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殖科技之新趨勢-如何增加胚胎之著床率

黃泓淵醫師

 
        人工生殖科技在經歷了二十年的發展,在科技上可以說已有長足之進步,一些進階之人工生殖科技,諸如卵質單一精子注射、胚胎共同培養等已廣泛應用於試管嬰兒的治療。傳統試管嬰兒的治療,經取卵手術後取出之卵子在受精後48小時內,即必需植入子宮,主要乃肇因於人類胚胎在體外培養的環境,於八細胞期有一發育上的障礙而產生停滯,因此不得不在此時植入以免影響試管嬰兒的成功率。

 

        但是胚胎著床率則只有5-15%,我們若從正常生殖生理而言,胚胎著床之時期應是在排卵後的第七天(亦即試管嬰兒治療取卵手術後的第五天),當胚胎發育至囊胚期,才會對母體子宮內膜進行著床的過程。因此,在傳統試管嬰兒治療胚胎植入之後,在子宮內仍需歷經2-3天後之發育,才會進行著床。為了突破此一著床成功率偏低之瓶頸,在體外培養胚胎至囊胚期,再植入子宮將是未來試管嬰兒治療之趨勢。為了達到此一目的,我們在臨床上以下列三種方法來達到增加胚胎著床之機會:


1. 胚胎助細胞層共同培養。在傳統之培養液環境下,在胚胎的下方鋪上一層助細胞,使胚胎能附著於此一細胞層上,而達到促進胚胎突破發育上之瓶頸,能順利發育至囊胚期。由我們對於胚胎共同培養系統所進行之基礎研究,可以發現胚胎藉由與助細胞間生物訊息傳遞的存在,使得胚胎雖然是進行體外培養,卻如同”類子宮內膜”般的環境,而促進胚胎的發育,由臨床上治療的結果,也可以發現經由共同培養之胚胎,特別是試管嬰兒重覆失敗的案例,有較顯著的懷孕率。


2. 改良型之囊胚培養液。為了得到體外培養之囊胚,很多商用型之胚胎培養液也進行改良成為二階段各48小時之培養方法,來培養胚胎發育至囊胚,其優點為在實驗室操作上簡單,不若共同培養系統般較為繁瑣,其缺點則為缺少細胞間之接觸與互動,但是仍需期待未來之發展與更完美之產品。

 


3. 輔助孵化(assisted hatching)。體外培養之胚胎另一個問題,即為卵殼硬化現象,而導致胚胎無法孵化,使得胚胎細胞無法與母體子宮內膜接觸與附著,而著床失敗,特別是在高齡女性( > 37歲),血中高濾泡激素病人,此一現象會更加顯著,輔助孵化乃是利用微配子操作將胚胎之卵殼打開一個洞或利用酸性物質使卵殼變薄,以利於胚胎”破殼而出”順利孵化,以近年之美國文獻報告,對於37歲以上之病人,對胚胎進行輔助孵化,其懷孕率甚至可以由7%增加至24%。


        雖然人工生殖科技試管嬰兒的治療,在改善著床率上已有些許進步,但對於不孕症夫婦進行試管嬰兒的治療,仍有賴於一整體詳盡的評估與配合,才能有較高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