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外陰及陰道炎症
外陰及陰道的解剖及生理特點形成自然的防禦功能:①兩側大陰唇自然合攏,遮掩陰道口、尿道口;②由於盆底肌的作用,陰道口閉合,陰道前後壁緊貼,可以防止外界的污染。經產婦的陰道鬆弛,這種防禦功能較差;③陰道自淨作用:陰道上皮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影響下增生變厚,增加對病原體侵人的抵抗力,同時上皮細胞中含有豐富糖原,在乳桿菌作用下分解為乳酸,維持陰道正常的酸性環境(pH≤
4.5,多在3.8~4.4),使適應於弱鹼性環境中繁殖的病原體受到抑制。
正常情況下有需氧菌及厭氧菌寄居於陰道內,形成正常陰道菌群。需氧菌包括:棒狀桿菌、非溶血性鏈球菌、腸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兼性厭氧菌有乳桿菌、加德納爾菌和大腸桿菌。厭氧菌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類桿菌、梭桿菌和動彎桿菌等。此外還有文原體及念珠菌。陰道與這些菌群形成一種平衡的生態,陰道環境影響著菌群,菌群也影響陰道環境。正常陰道中乳桿菌佔優勢,在維持陰道正常菌群中起關鍵作用。
雖然有外陰及陰道的防禦機制存在,但由於外陰前與尿道毗鄰,後與肛門鄰近,易受污染;外陰及陰道又是性交、分娩及各種宮腔操作的必經之道,容易受到損傷及各種外界病原體的感染。此外,雖然陰道內菌群為正常菌群,但當大量應用抗生素、體內激素發生變化或各種原因致機體免疫能力下降,陰道與菌群之間的生態平衡被打破,也可形成條件致病菌。
外陰及陰道炎症的共同特點是陰道分泌物增加及外陰疫癢,由於炎症的病因不同,分泌物的特點、性質及癬癢的輕重也不相同。
一 滴蟲陰道炎
【病因】滴蟲陰道炎,是常見的陰道炎,由陰道茬滴蟲引起。適宜滴蟲生長的溫度為25℃~40℃、pH為5.2~6.6的潮濕環境。滴蟲的生活史簡單,只有滋養體而無包囊期,滋養體生活力較強,能在3℃~
5℃生存21日,在46℃生存20~60分鐘,在半乾燥環境中約生存10小時;在普通肥皂水中也能生存45~120分鐘。在pH為5.0以下或7.5以上的環境中則不生長。滴蟲陰道炎患者的陰道pH一般在5~6.6,多數>6.0。月經前後陰道pH發生變化,經後接近中性,故隱藏在腺體及陰道皺襞中的滴蟲于月經前後常得以繁殖,引起炎症的發作。它能消耗或吞噬陰道上皮細胞內的糖原,阻礙乳酸生成。滴蟲不僅寄生於陰道,還常侵人尿道或尿道旁腺,甚至膀恍、腎盂以及男方的包皮皺褶、尿道或前列腺中。
【傳染方式】傳染途徑有:①經性交直接傳播;②經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便器、衣物等間接傳播;③醫源性傳播:通過污染的器械及敷料傳播。
【臨床表現】潛伏期為4~28日。滴蟲陰道炎的主要症狀是稀薄的泡沫狀白帶增多及外陰痘癢,若有其他細菌混合感染則分泌物呈膿性,可有臭味。瘙癢部位主要為陰道口及外陰,間或有灼熱、疼痛、性交痛等。陰道毛滴蟲能吞噬精子,並能阻礙乳酸生成,影響精子在陰道內存活,可致不孕。若尿道口有感染,可有尿頻、尿痛,有時可見血尿。
檢查時見陰道粘膜充血,嚴重者有散在出血斑點,後彎隆有多量白帶,呈灰黃色、黃白色稀薄液體或黃綠色膿性分泌物,常呈泡沫狀。帶蟲者陰道粘膜常無異常改變。
【診斷】典型病例容易診斷,若在陰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蟲即可確診。檢查滴蟲最簡便的方法是懸滴法。在有症狀的患者中,其陽性率可達80~90%。具體方法是:加溫生理鹽水1小滴於玻片上,於陰道後彎隆處取少許分泌物混於生理鹽水中,立即在低倍光鏡下尋找滴蟲。若有滴蟲,可見其呈波狀運動而移動位置,亦可見到周圍白細胞被推移。對可疑患者,若多次懸滴法未能發現滴蟲時,可送培養,準確性可達98%左右。取分泌物前24~48小時避免性交、陰道灌洗或局部用藥,取分泌物前不作雙合診,窺器不塗潤滑劑。分泌物取出後應及時送檢並注意保暖,否則滴蟲活動力減弱,造成辨認困難。
【預防】作好衛生宣傳,積極開展普查普治工作,消滅傳染源。嚴格管理制度,應禁止滴蟲患者或帶蟲者進人游泳池。浴盆、浴巾等用具應消毒。醫療單位必須作好消毒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治療】
1.全身用藥
甲硝唑400mg,每日2-3次,7日為一療程;對初患者單次口服甲硝唑2g,可收到同樣效果。口服吸收好,療效高,毒性小,應用方便。性伴侶應同時治療。服藥後偶見胃腸道反應,如食欲減退、噁心、嘔吐。此外,偶見頭痛、皮疹、白細胞減少等,一旦發現應停藥。甲硝唑能通過乳汁排泄,若在哺乳期用藥,用藥期間及用藥後24小時之內不哺乳為妥。
2.局部用藥
可以單獨局部給藥,也可全身及局部聯合用藥,以聯合用藥效果佳。甲硝唑片200mg每晚塞人陰道1次,10次為一療程。局部用藥前,可先用1%乳酸液或0.1~0.5醋酸液沖洗陰道,改善陰道內環境,以提高療效。
3.治癒標準
滴蟲陰道炎常于月經後復發,故治療後檢查滴蟲陰性時,仍應每次月經後復查白帶,若經3次檢查均陰性,方可稱為治癒。
4.治療中注意事項
治療後檢查滴蟲陰性時,仍應於下次月經後繼續治療一療程,方法同前,以鞏固療效。此外,為避免重複感染,內褲及洗滌用的毛巾,應煮沸5-10分鐘以消滅病原體;已婚者還應檢查男方是否有生殖器滴蟲病,前列腺液有無滴蟲,若為陽性,需同時治療。
二 念珠菌陰道炎
【病因】念珠菌陰道炎是一種常見的陰道炎,過去誤稱黴菌陰道炎。80~90%的病原體為白念珠菌,白念珠菌是真菌。念珠菌對熱的抵抗力不強,加熱至60℃1小時即可死亡;但對乾燥、日光、紫外線及化學製劑的抵抗力較強。
