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仔〞長不停-中醫怎麼看?

      「醫師,我的背後長了一棵東西,很痛。剛開始小小的,後來越來越大,我聽別人說那是疔仔。我前一陣子才長過,後來好了,可是沒多久又長一顆。我體內是否有毒素?」一位20出頭的男性這麼說著。

  “疔仔”即是所謂的「癤」,是一種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本病可發生於任何有毛囊的皮膚區,但以頭面部、頸部、胸背部和臀部等易受摩擦的地方為多。此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且任何季節都可發生,不過以夏秋季較多見。

   「疔仔」初期為一疼痛性紅色丘疹,繼而擴大成半球形結節,數日後其中央軟化形成黃白色膿栓,最後潰破流出膿液而逐漸愈合。有些病例為多發或陸續出現,剛好一個,另一個又新長出來,就像上述那位病人一般,常造成許多人的困擾。

    此病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高溫、潮濕多汗、摩擦搔抓等因素為致病菌提供侵入皮膚的條件。另外有些身體抵抗力差,如糖尿病、風濕免疫系統疾病、貧血等慢性病患,或維生素缺乏者,也是易發生此種感染疾病的患者。另外有一些皮脂溢出過多者,也就是通稱皮膚易出油者,也是好發族群。

    一般在西醫的處理,若病較輕者可用一般局部消毒處理即可,也就是用殺菌、消炎的外用藥。若是症狀較重者,即需服用抗生素,或甚至用靜脈注射抗生素的方式。但是碰到那些一處好了,另一處再發的病患,我們建議可考慮中醫的方式處理。

    傳統中醫認為此病發生的「內因」可有過食生冷或膏梁厚味,或嗜酒及辛辣之品,使脾胃受損,內生溼熱及火毒。此為一般人印象中之體內有“毒”之由來。或因凜賦不足,也就是身體抵抗力差者。而「外因」則包括外感風熱之邪或溼熱內毒,這跟一般我們認知之外來細菌感染的觀念是相同的。

    一般中醫處理即根據以上觀念用所謂「清熱解毒」、「袪暑利濕」、「袪風消腫」的方式加以處理。當然若是碰到常常復發,且身體抵抗力較弱的病患,則要給予適當的補養藥,達到中醫所謂「扶正兼去邪」的目的。常用的清熱解毒劑如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散腫潰堅湯等。而單味藥裡頭的蒲公英、龍葵、地丁、金銀花、連翹等都有不錯療效。而補養藥則要根據病患的體質給予不同的藥。

    常洗手、保持皮膚清潔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絕對不要去擠壓疔瘡,以免造成感染或形成疤痕。另外很重要的,一些來路不明的藥膏最好不要使用,因為它沒做好無菌措施,可能會造成更進一步的感染,萬一造成敗血症,那可會要人命的。

2011年12月1日中醫部重新校稿。

首頁   長庚紀念醫院   聯絡我們   後台管理   網路硬碟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 桃園市龜山區舊路里頂湖路123號 TEL:(03)319-6200
版權所有 © 網站內容為長庚中醫部所有,未經允許請勿任意轉載
網站最佳瀏覽解析度為 1024X768
網頁負責人:王雅慧 分機2612 2023/12/1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