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產褥期母體變化
一、生殖系統的變化
(
一)子宮
1.子宮復舊
胎盤娩出後的子宮逐漸恢復至未孕狀態的過程稱子宮復舊,主要表現為宮體肌纖維縮複和宮內膜再生。
(1)宮體肌纖維縮複:子宮復舊不是肌細胞數目減少,而是肌細胞縮小,表現為肌細胞胞漿蛋白質被分解排出,胞漿減少。裂解的蛋白及代謝產物通過腎排出體外。隨著肌纖維不斷縮複,宮體逐漸縮小,于產後1周子宮縮小至約妊娠12周大小,在恥骨聯合上方可捫及。於產後10日子宮降至骨盆腔內,腹部檢查捫不到宮底,直至產後6周,子宮恢復到正常非孕期大小。子宮重量也逐漸減少,分娩結束時約為1000g,產後1周時約為500g,產後2周時約為300g,直至產後6周為50-60g,較非孕期子宮稍大。
(2)宮內膜再生:胎盤從蛻膜海綿層分離排出後,胎盤附著面立即縮小至手掌大,面積僅為原來一半,導致開放的螺旋動脈和靜脈竇壓縮變窄,在正常凝血功能影響下形成血栓,出血逐漸減少直至停止。其後創面表層壞死脫落,隨惡露自陰道排出。殘存的子宮內膜基底層逐漸再生新的功能層,整個子宮的新生內膜緩慢修復,約於產後第3周,除胎盤附著部位外,宮腔表面均由新生內膜修復。胎盤附著部位全部修復需至產後6周時,若在此期間胎盤附著面因復舊不良出現血栓脫落,可引起晚期產後出血。
2.子宮頸
胎盤娩出後的子宮頸鬆軟、壁薄皺起,子宮頸外口呈環狀如袖口。於產後2-3日,宮口仍可通過2指。子宮頸外形(產後1周)及
子宮頸內口(產後10日)恢復至未孕狀態,產後4周時子宮頸完全恢復至正常形態,僅因子宮頸外口分娩時發生輕度裂傷,因多在
子宮頸3點及9點處,使初產婦的子宮頸外口由產前圓形(未產型),變為產後"一"字型橫裂(已產型)。
(二)陰道
分娩後陰道腔擴大,陰道壁鬆弛及肌張力低,陰道粘膜皺襞因過度伸展而減少甚至消失,於產褥期陰道腔逐漸縮小,陰道壁肌張力逐漸恢復,約在產後3周重新出現粘膜皺襞,但陰道於產褥期結束時尚不能完全恢復至未孕時的緊張度。
(三)外陰
分娩後的外陰輕度水腫,於產後2-3日內自行消退。會陰部若有輕度撕裂或會陰切口縫合後,均能在3-5日內癒合。處女膜在分娩時撕裂形成殘缺痕跡稱處女膜痕。
(四)盆底組織
盆底肌及其筋膜,因分娩過度擴張使彈性減弱,且常伴有肌纖維部分斷裂。若能於產褥期堅持作產後健身操,盆底肌有可能恢復至接近未孕狀態,否則極少能恢復原狀。若盆底肌及其筋膜發生嚴重斷裂造成骨盆底鬆弛,加之於產褥期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可導致陰道壁膨出,甚至子宮脫垂。
二、乳房的變化
乳房的主要變化是泌乳。產後乳腺分泌乳汁的神經體液調節複雜:隨著胎盤剝離排出,產婦血中胎盤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水準急劇下降,胎盤生乳素在6小時內消失,孕激素在幾日後下降,雌激素則在產後5-6日內下降至基線。雌激素有增加垂體催乳激素對乳腺的發育作用,但又有抑制乳汁分泌、對抗垂體催乳激素的作用,產後呈低雌激素、高催乳激素水準,乳汁開始分泌。儘管垂體催乳激素是泌乳的基礎,但以後乳汁分泌很大程度依賴哺乳時的吸吮刺激。