白念珠菌為條件致病菌,約10%非孕婦女及30%孕婦陰道中有此菌寄生,並不引起症狀。有念珠菌感染的陰道pH在4.0~4.7,通常<4.5。當陰道內糖原增加、酸度增高、局部細胞免疫力下降,適合念珠菌的繁殖引起炎症,故多見於孕婦、糖尿病患者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療者。此外,長期應用抗生素,改變了陰道內微生物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缺陷綜合征,使機體的抵抗力降低;穿緊身化纖內褲、肥胖可使會陰局部的溫度及濕度增加,也易使念珠菌得以繁殖而引起感染。
【傳染方式】念珠菌除寄生陰道外,還可寄生於人的口腔、腸道,這三個部位的念珠菌可互相自身傳染,當局部環境條件適合時易發病。此外,少部分患者可通過性交直接傳染或接觸感染的衣物間接傳染。
【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灼痛,嚴重時坐臥不寧,異常痛苦,還可伴有尿頻、尿痛及性交痛。急性期白帶增多,白帶特徵是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渣樣。檢查見外陰抓痕,小陰唇內側及陰道粘膜附有白色膜狀物,擦除後露出紅腫粘膜面,急性期還可能見到糜爛及淺表潰瘍。
【診斷】典型病例不難診斷。若在分泌物中找到白念珠菌孢子和假菌絲即可確診。方法是加溫10%氫氧化鉀或生理鹽水1小滴於玻片上,取少許陰道分泌物混於其中,在光鏡下尋找孢子和假菌絲。若有症狀而多次懸滴法檢查均為陰性,可用培養法。頑固病例應檢查尿糖及血糖,並詳細詢問病史,有無服用大量雌激素或長期應用抗生素的病史,以查找病因。
【治療】
1.消除誘因
若有糖尿病應積極治療;及時停用廣譜抗生素、雌激素、皮質類固醇激素。勤換內褲,用過的內褲、盆及毛巾均應用開水燙洗。
2.局部用藥
可選用下列藥物放於陰道內:(1)咪康挫栓劑,每晚1粒(200mg),連用7日;(2)克黴唑栓劑或片劑,每晚1粒(15Omg)或1片(25Omg),連用7日;(3)制黴菌素栓劑或片劑,每晚1粒(10萬U)或1片(50萬U),連用7-10日。局部用藥前可用2~4%碳酸氫鈉液沖洗陰道,改變陰道酸鹼度,造成不利於念珠菌生長的條件。
3.全身用藥
若局部用藥效果差或病情較頑固者可選用下列藥物:(1)伊曲康唑每次2OOmg,每日1次口服,連用3-5日;(2)氟康唑15Omg,頓服;(3)酮康唑每次200~400mg,每日1次口服,連用5日。此藥損害肝臟,用藥前及用藥中應監測肝功能,有肝炎病史者禁用,孕婦禁用。
4.復發病例的治療
念珠菌陰道炎治療後容易在月經前復發,故治療後應在月經前復查白帶。念珠菌陰道炎治療後約5~10%復發。對復發病例應檢查原因,如是否有糖尿病、應用抗生素、雌激素或類固醇激素、穿緊身化纖內褲、局部藥物的刺激等,消除誘因。性伴侶應進行念珠菌的檢查及治療。由於腸道念珠菌及陰道深層念珠菌是重複感染的重要來源,抗真菌劑以全身用藥為主,加大抗真菌劑的劑量及應用時間,如氟康唑150mg每日1次口服,連用5日,然後每2周或每月單次給予150mg,連用3-6個月。
第二節 宮 頸 炎 症
子宮頸炎症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正常情況下,
子宮頸具有多種防禦功能:①子宮頸陰道部表面覆以複層鱗狀上皮,具有較強的抗感染能力;②子宮頸內口緊閉,子宮頸管粘膜為分泌粘液的高柱狀上皮所覆蓋,粘膜形成皺褶、脊突或陷窩,從而增加粘膜表面積。
子宮頸管分泌大量粘液形成粘液栓,內含溶菌酶、局部抗體-抗白細胞蛋白酶,這對保持內生殖器無菌非常重要。據報導子宮頸粘液栓的下1/3能查出細菌,而上2/3查不到細菌。但
子宮頸易受分娩、宮腔操作的損傷,子宮頸管單層柱狀上皮抗感染能力較差,並且由於子宮頸管粘膜皺璧多,一旦發生感染,很難將病原體完全清除,而導致慢性
子宮頸炎症。
一 急性子宮頸炎
【病因及病原體】急性子宮頸炎過去少見,主要見於感染性流產、產褥期感染、
子宮頸損傷或陰道異物併發感染。常見的病原體為葡萄球菌、鏈球菌、腸球菌等。近年來隨著性傳播疾病的增加,急性子宮頸炎己成為常見疾病。目前急性
子宮頸炎最常見病原體為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體。淋病奈氏菌及沙眼衣原體均感染子宮頸管柱狀上皮,沿粘膜面擴散引起淺層感染,引起粘液膿性
子宮頸粘膜炎。除子宮頸管柱狀上皮外,淋病奈氏菌還常侵襲尿道移行上皮、尿道旁腺及前庭大腺。沙眼衣原體感染只發生在
子宮頸管柱狀上皮,不感染鱗狀上皮,故不引起陰道炎,僅形成急性子宮頸炎症。
【病理】急性子宮頸炎的病理變化,肉眼見
子宮頸紅腫,子宮頸管粘膜充血、水腫。光鏡下見血管充血,子宮頸粘膜及粘膜下組織、腺體周圍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腺腔內可見膿性分泌物,分泌物可經
子宮頸外口流出,顯示為急性炎症改變。
【臨床表現】主要症狀為陰道分泌物增多,呈粘液膿性,陰道分泌物的刺激可引起外陰瘙癢,伴有腰酸及下腹部墜痛。此外,常有下泌尿道症狀,如尿急、尿頻、尿痛。沙眼衣原體感染還可出現經量增多、經間期出血、性交後出血等症狀。婦科檢查見
子宮頸充血、水腫、糜爛,有粘液膿性分泌物從子宮頸管流出。衣原體子宮頸炎可見子宮頸紅腫、粘膜外翻、子宮頸觸痛,且常有接觸性出血。淋病奈氏菌感染還可見到尿道口、陰道口粘膜充血、水腫以及多量膿性分泌物。
【診斷】根據子宮頸充血、水腫,
子宮頸管粘液膿性分泌物,子宮頸粘液革蘭染色塗片中每油鏡視野下有10個以上的中性多核白細胞,即可診斷急性子宮頸炎。診斷的關鍵是明確病原體。淋病奈氏菌的實驗室檢查方法有①子宮頸分泌物塗片作革蘭染色:在多個多形核白細胞內找到典型腎形革蘭陰性雙球菌,則診斷成立。此法陽性率為40~60%;②分泌物培養:是確診淋病奈氏菌性
子宮頸炎的重要手段,採用特殊培養基,陽性率達80-90%;③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是建立在擴增淋病奈氏菌特異性DNA基礎上的一種基因診斷新方法,敏感性高、特異性強。只要有淋病奈氏菌DNA存在,就能作出診斷;④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用於分泌物的直接檢測或淋病奈氏菌培養物的鑒定,具有快速、敏感、特異、穩定、不需特殊設備等特點。沙眼衣原體的檢查方法有直接培養法、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及單克隆抗體免疫螢光直接塗片法,目前己有試劑盒供臨床應用。此外,還有PCR及DNA雜交技術可應用。
