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教室    Obstetrics and Gunecology

內容
  性生殖系統生理
婦女一生各時期都有不同的組織學、解剖學變化及生理特點。女性生殖系統的功能、生理變化與其他系統的功能息息相關,且能相互影響。
 

 

第一節 婦女一生各階段的生理特點

女性從新生兒到衰老是漸進的生理過程,也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發育、成熟和衰退的過程。婦女一生根據其生理特點可按年齡劃分為幾個階段,但並無截然界限,可因遺傳、環境、營養等條件影響而有個體差異。

(一)新生兒期
出生後4周內稱新生兒期。女性胎兒在母體內受到胎盤及母體性腺所產生的女性激素影響,出生的新生兒常見外陰較豐滿,乳房略隆起或少許泌乳,出生後脫離胎盤迴圈,血中女性激素水準迅速下降,可出現少量陰道流血。這些生理變化短期內均能自然消退。
(二)兒童期
從出生4周到12歲左右稱兒童期。在10歲之前,兒童體格持續增長和發育,但生殖器仍為幼稚型,陰道狹長,上皮薄、無皺璧,細胞內缺乏糖原,陰道酸度低,抗感染力弱,容易發生炎症;子宮小, 子宮頸較長,約占子宮全長的2/3,子宮肌層亦很薄;輸卵管彎曲且很細;卵巢長而窄,卵泡雖能大量生長,但僅低度發育即萎縮、退化。子宮、輸卵管及卵巢均位於腹腔內,接近骨盆人口。在兒童後期,約10歲起,卵巢內的卵泡受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影響有一定發育並分泌性激素,但仍達不到成熟階段。卵巢形態逐步變為扁卵圓形。女性特徵開始呈現,皮下脂肪在胸、髖、肩部及恥骨前面堆積;子宮、輸卵管及卵巢逐漸向骨盆腔內下降;乳房開始發育。
(三)青春期
從月經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漸發育成熟的時期稱青春期。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青春期為10-19歲,可供參考。這一時期的生理特點:
 

1.全身發育 此時期身高迅速增長,體型漸達成人女型。
2.第一性征 由於下丘腦與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及作用加強,便卵巢發育與性激素分泌逐漸增加,內、外生殖器進一步發育。外生殖器從幼稚型變為成人型;陰阜隆起,大陰唇變肥厚,小陰唇變大且有色素沉著;陰道長度及寬度增加,陰道粘膜變厚並出現皺璧;子宮增大,尤其宮體明顯增大,使宮體占子宮全長的2/3;輸卵管變粗,彎曲度減小;卵巢增大,皮質內有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致使卵巢表面稍呈凹凸不平。
3.第二性征 除生殖器官以外,還有其他女性特有的徵象:音調變高;乳房豐滿而隆起;出現陰毛及腋毛;骨盆橫徑發育大於前後徑;胸、肩部皮下脂肪增多,顯現女性特有體態。
4.月經來潮 是青春期開始的一個重要標誌。青春早期各激素水準開始有規律性波動,直到雌激素水準達到一定高度而下降時,引起子宮撤退性出血即月經初潮.。由於卵巢功能尚不健全,故初潮後月經週期也多無一定規律。
5.青春期激素水準的變化 青春期開始雌激素水準雖達到一定高度,但尚不足以引起黃體生成激素的高峰,故月經週期尚不規律且多為無排卵性。據報導、初潮後頭2年內55-95月經週期為無排卵性。隨後,卵泡刺激素水準上升,雌激素水準也上升達成人排卵前高峰水準,並持續一定時間,出現正回饋作用,誘發皿高峰而有排卵性的月經週期。此時雖己初步具有生育能力,但整個生殖系統的功能尚未臻完善。
 

(四)性成熟期
一般自18歲左右開始,歷時約30年,性成熟期又稱生育期,此期婦女性功能旺盛,卵巢功能成熟並分泌性激素,己建立規律的週期性排卵。生殖器各部和乳房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週期性改變。
(五)圍絕經期
此期長短不一,因人而異。可始於叨歲,歷時10餘年,甚至刀年。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生殖器官亦開始萎縮向衰退變更。曾稱為更年期,於1994年WHO召開有關絕經研究進展工作會議,推薦採用圍絕經期之稱,包括絕經前後的一段時期,又將其分為3個階段:
 

