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團隊

團隊別 大腸直腸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人生得一次癌,終生皆應治癌與防癌。因此需要堅強的團隊,給予病人全方位的治療與照護。我們的團隊包括:
團隊負責人 大腸直腸外科游正府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甲狀腺癌團隊

團隊別 甲狀腺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林口與台北長庚醫院治療與追蹤之甲狀腺癌病例目前已超過5,000例,平均追蹤期十年以上。甲狀腺癌團隊由術前之診斷、術中與外科醫師之討論、術後各成員之治療方式及進一步之長期追蹤,均能在流程順暢與品質管控一致下進行。

其特色如下:

  • 手術前由影像(超音波為主)引導之細胞學檢查判定接受手術之必要性。細胞學與術後組織學報告均定期監測。
  • 手術方式、術前準備、術中狀況、術後治療、可能之併發症、長期預後均在團隊醫師合作下完整規劃。
  • 術後治療,包括藥物服用之調整、飲食之控制、放射碘之服用、可能須採用之體外電療均在術後4週內完整之規劃在團隊中討論。手術中,病理組織檢體判讀在甲狀腺癌病例為重要關鍵階段。本團隊內病理科在此領域提供臨床醫師與患者正確與快速之資訊,且與各科專業人員定期討論其報告。
  • 部分術後病患須用放射碘隔離病房治療、化療與身體其他部位之體外電療。團隊內均有專家能提供意見參與討論並提供適當治療。大部份甲狀腺癌病人需長期追蹤至無病期,新陳代謝科同仁在團隊內提供長期穩定之醫療資訊,維護甲狀腺癌病人長期之健康。
團隊負責人 新陳代謝科劉妙真醫師
團隊成員
聯絡窗口 新陳代謝科辦公室 (03)328-1200轉8821
◄back

皮膚癌團隊

團隊別 皮膚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 1. 主治各種皮膚癌症(主要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癌、乳房外柏哲德氏病等)。
  • 2. 經由臨床專業判斷、皮膚鏡檢測及皮膚病理切片正確診斷皮膚癌及分型,經由放射科及核子醫學科醫師的影像診斷以及必要時由一般外科執行前哨淋巴結切片手術偵測癌細胞侵犯程度及可能之轉移,積極發展早期診斷方法。
  • 3. 術前準備、手術方式、術中狀況、術後追蹤及併發症處理結合皮膚外科、整形外科及各外科專科醫師完整規劃,提供患者最佳的團隊整合手術治療。
  • 4. 術後檢體均由專責皮膚病理科醫師判讀,提供臨床醫師正確與快速之資訊。
  • 5. 具備全台僅少數醫學中心執行的莫氏(Mohs)顯微圖像手術皮膚外科團隊,經由切除最小範圍病灶,由專責病理科醫師判讀冷凍切片,比起傳統廣泛性切除手術提供病人傷口最小、正常組織保留最多且復發率最低之手術方式。
  • 6. 腫瘤科醫師提供患者先進的化療、標靶及免疫治療,放射腫瘤科醫師提供放射治療及最先進的質子治療。
  • 7. 皮膚癌個案管理師負責收案、追蹤、協調、稽核protocol之施行率及探討未遵循共識之原因。
  • 8. 每兩周定期舉行跨專科之皮膚癌團隊會議,結合皮膚科醫師、整形外科醫師、放射科醫師、核子醫學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腫瘤科醫師、病理科醫師及個案管理師為主要成員,針對所有新診斷及復發個案提出詳盡討論及多面向的治療建議,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整合性癌症治療模式,並據以整合資料提出年度成果報告及方向。
  • 9. 由跨專科團隊共同訂定「皮膚癌症診斷及治療指引」,整合多專科醫師治療的共識,提昇癌症診療之醫療品質。
  • 10. 落實癌症之研究,目前也有多篇針對皮膚癌論文發表,並積極加入臨床試驗,開創新的治療處方,提高癌症病人就醫品質。
  • 團隊負責人 皮膚科張曜宇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造血系統癌團隊