【治療】治療主要針對病原體,若為急性淋病奈氏菌性
子宮頸炎,選用治療淋病的藥物,治療原則是及時、足量、規範、徹底,同時治療性伴侶。目前對於無併發症的急性淋病奈氏菌性
子宮頸炎主張大劑量、單次給藥,常用的藥物有頭孢曲松鈉25Omg,肌注;頭孢克肟400mg,口服;氧氟沙星400mg,口服;大觀黴素2g,肌注。此外,可選用頭孢唑肟500mg,肌注;頭孢噻肟鈉1g,肌注;頭孢西丁鈉2g,肌注;或頭孢呋辛鈉1g,口服。治療衣原體的藥物為四環素類、紅黴素類及喹諾酮類,常用藥物為多四環素100mg,口服,每日2次,連用7日;或阿奇黴素1g,單次口服;或環丙沙星25Omg,口服,每日2次,連用7日;或紅黴素5OOmg,每日4次,口服,連用7日。由於淋病奈氏菌感染常伴有沙眼衣原體感染,而沙眼衣原體感染不一定有淋病奈氏菌的感染,因此,一般治療原則是如為淋病奈氏菌性
子宮頸炎則治療時除選用抗淋病奈氏菌的藥物外,同時應用抗沙眼衣原體感染的藥物。若為沙眼衣原體性子宮頸炎,則可僅選用治療沙眼衣原體的藥物。
二 慢性子宮頸炎
慢性子宮頸炎多由急性子宮頸炎轉變而來,常因急性子宮頸炎治療不徹底,病原體隱藏于
子宮頸粘膜內形成慢性炎症,多見於分娩、流產或手術損傷子宮頸後,病原體侵人而引起感染。也有的患者無急性子宮頸炎症狀,直接發生慢性
子宮頸炎。慢性子宮頸炎的病原體主要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及厭氧菌。目前沙眼衣原體及淋病奈氏菌感染引起的慢性
子宮頸炎亦日益增多,已引起注意。此外,單純庖疹病毒也可能與慢性子宮頸炎有關。
【病理】
1.子宮頸糜爛
子宮頸糜爛是慢性子宮頸炎常見的一種病理改變。子宮頸外口處的子宮頸陰道部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稱子宮頸糜爛。糜爛面邊界與正常
子宮頸上皮界限清楚。糜爛面為完整的單層子宮頸管柱狀上皮所覆蓋,由於子宮頸管柱狀上皮抵抗力低,病原體易侵人發生炎症。在炎症初期,糜爛面僅為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表面平坦,稱單純性糜爛;隨後由於腺上皮過度增生並伴有間質增生,糜爛面凹凸不平呈顆粒狀,稱顆粒型糜爛;當間質增生顯著,表面不平現象更加明顯呈乳突狀,稱乳突型糜爛。另一種情況在幼女或末婚婦女,有時見
子宮頸呈紅色,細顆粒狀,形似糜爛,但事實上並無明顯炎症,是子宮頸管柱狀上皮外移所致,不屬於病理性子宮頸糜爛。
2.子宮頸肥大
由於慢性炎症的長期刺激,子宮頸組織充血、水腫,腺體和間質增生,還可能在腺體深部有粘液游留形成囊腫,使子宮頸呈不同程度的肥大,但表面多光滑,有時可見到遊留囊腫突起。最後由於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使
子宮頸硬度增加。
3.子宮頸息肉
慢性炎症長期刺激使子宮頸管局部粘膜增生,子宮有排除異物的傾向,使增生的粘膜逐漸自基底部向子宮頸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圖29-1),一個或多個不等,直徑一般約lcm,色紅、呈舌形、質軟而脆,易出血,蒂細長。根部多附著于
子宮頸管外口,少數在子宮頸管壁。光鏡下見息肉中心為結締組織伴有充血、水腫及炎性細胞浸潤,表面覆蓋一層高柱狀上皮,與
子宮頸管上皮相同。由於炎症存在,除去息肉後仍可復發。
4.子宮頸腺囊腫
在子宮頸糜爛癒合過程中,新生的鱗狀上皮覆蓋子宮頸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將腺管口阻塞。腺管周圍的結締組織增生或搬痕形成壓迫腺管,使腺管變窄甚至阻塞,腺體分泌物引流受阻、瀦留形成囊腫。檢查時見
子宮頸表面突出多個青白色小囊泡,內含無色粘液。若囊腫感染,則外觀呈白色或淡黃色小囊泡。
5.子宮頸粘膜炎
或稱子宮頸管炎。病變局限于子宮頸管粘膜及粘膜下組織,子宮頸陰道部外觀很光滑,僅見子宮頸外口有膿性分泌物堵塞,有時
子宮頸管粘膜增生向外口突出,可見子宮頸口充血發紅。由於子宮頸管粘膜及粘膜下組織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和結締組織增生,可使
子宮頸肥大。
【臨床表現】慢性子宮頸炎的主要症狀是陰道分泌物增多。由於病原體、炎症的範圍及程度不同,分泌物的量、性質、顏色及氣味也不同。分泌物呈乳白色粘液狀,有時呈淡黃色膿性,伴有息肉形成時易有血性白帶或性交後出血。當炎症沿宮骶韌帶擴散到盆腔時,可有腰散部疼痛、盆腔部下墜痛等。
子宮頸粘稠膿性分泌物不利於精子穿過,可造成不孕。婦科檢查時可見子宮頸有不同程度糜爛、肥大;有時質較硬,有時可見息肉、裂傷、外翻及
子宮頸腺囊腫。
【診斷】根據臨床表現作出慢性
子宮頸炎的診斷並不困難,但應注意子宮頸糜爛與子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或早期子宮頸癌從外觀上難以鑒別,須常規作子宮頸刮片、
子宮頸管吸片,必要時作陰道鏡檢查及活體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
子宮頸糜爛的分度:根據糜爛面積大小將子宮頸糜爛分為3度:輕度指糜爛面小於整個
子宮頸面積的1/3;中度指糜爛面占整個子宮頸面積的1/3一2/3;重度指糜爛面占整個子宮頸面積的2/3以上。根據糜爛的深淺程度可分為單純型、顆粒型和乳突型3型。診斷
子宮頸糜爛應同時表示糜爛的面積和深淺。舉例:診斷為中度糜爛、顆粒型。
【預防】積極治療急性子宮頸炎;定期作婦科檢查,發現
子宮頸炎症予以積極治療;避免分娩時或器械損傷子宮頸;產後發現子宮頸裂傷應及時縫合。