1.絕經前期 此期卵巢內卵泡數明顯減少且易發生卵泡發育不全,多數婦女往絕經前月經週期不規律,常為無排卵性月經。
2.絕經 自然絕經通常是指女性生命申最後一次月經,卵巢內卵泡自然耗竭,或剩餘的卵泡對垂體促性腺激素喪失反應。據全國協作組資料,我國婦女的絕經平均年齡為49.5歲,80在44-54歲之間。如幻歲以前絕經稱卵巢功能早衰。
3.絕經後期 卵巢進一步萎縮,其內分泌功能漸消退。生殖器官萎縮。絕經前期由於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卵巢激素缺乏,使圍絕經期婦女出現一些血管運動障礙和神經精神障礙的症狀。血管運動障礙可表現為潮熱和出汗;神經精神障礙可表現為情緒不穩定、不安、抑鬱或煩躁、失眠和頭痛等。
 
(六)老年期
一般60歲後婦女機體逐漸老化,進入老年期。此期卵巢功能已衰竭,主要表現為雌激素水準低落,不足以維持女性第二性征,生殖器官進一步萎縮老化。骨代謝失常引起骨質疏鬆,易發生骨折。
 
 
第二節 月經及月經期的臨床表現

1.月經的定義 月經是指隨卵巢的週期性變化,子宮內膜週期性脫落及出血。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標誌之一。
2.月經初潮 月經第一次來潮稱月經初潮。月經初潮年齡多在13-15歲之間,但可能早在11~12歲,或遲至17-18歲。月經初潮的遲早,受各種內外因素影響。我國各地區月經初潮年齡相差不大,氣候影響不像以往報導那樣顯著,但體弱
或營養不良者月經初潮可較遲,而體質強壯及營養好者,月經初潮可提早。
3.月經週期 出血的第1日為月經週期的開始,兩次月經第1日的間隔時間稱一個月經週期,一般28-3n日為一個週期。週期長短因人而異,但每個婦女的月經週期有自己的規律性。
4.月經持續時間及出血量 正常婦女月經持續時間差異亦很大,但每個婦女的月經持續日數基本一致。正常月經持續時間為2-7日,多數為3-6日。一般月經第2-3日的出血量最多。月經量的多少很難統計,臨床上常通過每日換月經墊
次數粗略估計量的多少。多數學者認為每月失血量超過80ml即為病理狀態。
5.月經血的特徵 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除血液外,還有子宮內膜碎片、子宮頸粘液及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月經血的主要特點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況下偶爾亦有些小凝塊。月經血內缺乏纖維蛋白及纖維蛋白原,主要是由於纖維蛋白的溶
解。開始剝落的子宮內膜中含有極多的活化物質混入經血內,使經血中的纖溶酶原啟動轉變為纖溶酶,纖維蛋白在纖溶酶的作用下裂解為流動的分解產物。同時內膜組織含有其他活性酶,能破壞許多凝血因數(如凝血因數l、V、W、W、皿),也妨礙血液凝固,以致月經血變成液體狀態排出。
6.月經期的症狀 一般月經期無特殊症狀。但由於經期骨盆腔充血及子宮血流量增多,有些婦女可有下腹及腰散部下墜感,個別可有膀恍刺激症狀(如尿頻)、輕度神經系統不穩定症狀(如頭痛、失眠、精神憂鬱、易於激動)、胃腸功能紊亂(如食欲不振、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以及鼻粘膜出血、皮膚座瘡等,但一般並不嚴重,不影響婦女的工作和學習。
 

 
第三節 卵巢功能及其週期性變化

(一)卵巢功能
卵巢是女性生殖內分泌腺,有兩種主要功能:一為產生卵子並排卵;另一為合成並分泌黃體激素和 動情激素。
(二)卵巢的週期性變化
從青春期開始到絕經前,卵巢在形態和功能上發生週期性變化稱卵巢週期,其主要變化如下:
 