    團隊別 造血系統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 主治各種成人之造血系統癌症(主要包括急慢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
    • 本團隊有純熟的染色體檢驗技術、流式細胞儀免疫分析技術及完善的全方位血癌分子診斷技術,提供造血惡性病精確之診斷及細分類,並檢測微量殘存血癌細胞,據以做為早期治療的指標。
    • 造血系統癌團隊結合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影像診療科、病理科、核子醫學科、皮膚科醫師、及社工師為主要成員。每週舉行團隊會議,針對所有新診斷及復發個案提出詳盡討論,做成紀錄並確實執行診療,並據以整合資料提出年度成果報告。
    • 血液腫瘤科與放射腫瘤科及皮膚科醫師定期開會討論並訂定造血系統癌症診療指引。個案管理師負責惡性淋巴瘤病患收案、追蹤、協調,同時稽核protocol之施行率,探討未遵循共識之原因。
    • 透過團隊運作模式,提供更佳品質之多科與整合之癌症治療,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整合性癌症治療模式,並落實癌症的治療與研究。
    團隊負責人 血液腫瘤科張 鴻醫師
    團隊成員
    • 血液腫瘤科:施麗雲醫師、吳金和醫師、郭明宗醫師、林棟樑醫師、 張 鴻醫師、洪玉馨醫師、高小雯醫師、歐哲瑋醫師、蘇羿囷醫師、施宣任醫師、王元欽醫師
    • 放射腫瘤科:林信吟醫師、江盈瑩醫師
    • 放射診斷科:陳建誠醫師傅真如醫師、阮昱翔醫師
    • 病理科:莊文郁醫師、黃彥霖醫師
    • 核子醫學科:林 潔醫師
    • 皮膚科:林千又醫師
    • 個案管理師:呂淑珍個管師
    • 專科護理師:蔡淑芬護理師、林純慧護理師、陳君嫚護理師
    ◄back

    肝癌團隊

    團隊別 肝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長庚體系癌症病患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為全國最大的癌症治療醫院。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本院肝癌治療人數佔全國第一。為了提升肝癌病人的醫療照護品質,本院於93年01月正式成立肝癌醫療團隊,以腫瘤分期、設立肝癌治療指引,並配合品質指標,監測醫療品質成效。

    肝癌從診斷、治療過程至後續追蹤,於整個醫療過程中,需要完整的醫療團隊合作,本院擁有實力堅強的專科醫療團隊,團隊成員包括:肝膽腸胃內科醫師、外科醫師、放射診斷科醫師、病理科醫師、放射治療科醫師、腫瘤內科醫師、個案管理師、社工師及營養師等人員,於每週定期會議,以跨專科團隊會議討論,由團隊共同建立「肝癌診斷及治療指引」,藉此整合多專科醫師治療癌症的共識,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整合性癌症治療模式,提昇癌症診療之品質。

    在肝癌的診斷上,本院提供肝細胞細針抽吸,可立即診斷,及早治療,在肝癌治療上,本院外科團隊除肝臟切除外,致力於肝臟移植,92年開始國內首例「兩成人分割肝臟移植」手術。95年更突破國內外科醫學領域,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血型不相容的成人活體肝臟移植」,目前分割肝臟與血型不相容活體肝臟已成常態的治療方式。肝膽腸胃內科團隊,更以射頻燒灼術甚受國內外醫療界肯定,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胃腸肝膽權威期刊,甚至國外學者也紛紛專程來本院學習,堪稱林口長庚肝癌團隊重要特色之一。肝動脈栓塞術於本院治療經驗,無論是在技術上或成功率皆是遠近馳名;另外本院也引進最新的釔90微球體放射栓塞術及載藥微球栓塞術。放射治療方面,本院成立質子治療中心,於民國103年3月開始服務癌症病人。另外,本團隊也引入新技術,包括經肝動脈化學藥物灌注療法、標靶藥物合併免疫藥物治療及質子治療合併免疫藥物治療等。目前也有多篇針對肝癌研究論文發表,並積極加入臨床試驗,針對癌症治療開創新的治療處方,期許透過團隊把關、監督,提高癌症病人就醫品質。