當新生兒在生後半小時內吸吮乳頭時,由乳頭傳來的感覺信號,經傳人神經纖維抵達下丘腦,可能通過抑制下丘腦多巴胺及其他催乳激素抑制因數,致使垂體催乳激素呈脈衝式釋放,促進乳汁分泌。吸吮動作能反射性地引起神經垂體釋放縮宮素,縮宮素使乳腺腺泡周圍的肌上皮細胞收縮,增加乳腺管內壓噴出乳汁,表明吸吮噴乳是保持乳腺不斷泌乳的關鍵,不斷排空乳房,也是維持乳汁分泌的一個重要條件。此外,乳汁分泌還與產婦營養、睡眠、情緒和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可見保證產婦休息、睡眠和飲食,避免精神刺激至關重要。
當胎盤娩出,產婦便進入以自身乳汁哺育嬰兒的哺乳期。哺乳有利於生殖器官及有關器官組織更快得以恢復。近年我國大力提倡母嬰同室及母乳餵養,對母兒均有益處。初乳是指產後7日內分泌的乳汁,因含β-胡蘿蔔素,呈淡黃色,含較多有形物質,故質稠,產後3日內乳房中乳汁尚未充盈之前,每次哺乳可吸出初乳2-20ml。初乳中含蛋白質較成熟乳多,尤其是分泌型IgA。脂肪和乳糖含量較成熟乳少,極易消化,是新生兒早期理想的天然食物。產後7-14日分泌的乳汁為過渡乳,蛋白質含量逐漸減少;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漸增多。產後14日以後分泌的乳汁為成熟乳,呈白色,蛋白質約占2%-3%,脂肪約占4%,糖類約占8%-9%,無機鹽約占0.4%-0.5%,還有維生素等。初乳及成熟乳均含有大量免疫抗體,故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患腸道感染者甚少。由於多數藥物可經母血滲入乳汁中,故產婦于哺乳期用藥時,應考慮藥物對新生兒有無不良影響。
三、血液及循環系統的變化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於產後2-3周恢復至未孕狀態。但在產後最初3日內,由於子宮縮複,子宮胎盤血循環不復存在,大量血液從子宮湧入體循環,加之妊娠期過多組織間液回吸收,使血容量增加15%-25%。產褥早期血液仍處於高凝狀態,有利於胎盤剝離面形成血栓,減少產後出血量。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於產後2-3周內降至正常。紅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值逐漸增多。白細胞總數於產褥早期仍較高,可達2Ox109/L,中性粒細胞增多,淋巴細胞稍減少。血小板數增多。紅細胞沉降率於產後3-4周降至正常。
四、消化系統的變化
產後1-2日內常感口渴,喜進流食或半流食,但食欲不佳,以後逐漸好轉。胃液中鹽酸分泌減少,約需1-2周恢復。胃腸肌張力及蠕動力減弱,約需2周恢復。產褥期間臥床時間長,缺少運動,腹肌及盆底肌鬆弛,加之腸蠕動減弱,容易便秘。
五、泌尿系統的變化
體內於妊娠期瀦留的多量水分主要經腎排出,故產後最初數日尿量增多。妊娠期發生的腎盂及輸尿管擴張,約需4周恢復正常。在分娩過程中,膀胱受壓致使粘膜水腫、充血及肌張力降低,以及會陰傷口疼痛、不習慣臥床排尿等原因,容易發生尿瀦留。
六、內分泌系統的變化