【治療】慢性子宮頸炎以局部治療為主,可採用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而以物理治療最常用。
1.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原理是以各種物理方法將子宮頸糜爛面單層柱狀上皮破壞,使其壞死脫落後,為新生的複層鱗狀上皮覆蓋,為期3~4周,病變較深者需6~8周,
子宮頸轉為光滑。過去常用的方法是電熨法,近年新的治療儀器不斷問世,陸續用於臨床的有鐳射治療,冷凍治療,紅外線凝結療法及微波療法等。
在治療之前,應常規做子宮頸刮片行細胞學檢查。治療時間應選在月經乾淨後3~7日內進行,有急性生殖器炎症者列為禁忌。各種物理療法術後均有陰道分泌物增多,甚至有大量水樣排液,在術後1-2周脫痂時可有少許出血。在創面尚未完全癒合期間(4~8周)禁盆浴、性交和陰道沖洗。治療後須定期復查,觀察創面癒合情況直到痊癒。復查時應注意有無頸管狹窄。
2.藥物治療
局部藥物治療適用於糜爛面積小和炎症浸潤較淺的病例。中藥有許多驗方、配方,臨床應用有一定療效。已知子宮頸糜爛與若干病毒及沙眼衣原體感染有關,也是誘發
子宮頸癌因素。干擾素是細胞受病毒感染後釋放出的免疫物質,干擾素是病毒誘導白細胞產生的干擾素。重組人α2a干擾素(奧平)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及免疫調節活性,睡前1粒塞人陰道深部,貼近
子宮頸部位,隔日1次,7次為1療程,可以重複應用。方法簡單,無明顯副反應,是近年藥物治療子宮頸糜爛較滿意的藥物。以上藥物均為局部用藥,但若為
子宮頸管炎,其子宮頸外觀光滑,子宮頸管內有膿性排液,此處炎症局部用藥療效差,須行全身治療。取子宮頸管分泌物作培養及藥敏試驗,同時查找淋病奈氏菌及沙眼衣原體,根據檢測結果採用相應的抗感染藥物。
3.手術治療
有子宮頸息肉者行息肉摘除術。對子宮頸肥大、糜爛面較深廣且累及子宮頸管者,可考慮作子宮頸錐切術,由於此術出血多,並且大多數慢性
子宮頸炎通過上述方法可治癒,因此現已很少採用。
第三節 盆 腔 炎 症
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炎症時稱盆腔炎。盆腔炎大多發生在性活躍期,有月經的婦女。炎症可局限於一個部位,也可同時累及幾個部位,最常見的是輸卵管炎及輸卵管卵巢炎,單純的子宮內膜炎或卵巢炎較少見。盆腔炎有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盆腔炎發展可引起彌漫性腹膜炎、敗血症、感染性休克,嚴重者可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徹底治癒,則轉為慢性盆腔炎,往往經久不愈,並可反復發作,不僅嚴重影響婦女健康、生活及工作,也會造成家庭與社會的負擔。由於醫療條件及水準的提高,婦女衛生保健知識的普及,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嚴重危及生命的急性盆腔炎及久治不愈的慢性盆腔炎,臨床已不多見。
女性生殖道在解剖、生理上的特點是有比較完善的自然防禦功能,增強了對感染的防禦能力,除外陰、陰道、
子宮頸的自然防禦功能外,孕齡婦女子宮內膜的週期性剝脫,也是消除官腔感染的有利條件。此外,輸卵管粘膜上皮細胞的纖毛向子宮腔方向擺動以及輸卵管的蠕動,均有利於阻止病原體的侵入。但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發生變化或外源性致病菌侵入,均可導致炎症的發生。
引起盆腔炎的病原體有兩個來源,來自原寄居於陰道內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及厭氧菌,和來自外界的病原體如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體、結核桿菌、綠膿桿菌等。
(一)病原體及其致病特點
引起盆腔炎的病原體可以單純為需氧菌、單純厭氧菌或需氧菌及厭氧菌的混合感染;可伴有或不伴有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包括大腸桿菌、棒桿菌、鏈球菌、腸球菌、葡萄球菌等;厭氧菌包括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脆弱類桿菌等。盆腔炎往往是需氧菌及厭氧菌的混合感染,約2/3的病例合併有厭氧菌感染。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主要為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體、文原體。在我國,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體引起的盆腔炎也在增加,已引起人們的重視。
不同的病原體有不同的傳播途徑及致病特點,瞭解這些特點可以判斷致病菌,從而為治療時選擇抗生素提供幫助。
1.鏈球菌
革蘭陽性鏈球菌的種類很多,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的致病力強,能產生溶血素和多種酶,使感染容易擴散,並引起敗血症,膿液比較稀薄,淡紅色,量較多,但一般不併發轉移性膿腫。此菌對青黴素敏感。
2.葡萄球菌
革蘭陽性球菌,是產後、手術後生殖器炎症及傷口感染常見的病原菌,常沿陰道、子宮、輸卵管粘膜上行感染。分表皮、腐生及金黃色葡萄球菌3種,表皮葡萄球菌偶可致病,腐生葡萄球菌通常不致病,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最強,其膿液色黃、稠厚、不臭,常伴有轉移性膿腫,對一般常用的抗生素易產生耐藥,根據藥敏試驗用藥較為理想。常用有效藥物為苯唑西林鈉、氯唑西林鈉等。
3.大腸桿菌