    團隊負責人 一般外科詹昆明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乳癌團隊

    團隊別 乳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尚未提供
    團隊負責人 腫瘤科林永昌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兒癌團隊

    兒童腦癌團隊

    兒童血液腫瘤團隊

    團隊別 兒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 主治各種兒童及青少年期發生之癌症(主要包括血癌、腦瘤、惡性淋巴癌、神經母細胞瘤、骨癌、惡性軟組織肉瘤、威爾姆氏瘤、肝母細胞瘤、視網膜母細胞瘤、惡性生殖細胞瘤、組織細胞增殖症等),因為兒童癌症種類繁多,但每種癌症個案數較成人少,相較於其他成人各種癌症團隊,是其特色。
    • 成員以兒童血液腫瘤科為主幹,並包括兒童腫瘤外科、兒童腦神經內外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兒童放射腫瘤科、兒童影像診斷科、兒癌病理科、兒童心智科、兒癌專科護理師、兒癌專科病房、兒癌個案管理師、社工師等。
    • 兒癌之治療除淋巴癌以外之固態腫瘤需手術切除外,尤其血癌及淋巴癌仍以化學治療為主,需手術之腫瘤也多需術前或術後之化療,化療或手術後仍有殘餘腫瘤者輔以放射治療。各種兒童癌症之治療需團隊各種成員之高度密切合作,以達最好之治療成果。各種兒癌化療方案目前多遵從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定期更新及製定之全國通用之方案為主,不足的則依循本院各種兒癌治療指引,各相關科別配合治療。
    • 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也屬兒癌團隊之主要治療任務之一,治療對象則不限於惡性疾病,包括其他先天性免疫不全症候群、先天遺傳代謝疾患,造血疾患等等。
    • 本科已於2006年開始接受國際轉診個案,目前已經完成治療超過50 位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大陸、越南以及印度的移植個案,拓展台灣醫療照護國際知名度。
    團隊負責人 兒童血液腫瘤科江東和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泌尿道癌團隊

    團隊別 泌尿道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泌尿道癌團隊發展與整合之成效與經驗分享
    • 團隊發展:泌尿道癌小組結合泌尿科系、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影像診療科部、病理科醫師為主要成員訂定診療指引,個案管理師負責攝護腺癌、腎臟癌、膀胱癌與其他泌尿道癌病患收案、追蹤和協調。同時稽核protocol之施行率,探討未遵循共識之原因。每年將配合體系個院區癌症中心定期舉辦癌症治療指引之修訂以及成果會報,共同探討治療之缺失以及商討改進之策略
    • 團隊會議:結合其他次專科以及營養師、社工人員每週定期舉行團隊會議,針對癌症計畫訂定年度重要工作、目標、優先順序執行策略和相關機制,對立案之病例進行療前討論與治療建議,對癌症病人治療成果進行檢討與分析。若有病患適合加入臨床試驗,於團隊會議中將提出建議,明確訂定治療之計畫,再由個案管理師提醒負責之主治醫師,於門診或住院中,聯繫臨床試驗之專責護理師安排收案之必要檢查,期能儘速加入試驗,早日啟動治療。
    • 全人照護模式:個管師介入流程:以攝護腺癌為例,病理切片確定診斷前列腺癌,通知個管師介入評估病患基本資訊、心理諮詢、聯絡安排核磁共振及骨頭掃描,安排會診相關科系,追蹤檢查之執行,登錄疾病之期別與惡性度,依據攝護腺癌protocol追蹤任何疏漏或未依循protocol之因素。病患接受治療之後,定期追蹤與電話訪談,了解病患對醫療與追蹤之意見。提醒臨床醫師定期追蹤與protocol建議之執行,視需要聯繫社服課或營養師提供病患相關之協助與諮詢。針對各癌別,每年也定期舉辦病友會,除了醫療新知之分享,也提供病患與醫師充分互動之機會,增進醫病以及家屬間更穩健之連結。
    • 團隊會議督導癌症資料庫管理工作,建立審查機制,評估癌症診療與照護品質並公佈診療與照護報告。

