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項目的看板上寫著“生機果酸換膚、奈米左旋C美白導入、養生脈衝光、與排毒雷”─哇哩勒!這是什麼東東?現在打著醫學美容旗號的診所與沙龍充斥,進入仲夏,大家紛紛搶攻夏季美白市場。廣告訴求推陳出新、商品種類更是琳瑯滿目,常常讓消費者搞不清楚。像標題一樣結合高科技的名稱,例如“奈米”、“量子”;或者是現在大眾較注重的,“養生”、“生機飲食”、“排毒”等等名詞,排列組合一下,就成了聳動炫目、但是又似是而非的廣告。
一定濃度的果酸換膚、脈衝光、與雷射都算是醫療行為,要有醫師執照或是受過專科或相關訓練研修的醫師才能執行。衛生署與醫學會建立這樣的醫療規範並非擋人財路、橫加限制,而是站在病人安全與治療效果上的嚴肅考量。一般美容保健產品,偏向消費性、保養性、非侵入性,即使發生任何使用上不適的狀況,對於使用者的健康影響較小,所以這一類的產品可以開架式的販售。“醫學美容”這個名詞,也是這個觀念下的產物,強調醫學、專業的美容,似乎有了“醫學”兩個字的加持,產品的安全性與效果上就掛了保證。在這裡闡述這個觀念,並非是要造成醫界、美容界或者是廠商的對立,而是要釐清,美容醫學包含了皮膚科學、整形外科學、生物化學、化妝品學等科目是有其專業性的,而美容項目與產品也深入民眾的生活,有其存在的需求與價值。兩者在分工上不應該混淆,而在功能上也應該相輔相成。
“美與白,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久也。”而民眾面對自己美的需求,也應該尋求專業的建議,瞭解自己的問題(皮膚保養的瑕疵、皮膚病的正確診斷)與訴求(治病、美白、去斑、抗老化),選用適當的、有學理依據的保健產品或正規的醫學美容治療項目。
醫師的本質是醫人、醫病,但是對於病人也是扮演“老師”的角色,即教育病人對於疾病的認識,如何用健康的、正確的方法照顧生病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