革蘭陰性桿菌,是腸道及陰道的正常寄生菌,一般不致病,但當機體極度衰弱時可引起嚴重感染,甚至產生內毒素,常與其他致病菌混合感染。大腸桿菌感染的膿液不臭,當有混合感染時,產生稠厚膿液和糞臭。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有效,但易產生耐藥菌株,最好作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
4.厭氧菌
厭氧菌主要有革蘭陰性脆弱類桿菌及革蘭陽性消化鏈球菌、消化球菌等。這些細菌主要來源於結腸、直腸、陰道及口腔粘膜。其感染的特點是容易形成盆腔膿腫、感染性血栓靜脈炎,膿液有糞臭並有氣泡在厭氧菌感染中,脆弱類桿菌的致病力最強,常伴有嚴重感染形成膿腫。在有糞臭味的膿液中光鏡下見到多形性、著色不均勻的革蘭陰性菌,很多在白細胞內,提示為脆弱類桿菌感染的可能。消化鏈球菌及消化球菌多見於產褥感染、感染性流產、輸卵管炎,雖屬常見但不伴有嚴重的盆腔感染。在盆腔感染的糞臭味膿汁塗片中,光鏡下發現革蘭陽性球菌,對診斷有幫助。
5.淋病奈氏菌
為革蘭陰性雙球菌,淋病奈氏菌的特點是侵襲生殖、泌尿系統粘膜的柱狀上皮與移行上皮。淋病奈氏菌主要感染下生殖道,10~17%的患者可發生上生殖道的感染,引起淋病奈氏菌性盆腔炎,多於月經期或經後7日內發病,起病急,可有高熱,體溫在38匯以上,常引起輸卵管積膿,對治療反應敏感。淋病奈氏菌對青黴素、二代或三代頭孢菌素、氨基糖甙類藥物敏感。
6.衣原體
常見為沙眼衣原體,其特點與淋病奈氏菌一樣,只感染柱狀上皮及移行上皮,不向深層侵犯。沙眼衣原體感染的症狀不明顯,可有輕微下腹痛,但常導致嚴重的輸卵管粘膜結構及功能破壞,並可引起盆腔廣泛粘連。
7.支原體
支原體是一類無細胞壁的原核細胞微生物,形態上呈多形性,是正常陰道菌群的一種。從生殖道分離出的支原體有人型支原體、溶脲脲原體、生殖器支原體。在一定條件下支原體可引起生殖道炎症。
(二)感染途徑
1.經淋巴系統蔓延
細菌經外陰、陰道、子宮頸及宮體創傷處的淋巴管侵人盆腔結締組織及內生殖器其他部分,是產褥感染、流產後感染及放置宮內節育器後感染的主要傳播途徑,多見於鏈球菌、大腸桿菌、厭氧菌感染(圖30-1)。
2.沿生殖器粘膜上行蔓延
病原體侵人外陰、陰道後,沿粘膜面經子宮頸、子宮內膜、輸卵管粘膜至卵巢及腹腔。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體及葡萄球菌沿此途徑擴散(圖30—2)。
3.經血循環傳播
病原體先侵人人體的其他系統,再經血循環感染生殖器,
為結核菌感染的主要途徑(圖30-3)。
4.直接蔓延 腹腔其他臟器感染後,直接蔓延到內生殖器,如闌尾炎可引起右側輸卵管炎。
一 急性盆腔炎
【病因】引起盆腔炎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幾種。
1.產後或流產後感染
分娩後產婦體質虛弱,宮口未完全關閉,例如分娩造成產道損傷或有胎盤、胎膜殘留等,病原體侵人宮腔,容易引起感染;流產過程中陰道流血時間過長,或有組織殘留于宮腔內,或手術無菌操作不嚴格,均可發生急性性盆腔炎。
2.宮腔內手術操作後感染
如刮宮術、輸卵管通液術、子宮輸卵管造影術子宮鏡檢查等,由於手術消毒不嚴格引起感染或術前適應證選擇不當,如生殖器原有慢性炎症,經手術干擾而引起急性發作並擴散。
3.經期衛生不良 使用不潔的月經墊、經期性交等,均可使病原體侵人而引起炎症。
上述感染的病原體以下生殖道內源性菌群的病原體為主,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厭氧菌等。
4.感染性傳播疾病
不潔性生活史、早年性交、多個性伴侶、性交過頻者可致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人侵,引起盆腔炎症。常見病原體為淋病奈氏菌、沙眼衣原體或合併有需氧菌、厭氧菌感染。
5.鄰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例如闌尾炎、腹膜炎等,以大腸桿菌為主。
6.慢性盆腔炎急性發作。
7.宮內節育器
一是在放置宮內節育器10日內,可引起急性盆腔炎,此時的感染以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厭氧菌為主;二是在長期放置宮內節育器後繼發感染形成慢性炎症,有時可急性發作。
【病理】
1.急性子宮內膜炎及急性子宮肌炎 多見於流產、分娩後(詳見產褥感染節)。
2.急性輸卵管炎、輸卵管積膿、輸卵管卵巢膿腫
急性輸卵管炎主要由化膿菌引起,根據不同的傳播途徑而有不同的病變特點。若病原菌通過子宮頸的淋巴播散到宮旁結締組織,首先侵及漿膜層,發生輸卵管周圍炎,然後累及肌層,而輸卵管粘膜層可不受累或受累極輕。輕者輸卵管僅有輕度充血、腫脹、略增粗;重者輸卵管明顯增粗、彎曲,纖維素性膿性滲出物多,造成與周圍粘連。
若炎症經子宮內膜向上蔓延,首先引起輸卵管粘膜炎,輸卵管粘膜腫脹、間質水腫、充血及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重者輸卵管上皮發生退行性變或成片脫落,引起輸卵管粘膜粘連,導致輸卵管管腔及傘端閉鎖,若有膿液積聚于管腔內則形成輸卵管積膿。
卵巢很少單獨發炎,白膜是良好的防禦屏障,卵巢常與發炎的輸卵管傘端粘連而發生卵巢周圍炎,稱輸卵管卵巢炎,習稱附件炎。炎症可通過卵巢排卵的破孔侵入卵巢實質形成卵巢膿腫,膿腫壁與輸卵管積膿粘連並穿通,形成輸卵管卵巢膿腫。輸卵管卵巢膿腫可以發生在急性附件炎初次發病之後,但往往是在慢性附件炎屢次急性發作的基礎上形成。膿腫多位於子宮後方或子宮、闊韌帶後葉及腸管間粘連處,可破人直腸或陰道,若破人腹腔則引起彌漫性腹膜炎。
3.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
內生殖器急性炎症時,或陰道、子宮頸有創傷時,病原體經淋巴管進人盆腔結締組織而引起結締組織充血、水腫及中性粒細胞浸潤。以宮旁結締組織炎最常見,開始局部增厚,質地較軟,邊界不清,以後向兩側盆壁呈扇形浸潤,若組織化膿則形成盆腔腹膜外膿腫,可自發破入直腸或陰道。
4.急性盆腔腹膜炎