腺垂體、甲狀腺及腎上腺皮質於妊娠期發生一系列內分泌改變,於產褥期逐漸恢復至未孕狀態。分娩後,雌激素及孕激素水準急劇下降,至產後1周時已降至未孕時水準。胎盤生乳素於產後6小時已不能測出。垂體催乳激素因人而異,哺乳產婦于產後數日降至60μg/L,吸吮乳汁時此值增高;不哺乳產婦則降至20μg/L。不哺乳產婦通常在產後6-10周月經複潮,平均在產後10周左右恢復排卵。哺乳產婦的月經複潮延遲,有的在哺乳期月經一直不來潮,平均在產後4-6個月恢復排卵。產後較晚恢復月經者,首次月經來潮前多有排卵,故哺乳產婦未見月經來潮卻有受孕的可能。
七、腹壁的變化
妊娠期出現的下腹正中線色素沉著,在產褥期逐漸消退。初產婦腹壁紫紅色妊娠紋變成銀白色妊娠紋。腹壁皮膚受妊娠子宮增大的影響,部分彈力纖維斷裂,腹直肌呈不同程度分離,於產後腹壁明顯鬆弛,腹壁緊張度需在產後6-8周恢復。
第二節
產褥期臨床表現 1.體溫、脈搏、呼吸、血壓
產後的體溫多數在正常範圍內。若產程延長致過度疲勞時,體溫可在產後最初24小時內略升高,一般不超過38℃。不哺乳者於產後3-4日因乳房血管、淋巴管極度充盈也可發熱,體溫達38.5℃,一般僅持續數小時,最多不超過12小時,體溫即下降,不屬病態。產後的脈搏略緩慢,每分鐘約為60-70次,與子宮胎盤迴圈停止及臥床休息等因素有關,約于產後1周恢復正常,不屬病態。產後腹壓降低,膈肌下降,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變為胸腹式呼吸,使呼吸深慢,每分鐘14-16次。血壓於產褥期平穩,變化不大。妊高征產婦的血壓于產後降低明顯。
2.子宮復舊
胎盤娩出後,子宮圓而硬,宮底在臍下一指。產後第1日因子宮頸外口升至坐骨棘水準,致使宮底稍上升平臍,以後每日下降1-2cm,至產後10日子宮降入骨盆腔內,此時腹部檢查于恥骨聯合上方捫不到宮底。
3.產後宮縮痛
在產褥早期因宮縮引起下腹部陣發性劇烈疼痛稱產後宮縮痛。子宮在疼痛時呈強直性收縮,於產後1-2日出現,持續2-3日自然消失。多見於經產婦。哺乳時反射性縮宮素分泌增多使疼痛加重。
4.褥汗
產褥早期,皮膚排泄功能旺盛,排出大量汗液,以夜間睡眠和初醒時更明顯,不屬病態,于產後1周內自行好轉。
5.惡露
產後隨子宮蛻膜(特別是胎盤附著處蛻膜)的脫落,含有血液、壞死蛻膜等組織經陰道排出,稱惡露。惡露分為:
(1)血性惡露:色鮮紅,含大量血液得名。量多,有時有小血塊,有少量胎膜及壞死蛻膜組織。
(2)漿液惡露:色淡紅,似漿液得名。含少量血液,但有較多的壞死蛻膜組織、
子宮頸粘液、陰道排液,且有細菌。
(3)白色惡露,粘稠,色澤較白得名。含大量白細胞、壞死蛻膜組織、表皮細胞及細菌等。
正常惡露有血腥味,但無臭味,持續4-6周,總量為250-500ml,個體差異較大。血性惡露約持續3日,逐漸轉為漿液惡露,約2周後變為白色惡露,約持續3周乾淨。上述變化是子宮出血量逐漸減少的結果。若子宮復舊不全或宮腔內殘留胎盤、多量胎膜或合併感染時,惡露量增多,血性惡露持續時間延長並有臭味。
第三節 產褥期處理
產褥期母體各系統變化很大,雖屬生理範疇,但子宮內有較大創面,乳腺分泌功能旺盛,容易發生感染和其他病理情況,及時發現異常並進行處理非常重要。
1.產後2小時內的處理
