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產後調養

    生產時因失血耗氣,常導致營衛不固,抵抗力差,容易生病,因此生產後需細心調養,才能使母體儘快恢復健康,且可預防許多產後疾病的發生。產後飲食以清淡、營養豐富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為主,不宜過於生冷、寒涼,或辛熱、肥膩,以防滯血動血,以及影響胃腸和乳汁分泌。酒的用量不宜過多,以免動血,甚至引起大出血。肉類、蔬菜和水果應適當搭配,且應攝取充足的水分。產後應穿著厚薄適宜的衣物,調節室內溫度,不宜過寒過熱,以免受寒或中暑。注意身體的清潔衛生,經常洗澡及換洗衣物。產後應多休息及有充足的睡眠,不宜過度操勞,但也需要適度運動,使氣血流暢。保持心情愉快,有利於產後身體的恢復,這當然需要家人及先生的關心和體貼照顧。

    一般健康產婦,經過適當的調養即可逐漸恢復,可以不用服藥。但是因為生產時出血,用力傷氣,元氣受損,而致氣血不足,以及惡露未盡,易瘀血內阻,氣機不利,加上產後易受外邪或飲食房勞所傷,可能引起各種產後病證。產後雖多虛多瘀,但產後病亦有實證或虛中夾實,因此治療仍需由中醫師四診合參,辨證論治。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做月子的習俗,歷代中醫名家也對產後病十分重視,在治法、用藥及禁忌上提出許多主張和論述,對後世影響極大。有些觀念仍應為今人所遵循,但有些則因為時代的變遷及進步,已不再符合實際需要,再加上現代資訊發達,眾說紛云,常導致許多婦女有「生產時月子沒做好」的焦慮和不滿。到底產後要怎麼補才算夠?一般人認為產後必定大虛,都應以大補氣血為先,但實際上產後有虛證、不虛證、虛實夾雜證及全實證等,因此中藥治療或食療應該因人而異,需辨其虛實寒熱,否則反而容易致病。

    明朝張景岳主張,有的產婦本來就體質虛弱,產後血氣俱去而更為虛弱,當然需大補氣血。但如果平時體質不虛,產後臟腑調和,沒有疾病,雖然生產時暫有血氣耗損,只需數日調養即可恢復,這類產婦臨床上極多,若一律大補不一定能承受得了。更何況有產婦是全實證,如有外感風寒、頭痛身熱之表邪,或有熱渴躁煩、便秘腹脹、小便熱痛之內熱,或病本不虛卻妄用大補之藥,或飲食過度以致停蓄不散等,就應該先予以解表、清熱或開通消導等治療,而不是拘泥於產後必虛,大補氣血為先的觀點。

在台灣產後多有服用生化湯的習慣。生化湯是出自《景岳全書》錢氏方,再由《傅青主女科產後篇》引用,乃當歸、川芎、桃仁、炮薑、炙甘草等五味中藥所組成,其功能為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為具有「生」出新血,「化」去舊瘀,生化合一的方劑,一向被認為產後第一方。服用生化湯可以排除惡露、調節子宮收縮、幫助子宮復舊、防上產褥感染、以及促進乳汁分泌等。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或適合服用生化湯,例如陰血大耗、陰虛火旺或濕熱者就不宜使用。因此如果沒有感冒、感染或大出血等症狀,一般產婦在出院後(大約自然生產3天後),可以每日服用一劑生化湯,水煎溫服,服用3至7劑即可,不要服用過多過久。

    許多產婦想親自餵母乳,卻苦於無乳汁或乳汁不足。中醫辨證分為虛實兩種,虛證乃因氣血不足,治療以補氣養血為主,佐以通乳之品,方藥可選用通乳丹加減(黃耆、人參、當歸、麥冬、通草、桔梗加豬蹄),或豬蹄湯加減(八珍湯、加黃耆、陳皮、天花粉、漏蘆、通草及豬蹄),但如果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或痰氣壅滯的人,則不宜食用豬蹄,以免礙胃生痰,反而使乳汁減少。另外,富含蛋白質的均衡飲食,如鮮魚湯及鮮乳等,亦可增加乳汁分泌。但也有產後缺乳、乳房脹硬痛,屬肝鬱氣滯的實證者,治療上宜疏肝解鬱、通絡下乳,方藥可選用下乳湧泉散加減(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黃、天花粉、柴胡、青皮、桔梗、通草、漏蘆、王不留行,白芷及甘草),或逍遙散加王不留行。實證病人見舌苔白膩、脈弦滑,若服用豬蹄湯,反而會胸悶、噁心及增加乳房脹痛。

如果產後無法哺乳想退奶,中藥可以麥芽湯回乳,也就是用麥芽二兩炒熟,熬湯作茶飲用,若加上少量山楂及神曲等藥物,一起煎服,效果更佳。一天服用一劑,一般服用大約一星期,配合減少乳房刺激,和減少蛋白質及湯類食物的攝取,即可達到退奶的目的。

2011年12月1日中醫部重新校稿。

首頁   長庚紀念醫院   聯絡我們   後台管理   網路硬碟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 桃園市龜山區舊路里頂湖路123號 TEL:(03)319-6200
版權所有 © 網站內容為長庚中醫部所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網頁負責人:王雅慧 分機2612 2023/12/1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