盆腔內器官發生嚴重感染時,往往蔓延到盆腔腹膜,發炎的腹膜充血、水腫,並有少量含纖維素的滲出液,形成盆腔臟器粘連。當有大量膿性滲出液積聚於粘連的間隙內,可形成散在小膿腫;積聚于直腸子宮陷凹處則形
成盆腔膿腫,較多見。膿腫的前面為子宮,後方為直腸,頂部為粘連的腸管及大網膜,膿腫可破人直腸而使症狀突然減輕,也可破入腹腔引起彌漫性腹膜炎。
5.敗血症及膿毒血症
當病原體毒性強,數量多,患者抵抗力降低時,常發生敗血症。多見於嚴重的產褥感染、感染流產,近年也有報導放置宮內節育器、輸卵管結紮手術損傷器官引起的敗血症,若不及時控制,往往很快出現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發生感染後,若身體其他部位發現多處炎症病灶或膿腫者,應考慮有膿毒血症存在,但需經血培養證實。
【臨床表現】可因炎症輕重及範圍大小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發病時下腹痛伴發熱,若病情嚴重可有寒戰、高熱、頭痛、食欲不振。月經期發病可出現經量增多、經期延長,非月經期發病可有白帶增多。若有腹膜炎,則出現消化系統症狀如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若有膿腫形成,可有下腹包塊及局部壓迫刺激症狀包塊位於前方可出現膀恍刺激症狀,如排尿困難、尿頻,若引起膀恍肌炎還可有尿痛等;包塊位於後方可有直腸刺激症狀,若在腹膜外可致腹瀉、裏急後重感和排便困難。根據感染的病原體不同,臨床表現也有差異。淋病奈氏菌感染起病急,多在48小時內出現高熱、腹膜刺激征及陰道膿性分泌物。非淋病奈氏菌性盆腔炎起病較緩慢,高熱及腹膜刺激征不明顯,常伴有膿腫形成。若為厭氧菌感染,則容易有多次復發,膿腫形成,患者的年齡偏大,往往大於30歲。沙眼衣原體感染病程較長,高熱不明顯,長期持續低熱、主要表現為輕微下腹痛,久治不愈,陰道不規則出血。
患者呈急性病容,體溫升高,心率加快,腹脹,下腹部有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盆腔檢查:陰道可能充血,並有大量膿性分泌物,將官頸表面的分泌物拭淨,若見膿性分泌物從
子宮頸口外流,說明子宮頸粘膜或宮腔有急性炎症。窩隆有明顯觸痛,須注意是否飽滿;子宮頸充血、水腫、舉痛明顯;宮體稍大,有壓痛,活動受限;子宮兩側壓痛明顯,若為單純輸卵管炎,可觸及增粗的輸卵管,有明顯壓痛;若為輸卵管積膿或輸卵管卵巢膿腫,則可觸及包塊且壓痛明顯;宮旁結締組織炎時,可捫到宮旁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或兩側宮散韌帶高度水腫、增粗,壓痛明顯;若有膿腫形成且位置較低時,可捫及後彎隆或側彎隆有腫塊且有波動感,三合診常能協助進一步瞭解盆腔情況。
【診斷】根據病史、症狀和體征可作出初步診斷。此外,還需作必要的化驗,如血常規、尿常規、
子宮頸管分泌物及後彎隆穿刺物檢查。急性盆腔炎的臨床診斷標準,需同時具備下列3項:①下腹壓痛伴或不伴反跳痛;②子宮頸或宮體舉痛或搖擺痛;③附件區壓痛。下列標準可增加診斷的特異性:子宮頸分泌物培養或革蘭染色塗片淋病奈氏菌陽性或沙眼衣原體陽性;體溫超過38℃;血WBC總數>lOxl09/L;後穹隆穿刺抽出膿性液體;雙合診或B型超聲檢查發現盆腔膿腫或炎性包塊。由於臨床診斷急性輸卵管炎有一定的誤診率,腹腔鏡檢查能提高確診率。腹腔鏡的肉眼診斷標準有:①輸卵管表面明顯充血;②輸卵管壁水腫;③輸卵管傘端或漿膜面有膿性滲出物。在作出急性盆腔炎的診斷後,要明確感染的病原體,通過剖腹探查
或腹腔鏡直接採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做細菌培養及藥敏結果最準確。子宮頸管分泌物及後彎隆穿刺液的塗片、培養及免疫螢光檢測雖不如直接採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做培養及藥敏準確,但對明確病原體有幫助,塗片可作革蘭染色,若找到淋病奈氏菌可確診,除查找淋病奈氏菌外,可以根據細菌形態及革蘭染色,為選用抗生素及時提供線索;培養陽性率高,可明確病原體;免疫螢光主要用於衣原體檢查。除病原體的檢查外,還可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及體征特點做出病原體的初步判斷。
【鑒別診斷】急性盆腔炎應與急性闌尾炎、輸卵管妊娠流產或破裂、卵巢囊腫蒂扭轉或破裂等急症相鑒別。
【預防】
1.作好經期、孕期及產褥期的衛生宣傳。
2.嚴格掌握產科、婦科手術指征,作好術前準備;術時注意無菌操作,包括人工流產、放置宮內節育器、診斷性刮宮術等常用手術;術後作好護理,預防感染。
3.治療急性盆腔炎時,應作到及時治療、徹底治癒,防止轉為慢性盆腔炎。
4.注意性生活衛生,減少性傳播疾病,經期禁止性交。
【治療】
1.支持療法
臥床休息,半臥位有利於膿液積聚于直腸子宮陷窩而使炎症局限。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流食或半流食,補充液體,注意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必要時少量輸血。高熱時採用物理降溫。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婦科檢查以免引起炎症擴散,若有腹脹應行胃腸減壓。
2.藥物治療
