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胎盤早剝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發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血管病變
胎盤早剝孕婦併發重度妊高征、慢性高血壓、慢性腎臟疾病、全身血管病變者居多。當底蛻膜螺旋小動脈痙攣或硬化,引起遠端毛細血管缺血壞死以致破裂出血,血液流至底蛻膜層與胎盤之間,形成血腫導致胎盤自子宮壁剝離。
2.機械性因素
外傷(特別是腹部直接受撞擊)、外轉胎位術矯正胎位、臍帶<30cm或臍帶繞頸,均可引起胎盤早剝。
3.子宮體積驟然縮小
雙胎妊娠第一胎兒娩出後,羊水過多破膜時羊水流出過快,使子宮內壓驟然降低,子宮突然收縮,胎盤與子宮錯位而剝離。
4.子宮靜脈壓突然升高
晚期妊娠或臨產後,孕產婦長時間取仰臥位,可發生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此時巨大妊娠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回心血量減少,血壓下降,而子宮靜脈瘀血,靜脈壓升高,導致蛻膜靜脈床瘀血或破裂,而發生胎盤剝離。
[類型及病理變化] 胎盤早剝分為顯性、隱性及混合性剝離3種。胎盤早剝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底蛻膜出血,形成血腫,使胎盤自附著處剝離。若剝離面積小,出血停止血液很快凝固,臨床多無症狀。若剝離面積大,繼續出血形成胎盤後血腫,使胎盤剝離部分不斷擴大,當血液衝開胎盤邊緣,沿胎膜與子宮壁之間經
子宮頸管向外流出,即為顯性剝離或外出血。若胎盤邊緣仍附著於子宮壁上,或胎膜與子宮壁未分離,或胎頭固定於骨盆入口,均能使胎盤後血液不能外流,而積聚於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即為隱性剝離或內出血。由於血液不能外流,胎盤後血液越積越多,宮底隨之升高。當出血達到一定程度,血液仍可衝開胎盤邊緣與胎膜而外流,形成混合性出血。偶有出血穿破羊膜溢入羊水中成為血性羊水。胎盤早剝發生內出血時,血液積聚於胎盤與子宮壁之間,由於胎盤後血腫的壓力加大,使血液浸入子宮肌層,引起肌纖維分離,甚至斷裂、變性,當血液浸及子宮肌層至漿膜層時,子宮表面呈現紫色瘀斑,尤以胎盤附著處為著,稱子宮胎盤卒中。此時肌纖維受血液浸漬,收縮力減弱。有時血液還可滲入闊韌帶及輸卵管系膜。
嚴重的胎盤早剝可以發生凝血功能障礙。從剝離處的胎盤絨毛和蛻膜中釋放大量組織凝血活酶,進入母體血循環,啟動凝血系統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肺、腎等臟器的毛細血管內有微血栓形成,造成臟器損害。胎盤早剝持續時間越長,促凝物質不斷進入母血,DIC繼續發展,啟動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產生大量的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大量FKP具有複雜的抗凝作用,引起繼發性纖溶亢進。發生胎盤早剝後,大量消耗凝血因數,並產生高濃度的FDP,最終導致凝血功能障礙。
[臨床表現]
國外多採用Sher(1985)分類法,將胎盤早剝分為I、Ⅱ、Ⅲ度,而我國則以輕、重兩型分類。輕型相當於Ⅰ度,重型包括Ⅱ、Ⅲ度。
1.輕型 以外出血為主,胎盤剝離面通常不超過胎盤面積的1/3,分娩期多見。主要症狀為陰道流血,量較多,色暗紅,伴輕度腹痛或無腹痛,貧血體征不顯著。若在分娩期則產程進展較快。腹部檢查:子宮軟,宮縮有間歇,子宮大小與妊娠周數相符,胎位清楚,胎心率多正常,若出血量多胎心可有改變。腹部壓痛不明顯或僅有局部輕壓痛(胎盤剝離處)。產後檢查見胎盤母體面有凝血塊及壓跡。有的病例症狀與體征均不明顯,僅在檢查胎盤母體面時發現凝血塊及壓跡才診斷胎盤早剝。
2.重型 以內出血和混合性出血為主,胎盤剝離面超過胎盤面積的1/3,有較大的胎盤後血腫,多見於重度妊高征,主要症狀是突然發生的持續性腹痛、腰酸、腰背痛,疼痛程度與胎盤後積血多少呈正相關,嚴重時可出現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脈弱、血壓下降等休克徵象。可無陰道流血或少量陰道流血及血性羊水,貧血程度與外出血量不相符。腹部檢查:子宮硬如板狀,有壓痛,以胎盤附著處最著,若胎盤附著於子宮後壁,則子宮壓痛不明顯,但子宮比妊娠周數大,宮底隨胎盤後血腫增大而增高。偶見宮縮,子宮多處於高張狀態,子宮收縮間歇期不能放鬆,因此胎位觸不清楚。若剝離面超過胎盤面積的1/2,胎兒因缺氧死亡,故重型患者的胎心多已消失。
[輔助檢查]
l.B型超聲檢查
正常胎盤B型超聲圖像應緊貼子宮體部後壁、前壁或側壁,若胎盤與子宮壁之間有血腫時,在胎盤後方出現液性低回聲區,暗區常不止一個,並見胎盤增厚。若胎盤後血腫較大時,能見到胎盤胎兒面凸向羊膜腔,甚至能使子宮內的胎兒偏向對側。若血液滲入羊水中,見羊水回聲增強、增多,系羊水混濁所致。當胎盤邊緣已與子宮壁分離時,未形成胎盤後血腫,見不到上述圖像,故B型超聲診斷胎盤早剝有一定的局限性。重型胎盤早剝時常伴胎心、胎動消失。