產後2小時內極易發生嚴重併發症,故應在產室嚴密地觀察產婦,處理好此期非常重要。除協助產婦首次哺乳外,不斷觀察陰道流血量,最好用彎盤放于產婦臀下收集,並注意子宮收縮、宮底高度、膀胱充盈否等,並應測量血壓、脈搏。若發現子宮收縮乏力,應按摩子宮並肌注子宮收縮劑(麥角新堿或縮宮素)。若陰道流血量雖不多,但子宮收縮不良、宮底上升者,提示宮腔內有積血,應擠壓宮底排出積血,並給予子宮收縮劑。若產婦自覺肛門墜脹,多有陰道後壁血腫,應行肛查確診後給予及時處理。若產後2小時一切正常,將產婦連同新生兒送回病室,仍需勤巡視。
2.飲食
產後1個時可讓產婦進流食或清淡半流食,以後可進普通飲食。食物應富有營養、足夠熱量和水分。若哺乳,應多進蛋白質和多吃湯汁食物,並適當補充維生素和鐵劑。
3.警惕產後尿瀦留
產後尿量明顯增多,應鼓勵產婦儘早自解小便。產後4小時即應讓產婦排尿。若排尿困難,應解除怕排尿引起疼痛的顧慮,鼓勵產婦坐起排尿,用熱水熏洗外陰,用溫開水沖洗尿道外口周圍誘導排尿。下腹部正中放置熱水袋,刺激膀胱肌收縮,也可針刺關元、氣海、三陰交、陰陵泉等穴位。用強刺激手法,或肌注甲硫酸新斯的明1mg或加蘭他敏注射液2.5mg,興奮膀胱逼尿肌促其排尿。若使用上述方法均無效時應予導尿,必要時留置導尿管1-2日,並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4.重視便秘
產後因臥床休息、食物中缺乏纖維素以及腸蠕動減弱,常發生便秘。應多吃蔬菜及早日下床活動。若發生便秘,應口服緩瀉劑、開塞露塞肛或肥皂水灌腸。
5.觀察子宮復舊及惡露
每日應在同一時間手測宮底高度,以瞭解子宮逐日復舊過程。測量前應囑產婦排尿,並先按摩子宮使其收縮後,再測恥骨聯合上緣至宮底的距離。產後宮縮痛嚴重者,可針刺中極、關元、三陰交、足三裏等穴位,用弱刺激手法,也可用山楂100g,水煎加糖服,或定時服用索密痛片。
每日應觀察惡露數量、顏色及氣味。若子宮復舊不全,惡露增多、色紅且持續時間延長時,應及早給予子宮收縮劑。若合併感染,惡露有腐臭味且有子宮壓痛,應給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6.會陰處理
用0.2%苯紮溴銨液擦洗外陰,每日2-3次,平時應儘量保持會陰部清潔及乾燥。會陰部有水腫者,可用50%硫酸鎂液濕熱敷,產後24小時後可用紅外線照射外陰。會陰部有縫線者,應每日檢查傷口周圍有無紅腫、硬結及分泌物。於產後3-5日拆線。若傷口感染,應提前拆線引流或行擴創處理,並定時換藥。
7.乳房護理
推薦母乳餵養。必須正確指導哺乳。於產後半小時內開始哺乳,此時乳房內乳量雖少,通過新生兒吸吮動作刺激泌乳。廢棄定時哺乳,推薦按需哺乳,生後24小時內,每1-3小時哺乳一次。生後2-7日內是母體泌乳過程,哺乳次數應頻繁些,母體下奶後一晝夜應哺乳8-12次。最初哺乳時間只需3-5分鐘,以後逐漸延長至15-20分鐘。讓新生兒吸空一側乳房後,再吸吮另側乳房。第一次哺乳前,應將乳房、乳頭用溫肥皂水及溫開水洗淨。以後每次哺乳前均用溫開水擦洗乳房及乳頭。母親要洗手。哺乳時,母親及新生兒均應選擇最舒適位置,需將乳頭和大部分乳暈含在新生兒口中,用一手扶托並擠壓乳房,協助乳汁外溢,防止乳房堵住新生兒鼻孔。每次哺乳後,應將新生兒抱起輕拍背部1-2分鐘,排出胃內空氣以防吐奶。哺乳期以10個月至1年為宜。乳汁確實不足時,應及時補充按比例稀釋的牛奶。哺乳開始後,遇以下情況應分別處理:
