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氣房中詢問著一個老病人,此時從門診門外,隔著一扇門傳出小孩子一陣陣的哭聲及他母親的打罵聲。正在想著是什麼樣情況讓這母親如此生氣。接著輪到了剛剛哭過的小朋友,才得知剛才是因為小朋友因為身體皮膚癢而拼命抓,但是媽媽因為醫生有交代--不要讓小朋友抓癢,因此,小朋友因為講不聽而招到媽媽的打罵。「醫生,我這孩子一直抓一直抓,擦藥都不會好,該怎麼辦?」媽媽這麼訴說著….又是一個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與過敏反應有關。一般來講具有以下4項特點--(1)有容易患哮喘、過敏性鼻炎、溼疹的家族性傾向;(2)對異種蛋白過敏;(3)血清中IgE值高;(4)血清中嗜酸性白血球增高。且因為它好發於肘部、膝部、膝後窩,且常呈對稱性發作,所以在中醫的名詞上有所謂「四彎風」的稱呼。
在比例上來講,嬰幼兒比較常出現此種疾病。而且往往一出生即可出現,通常在臉部或頸部。慢慢隨著年紀的增長而移至軀幹及四肢關節。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劇烈搔癢,有的會有丘疹、水泡、痂屑出現。一般西醫皮膚科在急性發作期常使用抗組織胺來止癢、若是情況嚴重則考慮服用類固醇。若症狀較輕則在局部塗含類固醇的藥膏或乳液。
但往往病人就會碰上如前一個例子一般,怎麼擦藥都不會好。如此,則不妨嘗試中醫療法。中醫傳統上把「異位性皮膚炎」分為四型—風熱型、溼熱內蘊型、脾虛濕盛型、陰虛血燥型,其主要是根據病人的症狀及各樣身體特徵來分型。而治療上則採取內服藥為主,外敷藥為輔的方式。像常用的中藥方劑,如消風散、清上防風湯、當歸飲子….等等。而中醫還會根據病人各種表現,加上一些單味藥,如白癬皮、地膚子、蒼朮….等等藥。
以上中藥治療大部分用於急性期,治療原則以止癢為目標。若是在緩解期,則以減敏並改善體質為主。常用的方劑,如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等等。另外中藥也有外敷的藥膏,也是根據病患體質加以使用。
食物禁忌在異位性皮膚炎上也扮演重要角色。如忌食蝦蟹海鮮、辛辣刺激性、酒類食品。而巧克力、乾果、魚乾等加工過食品也盡量少吃。
最後在預防上,要注意避免各種刺激,若天氣乾燥可塗一些潤膚霜。而冬季保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的發作。衣物宜寬鬆、柔軟,不宜太過厚重,減少汗液刺激。另外避免搔抓,減少搔抓破皮感染機會。當病患睡眠時,不自覺搔抓,睡前可將雙手用軟物包裹或戴手套。
異位性皮膚炎是很難纏的疾病,治療上要相當有耐心。但只要與醫師配合,注意飲食及生活上的預防,相信絕大部分的病患都可以脫離此項夢饜。
2011年12月1日中醫部重新校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