    經由整合後之團隊運作可以提升醫療品質,規範癌症醫療行為,加強團隊合作,可以達成全人醫療的目標,並能使服務研究與教學並重。

    團隊負責人 虞凱傑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肺癌團隊

    團隊別 肺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本院肺癌團隊每年新診斷肺癌病患超過900人,每年手術治療病患約100人。過去3年引進研發多項診療技術以減輕病人因檢查、治療帶來的身心不適。利用「無痛無感支氣管鏡術」做檢查、操作支氣管內超音波做縱膈腔細針穿刺或切片,以精緻的臨床分期,找出可以手術切除肺癌腫瘤的病人。肺癌團隊依據臨床影像、病情變化與腫瘤標誌擬出多種組合療程,為病人爭取緩解病情惡化、延長生命的機會。對於晚期肺癌、腫瘤壓迫或阻塞氣管,呼吸困難,以介入性軟式支氣管鏡術做腫瘤壓迫移除與氣管支架置放,以改善病患生活品質,繼而接受其它後續治療。另外肺癌團隊也積極研發自然孔腔手術法以增進診斷效果並減少手術風險。由於肺癌預後仍有待改善,本院肺癌團隊也積極參與全球性新藥臨床試驗,讓病人有機會接受新療法。肺癌團隊也分析臺灣病人的特殊性,以利未來個人化醫療的參考。

    本院肺癌團隊在肺癌上的多項具體研究成果及成效,說明如下:

    臨床研究成果
    • 分子標誌分析以提供個人化的最佳肺癌治療: 研究顯示肺癌細胞的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的基因變異與相關標靶藥物的有效治療相關. 我們進一步建立新鮮冷凍組織與石蠟塊保存組織的核酸分析技術,並應用於肺癌標靶治療藥物的選擇. 目前, 我們也已開發與化療藥物效用相關的分子標誌分析,提供肺癌病患藥物選擇的參考。
    • 分子診斷鑑別原發性與轉移性肺癌:原發性肺鱗狀上皮細胞癌與子宮頸鱗狀上皮細胞癌之肺轉移無法以一般特殊染色區別。而我們的研究顯示,應用組織免疫染色,98%的肺轉移子宮頸鱗狀上皮癌細胞會表現強烈p16染色。9% 原發性肺鱗狀上皮細胞癌會表現p16染色而且<3%的原發性肺鱗狀上皮細胞癌可被測得人類乳突病毒去氧核醣核酸。癌細胞p16分子的表現差異可以鑑別此兩類肺癌,幫助正確診斷與後續治療。
    • 正子掃描的影像分析:以紋理分析(texture analysis)輔助正子掃描對肺癌腫瘤的特性判定。腫瘤的異質性會隨著治療而變化,利用紋理分析來評估腫瘤的異質性,可以強化殘餘病灶的偵測並量化治療前後的反應,對於肺癌病患接受治療後的療效評估有很大的幫助。
    • 國內與全球性臨床試驗:肺癌藥物的療效需大型全球性臨床試驗驗證。本院肺癌團隊也積極參與相關試驗。其中包括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使用EGFR 單株抗體cetuximab 併用cisplatin+vinorelbine 的療效驗證,與EGFR-TKI, Erlotinib於IIIB/IV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用研究。特別分析臺灣病患的特質,以做為本土腫瘤病患診治實證醫學之參考。
    • 對於本院stage IIIa的病患進行預後成果分析,發現在經團隊成員評估能以外科手術進行根除性切除的病患,在接受切除手術之後,輔以追加之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可以將病患的存活率有效提高,為臨床上此一分期的病患帶來更病患個體化的治療選擇。
    轉譯與基礎研究成果
    • 肺癌團隊與臨床蛋白質體中心合作建立了以蛋白質體進行生物標記研發的平台,以尋找重要肺癌生物標記,並進一步應用於肺腫瘤學研究與臨床醫學。我們應用非小細胞肺癌肋膜積液與病人血清的蛋白質體與癌細胞的分泌蛋白質體研究,發現Retinoblastoma-associated binding protein 46 (RbAp46) 與非小細胞肺癌的遠處轉移有關且是一個新的疾病預後因子。應用基因變更技術也證實RbAp46 調控癌細胞的遷移。進一步RbAp46 調控細胞形態改變與遷移的分子機轉正研究中。肺癌蛋白質體生物標記研發平台也發現其它有關肺癌早期偵測與晚期預後的因子,正驗證其臨床應用。
    • 腫瘤的形成與免疫系統失去抗腫瘤的細胞反應有關。研究得知:腫瘤細胞可分泌媒介物質活化前類髓抑制細胞(pre-myeloid suppressor cells)分化成類髓抑制細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此類細胞可抑制細胞毒殺T型淋巴細胞之功能‚抑制M1型巨嗜細胞、使其趨向M2型巨嗜細胞‚ 抑制Th1型淋巴細胞、使其趨向Th2型淋巴細胞。類髓抑制細胞可能會影響調控性T型淋巴細胞與NK細胞之功能‚促進調控型T細胞的功能, 進而整體性抑制了免疫細胞毒殺癌細胞的功能‚並形成利於癌細胞生長之免疫環境。我們於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首先發現證實周邊血液單核細胞群CD11b+/ CD14-/ CD15+/ CD33+類髓抑制細胞次羣增加。肺癌病患周邊血液單核細胞群中的類髓抑制細胞會表現INF-R 與IL-4R,和iNOS 與L-arginase,可培養成colony formation。這類細胞抑制CD8+ cytotoxic T cell 上 CD3ζ的表現,並增加CD8+ cytotoxic T cell細胞凋亡;類髓抑制細胞也可以抑制單核球iNOS 的表現。類髓抑制細胞和抗癌藥物治療反應有關並影響了疾病預後。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病患,腫瘤、局部淋巴結與周邊血液中,免疫發炎細胞的術前變異度與術後回復度與病人的預後有關。免疫發炎細胞的變異與回復可能提供輔助TNM分期系統的有用的生物指標。相關免疫發炎細胞的相互作用機轉也正研究中。
    提供質子治療在肺癌相關網站:
    • http://lnkwww.cgmh.org.tw/intr/intr2/c33e0/shouxie.html#.U3R-BTeKDIU
    • http://lnkwww.cgmh.org.tw/intr/intr2/c33e0/zhizizhongxin/zhizizhiliaojishu.html#.U3R-PDeKDIU
    • http://lnkwww.cgmh.org.tw/intr/intr2/c33e0/zhizizhongxin/zhiziweijiaozixun.html#.U3R-bTeKDIU
    • http://lnkwww.cgmh.org.tw/intr/intr2/c33e0/aizhengzhenliao/feiai.html#.U3R-vjeKDIU
    團隊負責人柯皓文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胃癌及小腸癌團隊

    團隊別 胃癌及小腸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本團隊特色如下:

    本團隊網羅各領域專家學者,包含:腸胃內科醫師、一般外科醫師、放射診斷科醫師、病理科醫師、腫瘤內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社工師、營養師、安寧個管師等等,組成全人、全程、全家的全面照護團隊,提供胃癌及小腸癌病患在診斷、治療及追蹤上最完整的照護。