1.卵泡的發育及成熟 人類卵巢中卵泡的發育始於胚胎時期,新生兒出生時卵巢大約有15萬-50萬個卵泡。兒童期卵巢的皮質含有大量密集成群的原始卵泡,卵巢的髓質己逐漸退化。原始卵泡含有一個卵母細胞,周圍有一層梭形或扁平細胞圍繞。到青春期以後卵母細胞逐漸減少。生育期大約只有300-4叨個卵母細胞發育成熟,並經排卵過程排出,其餘的卵泡發育到一定程度自行退化,這個退化過程稱卵泡閉鎖。根據形態、大
小、生長速度和組織學特徵,可將卵泡的生長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原始卵泡:是由一個處於減數分裂雙線期的初級卵母細胞及在其周圍的單層梭形顆粒細胞層圍繞而成。
(2)竇前卵泡:為初級卵泡與次級卵泡分化階段。生長中的初級卵母細胞,包裹在基膜內稱初級卵泡。而充分生長的初級卵母
細胞,圍繞透明帶與多層立方顆粒細胞層,"包裹在基膜內稱次級卵泡。此階段出現卵泡生長發育所必備的三種特異性受體,即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睾酮受體的形成。卵泡基底膜附近的梭形細胞形成兩層卵泡膜,即卵泡內膜與卵泡外膜,這時的卵泡稱生長卵泡
(3)竇狀卵泡:在磅H持續影響下產生的功能變化主要有卵泡液形成;誘導產生芳香化酶(合成雌激素的關鍵酶);黃體生成激素、前列腺素及催乳激素受體的產生。
(4)成熟卵泡:在卵泡發育的最後階段,大多數窒狀卵泡發生退化。此時成熟卵泡體積顯著增大,直徑可達10-2Ommn,卵泡液急驟增加,卵泡腔增大,卵泡移行向卵巢表面突出。其結構從外向內依次為:
 

1)卵泡外膜:為緻密的卵巢間質組織,與卵巢間質無明顯界限。
2)卵泡內膜:血管豐富,細胞呈多邊形,較顆粒細胞大,這種細胞亦從卵巢皮質層間質細胞衍化而來。
3)顆粒細胞:無血管存在,其營養來自週邊的卵泡內膜,細胞呈立方形,在顆粒細胞層與卵泡內膜層間有一基底膜。
4)卵泡腔:增大,腔內充滿大量清澈的卵泡液。
5)卵丘:突出於卵泡腔,卵細胞深藏其中,形成卵丘。
6)放射冠:直接圍繞卵細胞的一層顆粒細胞,呈放射狀排列而得名。在放射冠與卵細胞之間還有一層很薄的透明膜,稱透明帶。
一般認為,正常婦女生育期每個週期中僅有數個卵泡發育成熟。其中只有一個卵泡發生排卵,其餘同樣成熟的卵泡都不排卵而退化。
 

2.排卵 卵細胞和它周圍的一些細胞一起被排出的過程稱排卵。排卵前卵泡進人排卵前狀態,卵細胞與放射冠漂浮在卵泡液中。泡壁顆粒細胞層和卵泡膜及其週邊的卵巢組織變得很薄。卵泡突出於卵巢表面類似一個水皰,最後破裂,出現排卵。排卵時隨卵細胞同時排出的有透明帶、放射冠及小部分卵丘內的顆粒細胞。導致排卵的內分泌調節為排卵前血UUmH峰的出現,其機制:雌二醇高峰對垂體、下丘腦的正回饋調節作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作用及孕酮的協同作用所致。在該峰刺激下導致成熟卵泡最終排卵。成熟卵泡壁破裂相關的因素為血LHUFSH峰的出現,促使卵巢壁生成纖溶酶原啟動物,啟動纖溶酶、結締組織膠原酶、蛋白溶解酶等,使卵泡壁溶解。LH/FSH
峰出現亦使前列腺素(配)及組胺增多,這兩種物質使卵泡壁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易於破裂。在配及神經作用下,卵巢皮質及卵泡外膜層平滑肌纖維收縮,促使卵泡破裂及卵細胞釋放。排卵多發生在下次月經來潮前14日左右,卵子可由兩側卵巢輪流排出,也可由一側卵巢連續排出。卵子排出後,經輸卵管傘部撿拾、輸卵管壁蠕動以及輸卵管粘膜纖毛活動等協同作用進人輸卵管,並循管腔向 於宮側運行。
3.黃體形成及退化 排卵後,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內壓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許多皺璧,卵泡壁的卵泡顆粒細胞和內膜細胞向內侵入,周圍有結締組織的卵泡外膜包圍,共同形成黃體。黃體化後形成顆粒黃體細胞及卵泡膜黃體細胞。黃體細胞的直徑由原來的12-1勺皿增大到35~5山皿,排卵後7-8日(相當於月經週期第22日左右)黃體體積達最高峰,直徑約1~2cm,外觀色黃
若卵子未受精,黃體在排卵後9~l0日開始退化,其機理迄今不詳。退化時黃體細胞逐漸萎縮變小,周圍的結締組織及成纖維細胞侵人黃體,逐漸由結締組織所代替,組織纖維化,外觀色白稱自體。正常排卵週期黃體功能僅限於14日內,黃體衰退後月經來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發育,開始新的週期。
4.卵泡閉鎖 在性成熟期,除妊娠及哺乳期外,卵巢經常不斷地重複上述週期變化,但在婦女一生中,僅有4叨個左右的原始卵泡發育到排卵,其餘絕大多數卵泡均在發育過程中退化,成為閉鎖卵泡。閉鎖卵泡的組織學特徵為卵母細胞退化壞死,被吞噬細胞清除,顆粒細胞層分解,細胞脂肪變性,卵泡塌陷最後纖維化。有關卵泡閉鎖的機理迄今尚無一致看法。
 