抗生素的選用根據藥敏試驗較為合理,但在化驗結果獲得之前,需根據病史、臨床特點推測為何種病原體,並參考發病後用過何種抗生素等選擇用藥。由於急性盆腔炎的病原體多為需氧菌、厭氧菌及衣原體的混合感染,需氧菌及厭氧菌又有革蘭陰性及革蘭陽性之分,因此,在抗生素的選擇上多採用聯合用藥。常用抗生素的抗菌譜如下:①青黴素類:對革蘭陽性球菌如鏈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較強,對革蘭陰性球菌及革蘭陰性桿菌有抗菌作用,但容易產生耐藥;②頭孢菌素類:第一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陽性球菌的抗菌作用強,雖然對革蘭陰性桿菌有抗菌作用,但由於對革蘭陰性菌的β-內醯胺酶的抵抗力較弱,革蘭陰性菌對本代抗生素較易耐藥;第二代頭孢菌素的抗酶性能強、抗菌譜廠,對革蘭陰性菌的作用增強,但對革蘭陽性菌的抗菌效能與第一代相近或稍低;第三代頭孢菌素的抗菌譜及抗酶性能優於第二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陰性菌的作用較第二代更強,可用於對第二代耐藥的革蘭陰性菌株。此外,某些第三代藥物對厭氧菌有效,但第三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陽性菌的作用與第一代頭孢菌素近似或較弱;③氨基糖甙類:抗菌譜為革蘭陰性桿菌;④大環內酯類;敏感細菌主要為革蘭陽性球菌及支原體、衣原體;⑤四環素類:主要用於衣原體、支原體及立克次體的感染;⑥硝咪唑類:主要用於厭氧菌感染;⑦其他抗生素有克林黴素及林可黴素等。聯合用藥的配伍須合理,藥物種類要少,毒性要小。抗生素的應用要求達到足量,且須注意毒性反應。在治療過程中,根據藥敏試驗結果與臨床治療反應,隨時予以調整。給藥途徑以靜脈滴注收效快。
急性盆腔炎常用的抗生素配伍方案如下:
(1)青黴素或紅黴素與氨基糖甙類藥物及甲硝唑聯合:青黴素每日320萬~g60萬U靜脈滴注,分3-4次加人少量液體中作間歇快速滴注;紅黴素每日1~2g,分3-4次靜脈滴注;慶大黴素1次80mg,每日2-3次,靜脈滴注或肌內注射;阿米卡星每日200~400mg,分2次肌內注射,療程一般不超過10日;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250ml(內含甲硝唑5OOmg),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病情好轉後改口服400mg,每8小時1次。本藥通過乳汁排泄,哺乳期婦女慎用。
(2)第一代頭孢菌素與甲硝唑聯合:儘管第一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陽性菌的作用較強,但有些藥物對革蘭陰性菌較優,如頭孢拉定靜脈滴注,每日2~4g,分4次給予;頭孢唑林鈉每次0.5~1g,每日2-4次,靜脈滴注。
(3)克林黴素或林可黴素與氨基糖甙類藥物(慶大黴素或阿米卡星)聯合:克林黴素600mg,每8~12小時1次,靜脈滴注,體溫降至正常後改口服,每次250~5OOmg,1日3-4次;林可黴素每次300-60Omg,每日3次,肌注或靜脈滴注。克林黴素或林可黴素對多數革蘭陽性菌及厭氧菌有效,與氨基糖甙類藥物聯合應用,無論從實驗室或臨床均獲得良好療效。此類藥物與紅黴素有拮抗作用,不可與其聯合;長期使用可致假膜性腸炎,其先驅症狀為腹瀉,遇此症狀應立即停藥。
(4)第二代頭孢菌素或相當於第二代頭孢菌素的藥物:頭孢呋辛鈉,每次0.75~1.5g,每日3次,肌注或靜注。頭孢孟多靜注或靜滴,每次0.5~1g,每日4次,較重感染每次1g,每日6次。頭孢替安每日1~2g,分2-4次給予,嚴重感染可用至每日4g。頭孢西丁鈉每次1~2g,每日3-4次,此藥除對革蘭陰性菌作用較強外,對革蘭陽性菌及厭氧菌(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脆弱類桿菌)均有效。若考慮有衣原體感染,應同時給予多西環素100mg口服,每12小時1次。
(5)第三代頭孢菌素或相當於三代頭孢菌素的藥物:頭孢噻肟鈉肌注或靜脈注射,1次0.5~1g,1日2-4次;頭孢曲松鈉1mg,每日1次靜脈注射,用於一般感染,若為嚴重感染,每日2g,分2次給予;頭孢唑肟每日0.5~2g,嚴重者4g,分2-4次給予;頭孢替坦二鈉每日2g,分1-2次靜注或靜滴。頭孢曲松鈉、頭孢唑肟及頭孢替坦二鈉除對革蘭陰性菌作用較強外,對革蘭陽性菌及厭氧菌均有抗菌作用。若考慮有衣原體或支原體的感染應加用多西環素100mg口服,每12小時1次,在病情好轉後,應繼續用藥10-14日。對不能耐受多西環素者,可用阿奇黴素替代,每次5OOmg,每日1次,連用3日。淋病奈氏菌感染所致盆腔炎首選此方案。
(6)派拉西林鈉是一種新的半合成的青黴素,對多數需氧菌及厭氧菌均有效。每日4~12g,分3-4次靜脈注射或靜滴,嚴重感染者,每日可用10~24g。
(7)喹諾酮類藥物與甲硝挫聯合:喹諾酮類藥物是一類較新的合成抗菌藥,本類藥物與許多抗菌藥物之間無交叉耐藥性。第三代喹諾酮類藥物對革蘭陰性菌及革蘭陽性菌均有抗菌作用。常用的有環丙沙星每次100-2OOmg,每日2次,靜脈滴注;氧氟沙星每次400mg,每12小時1次,靜脈滴注。
3.手術治療 下列情況為手術指征。
(1)藥物治療無效:盆腔膿腫形成經藥物治療48~72小時,體溫持續不降,患者中毒症狀加重或包塊增大者,應及時手術,以免發生膿腫破裂。
(2)輸卵管積膿或輸卵管卵巢膿腫:經藥物治療病情有好轉,繼續控制炎症數日,腫塊仍未消失但已局限化,應行手術切除,以免日後再次急性發作仍需手術。
(3)膿腫破裂:突然腹痛加劇,寒戰、高熱、噁心、嘔吐、腹脹,檢查腹部拒按或有中毒性休克表現,均應懷疑為膿腫破裂,需立即剖腹探查。
手術可根據情況選擇經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手術範圍應根據病變範圍、患者年齡、一般狀態等條件全面考慮。原則以切除病灶為主。年輕婦女應儘量保留卵巢功能,以採用保守性手術為主;年齡大、雙側附件受累或附件膿腫屢次發作者,行全子宮及雙附件切除術;對極度衰弱危重患者的手術範圍須按具體情況決定。若為盆腔膿腫或盆腔結締組織膿腫(腹膜外膿腫),可根據膿腫位置經陰道或下腹部切開排膿引流,若膿腫位置低、突向陰道後穹隆時,可經陰道切開排膿,同時注人抗生素;若膿腫位置較高,且較表淺,例如盆腔腹膜外膿腫向上延伸超出盆腔者,於髂凹處可們及包塊時,可在腹股溝韌帶上方行腹膜外切開引流排膿。
4.中藥治療:主要為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藥物,例如:銀翹解毒湯、安宮牛黃丸及紫血丹等。