    胃癌團隊成員包括:內科醫師、腸胃次專科醫師、一般外科醫師、放射診斷科醫師、腫瘤內科醫師、放射腫瘤內科醫師、護理師及社服工作人員。團隊每週定期開會,依據團隊診療原則及病人狀況,訂定最合適病人之診斷、治療及追蹤計畫。由不同之專科醫師一齊討論病情,有助於避免個人思考盲點,專業人員的互相支援,才能使病人在疾病不同階段得到完整合宜的照顧。

    團隊負責人 一般外科徐潤德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食道癌團隊

    團隊別 食道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近年台灣每年約新增1200~1700個食道癌病人,其中林口長庚醫院的病人就佔了十分之一, 每年平均有180人左右。從診斷、分期到放療、化療、手術,甚至術後的照顧、追蹤, 癌症不僅對病人和家屬是層層關卡,也考驗著醫療團隊。由於食道只有薄薄的黏膜層和肌肉層, 所以癌細胞很容易往外圍組織侵犯,加上食道周圍淋巴系統廣泛,更讓癌細胞有機會四處擴散, 多數病人診斷出食道癌時已非早期,大多數患者已有局部擴散甚至轉移,因此提供完整的醫療及照護系統, 使食道癌病患能得到最適宜的治療是食道癌團隊成立的宗旨。林口長庚食道癌團隊從1993年就開始運作, 對於常見的第3或4期病例建立「先做化療和放療,再評估是否動手術」的標準治療模式, 各科合作純熟,不管哪一位醫師的病人,都能藉由團隊的協助得到一致的照顧,許多病人及家屬聽到先接受化療及同步放療, 往往擔心治療所帶來嚴重的副作用,尤其傳統化療須住院且接受數天持續輸注化療藥物著實不便, 近年來愈來愈多病人使用較新的化療方式,每次化療可以當天在門診完成,且副作用較小,較不影響放療的進行, 腫瘤控制成效良好,對於病人生活品質及方便性改善許多。

    團隊負責人 趙盈凱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胰臟癌及神經內分泌瘤團隊

    團隊別 胰臟癌及神經內分泌瘤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依107年國建署公告之癌症登記資料中,胰臟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2.37%,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4.7%,其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2位、女性為第13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8位、女性為第5位,且胰臟癌病人平均五年的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五至十,即使是屬於僥倖可切除的胰臟癌,但是依各種手術方法的追蹤統計,病人術後的五年的存活率也均無法超過百分之二十,因此如何早期診斷出胰臟癌,是降低此類病患死亡率的最佳辦法。故長庚醫院成立胰臟癌團隊,為一個跨科部的醫療團隊,藉由多專科醫師、個管師、臨床護理人員、社工師、營養師、復健師等共同提供服務,以達到全人照護的理念,兼顧病患之生理、心理、社會各層面的照顧,並透過團隊運作模式,提供高品質、高標準之多元化跨科與整合之綜合性癌症治療,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整合性癌症治療模式,並落實於癌症病人的治療與研究,積極發展早期診斷方法、研究新藥及新治療方式,建立胰臟癌症治療共識及指引,提升癌症治療品質,以其延長五年存活率及增進生活品質。
    團隊負責人 一般外科系葉俊男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骨癌/軟組織肉瘤

    團隊別 骨癌/軟組織肉瘤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尚未提供
    團隊負責人 陳俊傑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婦癌團隊

    團隊別 婦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本科職司婦科癌症之處理,包括診斷、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其併發症之處理。在大家的努力下,成就斐然,現今已成為國內治療婦癌之重鎮,執台灣癌症之牛耳。

    本科科內氣氛融洽,猶如一個大家庭,彼此相互照應而合作無間。由於相處愉快,有時候即使工作時間稍長,也不會覺得辛苦,反而更增進彼此間的情感。

      

    除科內互動良好之外,與本院其他科系也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我們定期與放射治療科、核醫科及病理科舉行聯合討論會,會中檢討每一個病例的診斷及處理,綜合大家的意見,給病患最好的處置,並指導住院醫師。

      