(三)卵巢分泌的甾體激素
卵巢合成及分泌的性激素,主要為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留體激素。
 

1.甾體激素的基本化學結構 甾體激素屬於類固醇激素。類固醇激素結構的基本化學成分是多氫環戊烷烯菲。體內合成及分泌的留體激素按碳原子數目分成3個組:孕激素含21個碳原子,為孕烷衍生物,如孕酮;雄激素含19個碳原子,為雄烷衍生物,如睾酮;雌激素含18個碳原子,為雌烷衍生物,如雌二醇、雌酮及雌三醇。
2.甾體激素的生物合成過程 卵巢組織能將含2個碳原子的醋酸鹽轉化為膽固醇,也能直接攝取血液迴圈中的膽固醇作為合成性激素的基礎結構。由膽固醇合成的孕烯醇酮被認為是所有 黃體激素生物合成的前體物質。孕烯醇酮合成雄烯二酮有兩條途徑
雌激素主要為雌二醇與雌酮,雌三醇為其降解產物。雌激素的生物活性以雌二醇最強,雌酮次之,雌三醇最弱;雌激素、雄激素及孕激素之間關係密切,孕酮是雄烯二酮及辜酮的前身,雄烯二酮和肇酮又是雌酮和雌二醇的前身,三者基本結構雖極相近,但作用卻不同。現已瞭解,排卵前生長卵泡及成熟卵泡內的顆粒細胞亦能產生孕酮,但顆粒細胞由於缺乏170-烴化酶使合成停止於孕酮階段。由於顆粒細胞層缺乏血管,產生孕酮不能直接進入血循環,而與顆粒細胞相鄰近的卵泡內膜細胞卻含有這類酶,當合成的孕酮經過卵泡內膜時,在卵泡內膜細胞申經17Q-烴化酶等作用後,使合成過程繼續進行,最後形成雌二醇。排卵後,卵泡內膜血管進入黃體內,孕酮能直接進入血循環;同時,卵泡內膜細胞轉化為卵泡膜黃體細胞,成為黃體的組成部分,因此,黃體亦能分泌雌激素。排卵前的顆粒細胞雖缺乏17Q-烴化酶,但所含的芳香化酶卻非常豐富,能將外周卵泡內膜細胞所產生的雄烯二酮轉化為雌酮,再進而轉化為雌二醇。因此認為雌激素是由卵泡內膜細胞及顆粒細胞協同產生。
3.黃體激素的代謝 黃體激素主要在肝臟代謝。對卵巢黃體激素有反應的組織中含有各種酶如硫酸轉移酶、硫酸酶、2l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蔔葡萄糖醛酸酶、17蔔脫氧化酶、芳香化酶等,這些酶使 黃體激素產生生物活性。而留體激素的降解產物大部分經腎小球濾過或經腎小管分泌到尿中排出。
4.雌、孕激素的週期性變化 正常婦女卵巢激素的分泌隨卵巢週期而變化。
 

