統腦瘤之死亡率佔所有死亡率之0.45﹪,癌症死亡率之2.7﹪,比例雖不高,但是因為腫瘤生長的部位—腦部,是身體的中樞指揮中心,所以腦腫瘤所引起的臨床症狀,會造成病人生活品質的惡化,成為病患及家屬在面對腦瘤時的夢靨。
成人惡性腦瘤約有80%以上是由神經膠質細胞演變而來,在病理上依據惡性度的高低可以分成四個等級,第一、二類是惡性度較低的星狀細胞瘤,第三類是惡性度判於中間的分化不良性星狀細胞瘤,第四類是惡性度最高的多形性膠原母細胞瘤。在臨床症狀的表現主要和腦瘤所侵犯的部位有關,常見一般症狀,例如:頭痛、噁心、嘔吐、厭食、痙攣、人格改變、情緒改變、認知功能障礙等等,如果腦瘤侵犯到運動、感覺、或言語區域,則病人可能會出現部份肢體無力或癱瘓、感覺異常或喪失、言語不能、視野缺損等特異的症狀,因此臨床醫師需要做詳細的理學、神經學檢查,並使用電腦斷層,磁振照影、神經影像學等檢查來做診斷。
惡性腦腫瘤的治療首要在於手術的切除。運用手術中腦部功能及腦瘤影像的測定幫助醫師做到腫瘤的徹底切除及神經功能的保護,是腦瘤手術的必備條件。手術之後的放射治線療則是防範腫瘤的復發及控制殘存的腦瘤。
雖然目前癌症的化學治療已經相當進步,但是腦瘤的化學治療仍有許多限制,這是因為腦部有一個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的特殊結構,使得化學藥物只能靠藥物的脂溶性通過血管內膜細胞再進入腫瘤細胞產生作用,但這樣卻大大地影響了藥物作用的速度與效率。所以以往化學治療在腦瘤的治療上,除了對某些特殊腦瘤有效之外,大部份化學治療法都是輔助性的角色,用以與放射線治療合併使用,加強放射線治療的效果。
自從1960年代使用亞硝基尿素類治療惡性腦瘤以來,一直沒有明顯的突破,直到最近有兩種藥物的出現使惡性腦瘤的化學治療有新的進展。一種是目前已慢慢廣為使用的口服藥物「Temozolomide」,另一項則是一種藥物晶片「Gliadel」。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FDA)於1996年通過以BCNU組成之藥片Gliadel,可直接置放於手術後之復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之腦組織中,讓藥物慢慢釋出做間質性化學治療,以強化BCNU通過腦血管障壁(BBB)的效率,增進療效。經過多年跨國界的臨床試驗,FDA於2003年通過Gliadel可用於原發性的惡性腦瘤,根據文獻報導Gliadel可延長原發性及復發性惡性腦瘤之中間存活期。
這種治療方法最耀眼的地方在於它的‘釋放系統’”。在外科手術過程中,先把腦腫瘤切除,這樣便留下一個小空腔,然後植入這種定期釋放的晶片。然後這些晶片在2∼3週之內慢慢地分解、融化,釋放出的化學藥物直接進入腫瘤區,這樣便殺死那些在外科手術中沒有切除乾淨的癌細胞,並且在不損害其他組織的情況下使病變局部能達到充分的血藥濃度,它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這樣便延緩了疾病的進展。
林口長庚醫院自93年7月引進Gliadel後,已超過50位惡性腦腫瘤患者接受治療,並無明顯的藥物副作用發生,且平均存活中間值比對照組多6個月以上。故在國內Gliadel是可列入惡性腦腫瘤患者治療的選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