    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上,除延續過去對病患之服務及對住院醫師、實習醫師之教學外,並積極推動各項醫學研究,其內容包括葡萄糖正子掃描診斷技術之改進,對癌症再發病患之早期偵測,新的化學治療藥物之臨床試驗,同時將觸角延伸至基礎醫學的領域,包括對各種生物標誌之研究、癌細胞之行為的研究…等等,以期能對癌症之防治有所幫助。

    團隊負責人 婦癌科趙安琪醫師
    團隊副負責人 婦癌科黃慧君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腸胃道基質瘤及肉瘤團隊

    團隊別 腸胃道基質瘤及肉瘤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罕見惡性腫瘤,在台灣,胃腸道基質瘤發生率約每百萬人13.7例,好發在4、50歲以上成年族群。危險性依腫瘤大小、位置、有絲分裂數各不相同,而胃腸道基質瘤乃因為胃腸道節律細胞基因突變而引發的基質瘤,在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所以無法篩檢及預防,,惟一能做的,只有確診後積極治療,而治療以手術為主,復發或轉移性病灶則輔以分子標靶基立克治療,若配合醫療之規則服藥,能有高達8成之腫瘤反應率,因此長庚醫院成胃腸道基質瘤團隊,此為一個跨科部的醫療團隊,藉由多專科醫師、個管師、臨床護理人員、社工師、營養師、復健師等共同提供服務,以達到全人照護的理念,兼顧病患之生理、心理、社會各層面的照顧,並透過團隊運作模式,提供高品質、高標準之多元化跨科與整合之綜合性癌症治療,提供以病人為中心之整合性癌症治療模式,並落實於癌症病人的治療與研究,積極發展早期診斷方法、研究新藥及新治療方式,建立胃腸道基質瘤治療共識及指引,提升癌症治療品質,以期延長五年存活率及增進生活品質。
    團隊負責人 葉俊男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腦癌團隊

  • 我們的團隊:
  • 擁有先進的設備:不論是術中導航系統、術中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立體定位系統、內視鏡及顯微鏡系統、腫瘤螢光顯示系統,皆能提供最精準的手術治療。
  • 擁有完整的團隊:與放射腫瘤科、放射診斷科、神經內科、麻醉科、解剖病理科、腫瘤內科及復健科,做最密切的配合,提供全方位的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後續的功能復健療程。
  • 擁有與國際接軌的臨床試驗:提供病患與國際同步的醫療選擇。
  • 擁有深入的基礎研究:已找出數個腦瘤生物標記用於診斷及預後,並以動物實驗測試奈米標靶治療成效。
  • 團隊別 腦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腦腫瘤治療需要術前的跨科系治療計畫、精密儀器輔助及高度的手術技巧。臨床服務以腦部膠質瘤手術、顱底手術、內視鏡手術及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最具特色。治療需要有計畫的整合手術、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腫瘤。擁有最堅強的陣容,不論是原發或轉移腦癌、良性腦膜瘤、腦下垂體腫瘤、深部顱底手術、放射線手術等各種疾病領域,皆有專人擅長。
    團隊負責人 腦神經外科徐鵬偉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鼻咽癌團隊

    自2016年來,林口長庚醫院質子中心,開始用最新的筆尖射束及多照野調強優化的技術,來治療鼻咽癌與頭頸癌。目前我們已經累積數百名的案例,經過門診與檢查的追蹤,不論在副作用、腫瘤控制及病患存活率都比傳統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有明顯的差異。林口長庚醫院鼻咽癌,頭頸癌團隊是全世界目前對筆尖射束及多照野調強優化最有經驗的治療團隊

    團隊別 鼻咽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本團隊包括跨科別的整合性醫療服務-由不同科別的醫師共同成立一個癌症診療團隊,針對提供服務的癌別建立治療共識,為病人量身訂做治療計畫,並提供團隊式的醫療服務癌症診療照護團隊為解決病人各種問題,成員包含內外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核醫科、復健科、安寧團隊、護理師、專科護理師、營養師、社工師、病友團體及個案管理師等。。
    團隊負責人 張東杰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頭頸部腫瘤團隊