(1)雌激素:在卵泡開始發育時,雌激素分泌量很少,隨著卵泡漸趨成熟,雌激素分泌也逐漸增加, 於排卵前形成一高峰,排卵後分泌稍減少,約在排卵後7~8日黃體成熟時,形成又』高峰,但第二高峰較平坦,峰的均值低於第一高峰。黃體萎縮時,雌激素水準急驟下降,在月經前達最低水準。
(2)孕激素:於排卵後孕激素分泌量開始增加,在排卵後7-8日黃體成熟時,分泌量達最高峰,以後逐漸下降,到月經來潮時回復到排卵前水準。
 

5.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1)促使子宮發育,引起肌細胞的增生和肥大,使肌層變厚,血運增加,並使子宮收縮力增強以及增加子宮平滑肌對縮宮素的敏感性。
(2)使子宮內膜增生。
(3)使子宮頸口鬆弛,子宮頸粘液分泌增加,質變稀薄,易拉成絲狀。
(4)促進輸卵管發育,加強輸卵管節律性收縮的振幅。
(5)使陰道上皮細胞增生和角化,使粘膜變厚並增加細胞內糖原含量,增強局部的抵抗力;使陰唇發育、豐滿。
(6)使乳腺腺管增生,乳頭、乳暈著色。促進其他第二性征的發育。
(7)雌激素對卵巢的卵泡發育是必需的,從原始卵泡發育到成熟卵泡,均起一定的作用;有助於卵巢積儲膽固醇。
(8)雌激素通過對下丘腦的正負反饋調節,控制腦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9)促進鈉與水的遊留;在脂肪代謝方面,總膽固醇有下降趨勢,使蔔脂蛋白減少。降低膽固醇與磷脂的比例,減少膽固醇在動脈管壁的沉積,有利於防止冠狀動脈硬化。
(10)足夠量的雌激素存在時,鈣鹽及磷鹽方能在骨質申沉積,以維持正常骨質。青春期在雌激素影響下可使骨箭閉合;絕經期後由於雌激素缺乏而發生骨質疏鬆。雌激素與甲狀旁腺素共同作用維持血中鈣磷平衡。
 

6.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1)影響子宮平滑肌細胞膜的通透性,使細胞內鉀離子濃度降低,鈉離子濃度升高,使肌纖維鬆弛,·興奮性降低;同時降低妊娠子宮對縮宮素的敏感性,從而減少子宮收縮,有利於受精卵在子宮腔內生長發育。
(2)使增生期子宮內膜轉化為分泌期內膜,為受精卵著床作好準備。
(3)使子宮頸口閉合,粘液減少、變稠,拉絲度減少。
(4)抑制輸卵管肌節律性收縮的振幅。
(5)使陰道上皮細胞脫落加快。
(6)在己有雌激素影響的基礎上,促進乳腺腺泡發育成熟。
(7)孕激素通過對下丘腦的負反饋作用,影響腦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8)孕激素能興奮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升高。正常婦女在排卵前基礎體溫低,排卵後基礎體溫可升高0·3-0.5T,這種基礎體溫的改變,可作為排卵的重要指標。
(9)孕激素能促進水與鈉的排泄。
 

7.孕激素與雌激素的協同和桔抗作用 根據上述生理功能,顯示孕激素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促使女性生殖器和乳房的發育,為妊娠準備條件,可見二者有協同作用;另一方面,雌激素和孕激素又有桔抗作用,表現在子宮收
縮、輸卵管蠕動、子宮頸粘液變化、陰道上皮細胞角化和脫落以及鈉和水的潞留與排泄等。
8·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卵巢能分泌少量雄激素 攀酮,辜酮主要來自腎上腺皮質,卵巢也分泌一部分。辜酮不僅是合成雌激素的前體,而且是維持女性正常生殖功能的重要激素。雌激素雖能使生殖器官發育完善,及與孕激素可使月經週期的各種特徵完整地表現出來,但這並不意味雌激素和孕激素能代表全部卵巢功能,仍可存在某些特徵的貧乏,如陰毛稀少。臨床驗證,垂體功能減退患者若單用雌激素治療,往往不生長陰毛和腋毛,同時加用少量雄激素,則能促進陰毛和腋毛的生長。此外,少女在青春期生長迅速,也有雄激素的影響。
 