(1)乳脹:若發生乳房脹痛,多因乳腺管不通致使乳房形成硬結,可口服維生素B6或散結通乳中藥,常用方劑為柴胡(炒)、當歸、王不留行、木通、漏蘆各15g,水煎服。同時用涼毛巾濕冷敷配以揉乳房,促使乳汁暢流。
(2)催乳:若出現乳汁不足,除指導哺乳方法、按時哺乳並將乳汁吸盡、適當調節飲食外,可選用下述方法催乳:①針刺中、合谷、外關、少澤等穴位,用強刺激手法;氣血虛弱者取足三裏穴,用弱刺激手法,或用耳針取乳腺、胸、內分泌、皮質下等穴位,每日一次;②服用中藥:肝鬱氣滯型選用下乳湧泉散(當歸川芎、花粉、白芍、生地、柴胡、青皮、漏蘆、桔梗、木通、白芷、山甲、甘草、王不留行)加減;氣血虛弱型選用通乳丹(人參、黃芪、當歸、麥冬、木通、桔梗)加減,紗布包好,用豬蹄2只燉爛吃肉喝湯。此外,也可用成藥催乳飲催乳。
(3)退奶:產婦因病不能哺乳,應盡早退奶。退奶方法有:①溴隱亭0.25mg,每日2次,早晚與食物共服,連續用藥14日,對已有大量乳汁分泌而需停止哺乳者,效果滿意。停藥後偶有少量乳汁分泌2-3日,以同樣劑量繼續服用數日即可停止。②大劑量雌激素抑制垂體催乳激素的分泌而退奶,但必須在分娩後2小時內儘早開始服用,常用己烯雌酚5mg,每日3次,連服3日,以後每日服5mg,再服3日,其後每日服2mg,再服3日,同時緊束雙乳,少進湯類,用藥期間不可擠乳;③生麥芽60-90
g,水煎當茶飲,每日一劑,連服3-5日;④針刺足臨泣、懸鐘等穴位,兩側交替,每日一次,用弱刺激手法,7次為一療程;⑤芒硝250g分裝兩紗布袋內,敷於兩乳房並包紮,濕硬時更換。
(4)乳頭皸裂:初產婦或哺乳方法不當,容易發生乳頭皸裂,輕者可繼續哺乳,每次哺乳後應在皸裂處塗敷蓖麻油鉍糊劑,於下次哺乳前洗淨。皸裂嚴重者應停止哺乳,並塗以上述藥物。若有吸乳器,可用吸乳器將乳汁吸出後喂給新生兒。
第四節 產褥期保健
1.適當活動及做產後健身操
經陰道自然分娩的產婦,應于產後6-12小時內起床稍事活動,於產後第2日可在室內隨意走動,再按時做產後健身操。行會陰後-斜切開或行剖宮產的產婦,可推遲至產後第3日起床稍事活動,待拆線後傷口不感疼痛時,也應做產後健身操。儘早適當活動及做產後健身操,有助於體力恢復、排尿及排便,避免或減少靜脈栓塞的發生率,且能使骨盆底及腹肌張力恢復,避免腹壁皮膚過度鬆弛。產後健身操應包括能增強腹肌張力的抬腿、仰臥起坐動作和能鍛煉骨盆底肌及筋膜的縮肛動作。產後2周時開始加作胸膝臥位,以預防或糾正子宮後傾。上述動作每日做3次,每次15分鐘,運動量應逐漸加大。
2.計劃生育指導
產褥期內禁忌性交。產後不哺乳,通常在產後4-8周月經複潮;產後哺乳:月經延遲複潮,甚至哺乳期不來潮,但也有按時來潮者。于產後42日起應採取避孕措施,原則是哺乳者以工具避孕為宜,不哺乳者可選用藥物避孕。
3.產後檢查
包括產後訪視和產後健康檢查兩部分。產後訪視至少3次,第一次在產褥婦出院後3日內,第二次在產後14日,第三次在產後28日,瞭解產褥婦及新生兒健康狀況,內容包括瞭解產褥婦飲食、大小便、惡露及哺乳等情況,檢查兩側乳房、會陰傷口、剖宮產腹部傷口等,若發現異常應給予及時指導。產褥婦應於產後42日去醫院做產後健康檢查。內容包括測血壓,查血、尿常規,瞭解哺乳情況,並作婦科檢查,觀察
骨盆腔內生殖器是否已恢復至非孕狀態;最好同時帶嬰兒來醫院做一次全面檢查。
回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