2.化驗檢查 主要瞭解貧血程度與凝血功能。重型胎盤早剝患者應檢查腎功能與二氧化碳結合力。若併發DIC時進行篩選試驗(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測定)與纖溶確診試驗(凝血酶時間、優球蛋白溶解時間、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試驗)。
[診斷與鑒別診斷]
依據病史、症狀、體征與B型超聲檢查不難確診。輕型胎盤早剝的症狀主要與前置胎盤相鑒別。體征不明顯,應仔細觀察分析,並借助B型超聲確定診斷。重型胎盤早剝的症狀、體征典型,診斷多無困難,應判斷其嚴重程度並借助實驗室檢查,確定有無凝血功能障礙及腎功能衰竭,主要與先兆子宮破裂相鑒別。附著在子宮後壁的胎盤早剝不易診斷,其特點為原因不明的子宮張力增高並非羊水過多,且未臨產,伴妊高征者更應懷疑胎盤早剝。
[併發症]
1.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重型胎盤早剝特別是胎死宮內患者可能發生DIC,出現皮下、粘膜、注射部位出血,子宮出血不凝或較軟凝血塊,另有血尿、咯血及嘔血現象,對胎盤早剝患者從入院到產後,均應密切觀察,結合化驗,積極防治。
2.產後出血
胎盤早剝可致子宮肌層發生病理改變影響收縮而易出血,一旦發生DIC,產後出血不可避免,必須提高警惕。
3.急性腎功能衰竭
伴妊高征的胎盤早剝,或失血過多及休克以及發生DIC,均嚴重影響腎血流量,造成雙側腎小管或腎皮質缺血壞死,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
4.胎兒宮內死亡 胎盤早剝面積超過胎盤面積的1/2時,胎兒多缺氧死亡。
[預防]
加強產前檢查,積極防治妊高征、高血壓、慢性腎炎,並加強孕婦管理。妊娠晚期避免長時間仰臥位與外傷。行外轉胎位術糾正胎位時操作必須輕柔,不能強行倒轉。對羊水過多與多胎妊娠分娩時,避免宮內壓驟減。行羊膜腔穿刺前做胎盤定位,穿刺時避開胎盤。人工破膜時,應選宮縮間歇期高位穿刺,緩慢放出羊水。
[處理]
1.糾正休克
對處於休克狀態的危重患者,積極開放靜脈通路,補充血容量,輸新鮮血,若發生DIC,應測中心靜脈壓以指導補液量。
2.及時終止妊娠
胎盤早剝危及母兒生命,其預後與處理的及時性密切相關。胎兒娩出前胎盤剝離可能繼續加重,難以控制出血,時間越長,病情越重,因此一旦確診重型胎盤早剝,必須及時終止妊娠。
(1)陰道分娩:以顯性出血為主,宮口已開大,經產婦,一般情況較好,估計短時間內能結束分娩者可經陰道分娩。先行破膜使羊水緩慢流出,用腹帶包裹腹部,壓迫胎盤使其不再繼續剝離,並可促進子宮收縮,必要時靜脈滴注縮宮素縮短產程。分娩過程中,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宮底高度、宮縮與出血情況,仔細聽取胎心,用胎兒電子監測儀監護。早期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必要時改行剖宮產。
(2)剖宮產:重型胎盤早剝,特別是初產婦,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分娩者;輕型胎盤早剝,出現胎兒窘迫徵象,需搶救胎兒者;重型胎盤早剝,產婦病情惡化,胎兒已死,不能立即分娩者;破膜後產程無進展者,均應及時行剖宮產術。剖宮產取出胎兒與胎盤後,應及時給予宮縮劑並按摩子宮,宮縮良好可控制出血,若發現為子宮胎盤卒中,在取出胎兒後,子宮肌壁內注射宮縮劑,配以按摩子宮和熱鹽水紗墊濕熱敷子宮,多數子宮收縮轉佳、若不奏效可行子宮動脈上行支結紮,或用可吸收線大8字縫合卒中部位的漿肌層,多能止血而保留子宮。若屬不能控制的出血,或發生DIC,應行子宮切除。
3.併發症處理
(1)產後出血:分娩後及時應用子宮收縮藥,如縮宮素、馬來酸麥角新堿、米索前列醇、卡前列甲酯等,持續按摩子宮;若仍有不能控制的出血,應考慮行子宮切除;若大量出血且無凝血塊,應考慮凝血功能障礙,立即行必要的化驗同時按凝血功能障礙處理。
(2)凝血功能障礙:在迅速終止妊娠、阻斷促凝物質繼續入母血循環的基礎上採用以下方法。1)抗凝治療:應用肝素治療雖有很大爭議,但多主張早期應用,可阻斷DIC的發展。DIC發生後,高凝與纖溶往往相伴相隨,高凝期用肝素治療尤為重要,肝素化前先輸血或用纖維蛋白原可加劇DIC,必須慎重選擇用藥時機。2)補充凝血因數:輸新鮮血與冰凍血漿,1升的冰凍血漿含纖維蛋白原3g,如無法得到新鮮血時,可選冰凍血漿應急。也可直接輸纖維蛋白原常用量為3~6g或補充血小板懸液與其他凝血因數。3)纖溶抑制劑:它的應用意見不一,多數認為在肝素化與補充凝血因數的基礎上可以用纖溶抑制劑。
(3)腎功能衰竭:若每小時尿量少於30ml應及時補充血容量,少於17m1或無尿應靜注呋塞米40~80mg,必要時重複,通常1-2日可以恢復。若短期內尿量不增而且血中尿素氮、肌酐、血鉀明顯增高,CO2結合力下降,提示腎功能衰竭,出現尿毒癥應行血液透析搶救孕婦生命。
回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