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
言 超音波的發明,提供了婦產科醫師及孕婦一項安全又便利的檢查利器,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3D立體超音波便應運而生。3D立體超音波起源於1980年代早期,近十年來改進了畸胎的診斷率,它不但比傳統的超音波更能看出細微的部分以提供產婦及嬰兒最安全的生產環境,同時可以完整的紀錄異常資料以便進行研究。 立體超音波的成像原理 二維影像擷取 立體超音波的影像擷取方式,主要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為機械式馬達探頭(Mechanical device),第二種為磁場定位影像擷取。 重建立體聲場 此步驟關係著自2D影像到三維空間的重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要填補抓取的2D影像與2D影像之間的空白。 投射成像 最常使用的為以下數種投射模式: 1.
表面成像:好處是界線分明,容易研究解剖構造;缺點則為影像缺乏真實感,用於觀察胎兒面部則多半不易被母親接受;心臟科則大都採取此種模式成像。 2.
體積成像:可區分為最大強度投影、最小強度投影以及X-ray投影模式,一般而言體積成像的影像較光滑,胎兒立體影像多採用之。 本科系立體超音波的臨床經驗 高雄長庚醫院婦產科系于87年引進立體超音波,三年來已完成不少罕見個案的經驗,以下就簡單介紹我們使用3D立體超音波的經驗: 1.
無腦殼(Acrania):88年一年內,本科即偵測有5個Acrania個案,過去文獻最早在14週診斷(Vergani
et al, 1987),我們使用3D立體超音波可以提早在12週診斷。 2.
Omphalocele:Louise Chuang et al在14週使用3D立體超音波診斷(Prenatal
Diagnosis 2000;20:517-525),我們可以提早在12週診斷。 3.
IUGR:過去曾有人使用2D超音波測量Placental volume來預測IUGR,目前我們正在進行使用3D立體超音波來測量Placental
volume,看看是否能更早期預測IUGR。 4.
未來我們會積極加強3D立體超音波在婦科、不孕症的臨床運用,以及Power
Angiography方面的研究。 結
語 3D立體超音波提升了婦產科醫師的診斷能力,也減少了父母的焦慮。現今3D立體超音波的發展與普及乃時勢所趨,未來將朝高解析度、高組像率、成像迅速以及更超強的後處理功能發展。 參考資料 1.
Te-Yao Hsu : 3D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Department of Obs & Gyn,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Kaohsiung, 2000. 2.
Eberhard Merz:3-D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1998, 3-8. 3. 施景中,謝豐舟,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部:立體超音波的原理與臨床應用,台灣醫學×1999,3(5),631-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