二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常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療,或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所致,但亦可無急性盆腔炎症病史,如沙眼衣原體感染所致輸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病情較頑固,當機體抵抗力較差時,可有急性發作。
【病理】
1.慢性輸卵管炎與輸卵管積水
慢性輸卵管炎雙側居多,輸卵管呈輕度或中度腫大,傘端可部分或完全閉鎖,並與周圍組織粘連。有時輸卵管峽部粘膜上皮和纖維組織增生粘連,便輸卵管呈多發性、結節狀增厚,稱峽部結節性輸卵管炎。輸卵管炎症較輕時,傘端及峽部粘連閉鎖,漿液性滲出物積聚形成輸卵管積水;有時輸卵管積膿變為慢性,膿液漸被吸收,漿液性液體繼續自管壁滲出充滿管腔,亦可形成輸卵管積水。積水輸卵管表面光滑,管壁甚薄,由於輸卵管系膜不能隨積水輸卵管囊壁的增長擴大而相應延長,故積水輸卵管向系膜側彎曲,形似臘腸或呈曲頸的蒸餾瓶狀,捲曲向後,可游離或與周圍組織有膜樣粘連。
2.輸卵管卵巢炎及輸卵管卵巢囊腫
輸卵管發炎時波及卵巢,輸卵管與卵巢相互粘連形成炎性腫塊,或輸卵管傘端與卵巢粘連並貫通,液體滲出形成輸卵管卵巢囊腫,也可由輸卵管卵巢膿腫的膿液被吸收後由滲出物替代而形成(圖304)。
圖304 輸卵管積水(左)、輸卵管卵巢囊腫(右)
3.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
炎症蔓延至宮散韌帶處,使纖維組織增生、變硬。若蔓延範圍廣泛,可使子宮固定,子宮頸旁組織也增厚。
【臨床表現】
1.症狀
(1)全身炎症症狀多不明顯,有時僅有低熱,易感疲倦。由於病程時間較長,部分患者可出現神經衰弱症狀,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適、失眠等。當患者抵抗力差時,易有急性或亞急性發作。
(2)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連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墜脹、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勞累、性交後及月經前後加劇。
(3)慢性炎症導致盆腔瘋血,患者常有經量增多;卵巢功能損害時可致月經失調;輸卵管粘連阻塞時可致不孕。
2.體征
子宮常呈後傾後屈,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若為輸卵管炎,則在子宮一側或兩側觸到呈索條狀的增粗輸卵管,並有輕度壓痛。若為輸卵管積水或輸卵管卵巢囊腫,則在盆腔一側或兩側觸及囊性腫物,活動多受限。若為盆腔結締組織炎時,子宮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壓痛,宮散韌帶常增粗、變硬,有觸痛。
【診斷與鑒別診斷】有急性盆腔炎史以及症狀和體征明顯者,診斷多無困難。但有時患者自覺症狀較多,而無明顯盆腔炎病史及陽性體征,此時對慢性盆腔炎的診斷須慎重,以免輕率作出診斷造成患者思想負擔。有時盆腔充血或闊韌帶內靜脈曲張也可產生類似慢性盆腔炎的症狀。
慢性盆腔炎有時與子宮內膜異位症不易鑒別,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呈繼發性、進行性加重,若能觸及典型觸痛結節,有助於診斷。鑒別困難時應行腹腔鏡檢查。輸卵管積水或輸卵管卵巢囊腫需與卵巢囊腫相鑒別,輸卵管卵巢囊腫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腫塊呈臘腸形,囊壁較薄;周圍有粘連;而卵巢囊腫一般以圓形或橢圓形較多,周圍無粘連,活動自如。附件炎性包塊與周圍粘連,不活動,有時易與卵巢癌相混淆,炎性包塊為囊性而卵巢癌為實性,B型超聲檢查有助於鑒別。
【預防】注意個人衛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及時徹底治療急性盆腔炎。
【治療】慢性盆腔炎單一療法效果較差,採用綜合治療為宜。
1.一般治療 解除患者思想顧慮,增強治療的信心,增加營養,鍛煉身體,注意勞逸結合,提高機體抵抗力。
2.中藥治療
慢性盆腔炎以濕熱型居多,治則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瘋為主,方藥用:丹參18g、赤芍15g、木香12g、桃仁9g、金銀花30g、蒲公英30g、茯苓12g、丹皮9g、生地9g。痛重時加延胡索9g。有些患者為寒凝氣滯型,治則為溫經散寒、行氣活血,常用桂枝茯苓湯加減。氣虛者加黨參15g、白術9g、黃芪15g。中藥可口服或灌腸。
3.物理療法
溫熱能促進盆腔局部血液迴圈,改善組織營養狀態,提高新陳代謝,以利炎症吸收和消退。常用的有短波、超短波、微波、鐳射、離子透入(可加人各種藥物如青黴素、鏈黴素等)等。
4.其他藥物治療
應用抗炎藥物的同時,也可採用α-糜蛋白酶5mg或透明質酸酶1500U,肌內注射,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以利粘連分解和炎症的吸收。個別患者局部或全身出現過敏反應時應停藥。在某些情況下,抗生素與地塞米松同時應用,口服地塞米松0.75mg,每日3次,停藥前注意做到地塞米松逐漸減量。
5.手術治療
有腫塊如輸卵管積水或輸卵管卵巢囊腫應行手術治療;存在小感染灶,反復引起炎症急性發作者也應手術治療。手術以徹底治癒為原則,避免遺留病灶有再復發的機會,行單側附件切除術或全子宮切除術加雙側附件切除術。對年輕婦女應儘量保留卵巢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