    團隊別 頭頸部腫瘤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的資料顯示,台灣頭頸癌的罹病人數自1990年的每年不足1000人,逐年擴增到2018年已超過8000人,罹病對象以男性病患為主,發病年齡介於30歲到60歲當中,同時,因為菸、酒、檳榔與頭頸癌的發生息息相關,因此這種癌症在台灣發生率上升的趨勢,在短時間內趨於緩和的機率相當低。有鑑於此,林口長庚醫院頭頸癌團隊自2004年成立,但是,團隊照護和治療模式是1996年就開始確立,同時並建立結構化資料庫。 基於不同致病因子及種族,我們使用自己的資料庫所產生的治療結果建立了因為煙、酒、檳榔所導致的口腔癌治療指引,並分享至擁有亞裔或是西亞裔的國家。也因為重要國際文獻發表,多次影響的AJCC分期指引的制定

    臨床研究方面,本著經驗分享的原則,與多國口腔癌團隊有資料共享已有近十年歷史。我們的轉譯研究也與美國NIH、美國Stanford大學、美國MD Anderson癌症中心、國內清華大學團隊積極合作,希望以團隊的力量,提供高品質的全人照護,維持團隊成立的初衷,持續提高頭頸癌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從過去的經驗累積及臨床上的需求,在透過跨科系的頭頸癌團隊合作,我們可以為病患提供更精細且不同層次的治療,也就是為病患〝量身定作〞個人的治療模式。本團隊希望藉由與民眾、病患、家屬、國內外專業人員以及國際級藥廠、工業界等的長期合作關係,不斷提升本團隊為病患服務的承諾,那就是〝從治療出發,以預防為目標〞,為病人提供個人化醫療,並且以提高存活率與生活品質為最高宗旨。

    團隊負責人 耳鼻喉部康仲然醫師
    團隊成員
    ◄back

    膽道癌團隊

    團隊別 膽道癌團隊
    團隊介紹與特色 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癌症盤據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多年,台灣約有20%的癌症病患在長庚體系之醫院作診療,也因此成為台灣最大的癌症治療體系。膽道癌在世界上屬於較不常見的惡性腫瘤,但發生率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有明顯的地域性:東方國家發生率及死亡率均高於西方國家。膽道惡性腫瘤依照腫瘤位置以及發生比率依次可分為肝門部膽管癌(60%)、肝外膽管癌(30%)、及肝內膽管癌(10%)。針對各個區域的膽管癌,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皆是手術切除全數腫瘤,並針對術後病理分期追加輔助治療。但是由於膽管癌早期多無顯著症狀,及早發現不易,或是在進展至阻塞性黃疸時,已造成肝功能不可逆之受損,導致在診斷時僅存約三成的患者能接受治癒性廣範圍切除手術。無法手術之患者只能採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五年各期別平均存活率約僅25%至40%。針對這個需要多專科合作處理的惡性腫瘤,林口長庚醫院特成立一個跨科部的膽道癌醫療團隊,在診斷期、手術週期、術後治療及追蹤期,由多專科醫師、個管師、臨床護理人員、社工師、營養師、復健師等共同提供服務,以達到病人為中心之整合性癌症治療模式以及貫徹全人照護的理念,兼顧病患之生理、心理、社會各層面的照顧,提供高品質、高標準之多元化跨科與整合之綜合性癌症治療。在微觀面,透過與林口長庚肝臟研究中心的合作,深究腫瘤細胞生理學、細胞免疫學、以及腫瘤微環境,積極發展早期診斷方法、研究新藥及新治療方式,期許能轉嫁於癌症病人的治療,建立膽道癌症治療共識及指引,提升癌症治療效率及效果,以延長五年存活率及兼顧患者生活品質。
    團隊負責人 一般外科蔡駿逸醫師
    團隊成員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