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準的不斷地提高,無論是老弱婦孺,還是青壯年,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健康長壽的身體,因此健康與長壽是現代人們夢寐以求的願望。從健康食品、生機飲食,而至中醫食療,無不是反應當今社會的需求。
現代醫學的進步,雖然使得疾病的研究愈來愈精細,從細胞到基因以及分子生物學的日新月異,但是疾病的預防還是勝於治療,能夠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還是大家所期待的.而這預防醫學的觀念.在我們老祖宗中醫的典籍中早有記載:所謂<上工治未病>即是強調預防的重要.而這種預防的觀念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飲食,運動,睡眠等方面,也就是中醫的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從字面上的涵義就可了解為保養或補養人的生命活力,也就是使一切活動包括吃喝拉撒睡食衣住行等皆有利於身體.中國人是一個非常注重健康的民族,尤其很早就有預防醫學的概念,從飲食,藥物,生活,生理,心理各層面著手,平時注重身體的保養,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甚至可以長壽,尤其在帝王之家.因此不管從皇帝到平民,也形成了中醫特殊的養生文化.
中醫的養生觀特別注重睡眠,排泄,情緒,飲食,藥膳,運動,氣功,穿著等,例如在睡眠方面就提到<臥如弓>,而且要<右側臥,南北向臥>因為仰臥或俯臥對心肺都有一定的影響,只有側臥時人體內臟器官不處於受壓狀態,呼吸活動自如,心臟沒有壓力,血液循環就暢通.現代科學也證明地磁對人體有很大的影響,地球的南極和北極之間有一個大但是較弱的磁場,如果人體長期順著地磁的南北方向,可使人體器官細胞有序化,器官機能得到調整與增進,對促進健康,預防疾病起到良好的作用.
而飲食療養與藥膳更在中醫養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通過氧氣與食物把體外的能量轉換為體內的能量,所以食物的攝取方法是人體成長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人們一生中不段經歷新生,發育,成熟,衰老,死亡以及更新修復的過程,而新陳代謝活動的能量,都需要由營養物質的合成和分解來供給,維持生命活動的營養素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微生素和水,都要從飲食營養中獲得,可見飲食營養的重要性.中醫古代典籍<內經>有言:<飲食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強調了脾胃功能的強弱,營養吸收的好壞,對人體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的重要性.
中醫食療的特色在於「醫食同源」,係因中藥藥物中許多可歸類為食品,因此談到中醫養生保健多數人的首要聯想就是「藥膳」,而其也逐漸成為一股流行
風潮,食療與藥膳有何差異?
善加運用食物的氣味屬性作為疾病療養者為食療;利用中藥和食物共同烹調而成的美味佳餚,可治療或預防疾病,視為藥膳,不論食療或藥膳都是需要長期服用,方可達到所謂「療效」,否則只是一種輔助性效果。所以中醫食療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將中藥與某些較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而成的。中醫食療不同於一般的中藥方劑,又與普通飲食不同,它
是一種同時具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且又能治療疾病、強身、抗衰老,矯正臟腑機能,或調節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的特殊食品。 關於中醫食療的特色主要有以下二點
一、預防為主
中醫養生與預防醫學的觀點,是以預防外邪入侵體內,因此杜絕感染原 及增強抵抗力是兩大不變的法則。且中醫的「預防」包括無病防病和有病 防變兩重意義,食療也是如此。人體在患病之後,更需要注意營養衛生,
並以飲食作為治療疾病、防止病情加重或併發其他嚴重疾病的重要方法, 只有在飲食療法效果不夠滿意或失效時,才訴諸藥物治療。
二.重視個人體質差異
中醫用藥與養生特別重視個體的差異,因此必須強調個人體質或所患 疾病究竟是屬寒性或熱性,患者是陽虛、陰虛、氣虛、血虛或有實熱、血 瘀等不同體質。簡單的解釋就是藉著個體或疾病發展的證狀,表現性質等加以
分類成各種「證型」,依其證型屬性予以適合藥性的中藥加以治療。 中醫食療特別重視脾胃功能,因為中醫認為脾胃功能的強弱,對於戰
勝疾病、強壯機體、恢復機體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據病人脾胃的消化吸收狀態而給予不同的膳食,這是辨證配膳中首要考慮的問題。
三、重視氣候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就是要根據病人、地區及氣候的不同,而靈活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不同人的體質強弱、性格類型各不相同,個人之飲食習慣、嗜好也不一樣,即使在同一人體,於一生中各個時期,其體質也有所變化。人的生理功能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而有所改變,關於不同季節、氣候下的飲食宜忌,中醫的典籍就有提到春為萬物生發之始,春天陽氣發越,不宜再食油膩辛辣之物,故春季補養以助陽氣生發為宜。夏季氣候炎熱而又多雨,由於暑熱夾濕、脾胃受困、食慾不振,此時以甘寒清淡少油為宜,故夏季以清補為宜。秋季萬物收斂、涼風初長、燥氣襲人,早晚受涼易引起咳嗽或氣喘復發,此時可多食黃耆,西洋參,白朮,茯苓,杏仁、薏仨米粥等,以補氣化痰,故秋季以滋潤平補為宜。冬季天寒地凍,此時最易感受寒邪,宜選食溫熱性食品,故冬季則宜滋補或溫補為宜。而臺灣地處亞熱帶,屬溼熱氣候,有些較滋補的藥膳;尤應特別注意並不適宜長期盲目食用。
隨著中醫藥的逐漸被世界潮流重視,中醫的養生之道與食療藥膳也日益受到矚目,從之前的冬令進補,到今日的健康食品、生機飲食,中醫養生,均是中醫食療所造就成的。從古早「醫食同源」,以預防為主的中醫食療,就無形地存在人們的生活飲食之中,但因生活品質的提高,飲食除了溫飽之外,還開始有不同需求,保健、
強身、抗老、延壽等,人們也愈來愈重視健康的促進與疾病的預防,即所謂的養生之道,中醫食療也因此受到大眾的熱愛。雖是先人幾千年
的智慧結晶,但也有部份是已不能適用於現今社會,或是出現不適合的中醫食療方,但因中醫食療正值興起,受民眾熱愛,民眾往往較盲目地跟從,不管適不適合自己的病情或體質,通通照單全收;此與中醫藥的基
礎理論相背而行,所以如何將中醫食療加入現代醫學,營養學,使之科學化,並將正確的中醫養生食療觀念衛教給民眾,使它更有效,更充分地發揮預防醫學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