(1)為雌激素措抗物:在雄激素影響的基礎上,可減緩子宮及其內膜的生長及增殖,抑制陰道上皮的增生和角化,促使陰蒂、陰唇和陰阜的發育。但若長期使用,可出現男性化的表現。
(2)對機體的代謝功能影響:雄激素在外周血中不易測出,但作用很強,對機體代謝功能有促進蛋白合成的作用,還可使基礎代謝率增加,並刺激骨髓中紅細胞的增生。在性成熟期前,促使長 骨基質生長和鈣的保留,性成熟後可導致骨鋪的關閉,使生長停止。它可促進腎遠曲小管對Na+、Clˉ的重吸收而引起水腫。
 

9.黃體激素的作用機制 留體激素的分子小,脂溶性,可透過細胞膜進人細胞。進入細胞後經兩個步驟影響基因表達而發揮作用。第一步是激素與胞漿受體結合,形成激素·胞漿受體複合物。在靶細胞漿中存在 黃體激素受體,它們是蛋白質,與相應激素結合特點是專一性強、親和性大,例如,子宮組織胞漿的雌二醇受體能與17蔔雌二醇結合,而不能與17rY-雌二醇結合,激素與受體的親合性大小與激素的作用強度是平行的,而且胞漿受體含量也隨靶器官功能狀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當激素進入細胞內與胞漿受體結合後,受體蛋白發生構型變化,從而使激素-胞漿受體複合物獲得進人核內的能力,由胞漿轉移至核內。第二步是與核內受體相互結合,形成激素-核受體複合物,從而激發DNA的轉錄過程,生成新的血WA,誘導蛋白質合成,引起相應的生物效應。近年來已明確核內受體是特異地對轉錄起調節作用的蛋白,其活性受 黃體激素的控制。

(四)卵巢多肽激囊
卵巢除分泌舀體激素外,還分泌一定量動情激素。
 

1.鬆弛素 卵巢分泌的鬆弛素是一種動情激素。在妊娠期主要起鬆弛骨盆韌帶,並具有減少子宮收縮的作用。
2. 其化學本質己確定為動情。制卵泡素主要的生理作用是抑制腺垂體FSH的分泌,因此對卵泡的發育產生影響,並參與排卵過程。此外,卵巢還分泌性腺分泌素、抑制素、卵巢的生長因等。
 

 
第四節 子宮內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週期性變化

卵巢的週期性變化使女性生殖器發生一系列週期性變化,尤以子宮內膜的週期性變化最顯著。

(一)子宮內膜的週期性變化
子宮內膜的週期性變化可從組織學與生物化學兩方面來觀察。
 

1.子宮內膜的組織學變化 子宮內膜在結構上分為基底層和功能層,基底層直接與子宮肌層相連,此層不受月經週期中激素變化的影響,在月經期不發生脫落。功能層靠近官腔,它受卵巢激素的影響呈週期性變化,此層月經期壞死脫落。
正常一個月經週期以28日為例,其組織形態的週期性改變可分為3期:
 

(1)增生期:在卵巢週期的卵泡期雌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上皮與間質細胞呈增生狀態稱增生期。增生期又分早、中、晚期3期。

(1)增生期:在卵巢週期的卵泡期雌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上皮與間質細胞呈增生狀態稱增生期。增生期又分早、中、晚期3期。
1)增生期早期:在月經週期第5-7日。內膜的增生與修復在月經期即已開始。此期內膜較薄,僅1-2mm。腺上皮細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狀。間質較緻密,細胞呈星形。間質中的小動脈較直,其壁薄。 。
2)增生期中期:在月經週期第8-10日。此期特徵是間質水腫明顯;腺體數增多、增長,呈彎曲形;腺上皮細胞表現增生活躍,細胞呈柱狀,且有分裂相。
3)增生期晚期:在月經週期第11-14日。此期內膜增厚至2-3mmm,表面高低不平,略呈波浪形。上皮細胞呈高柱狀,腺上皮仍繼續生長,核分裂相增多,腺體更長,形成彎曲狀。間質細胞呈星狀,並相互結合成網狀;組織內水腫明顯,小動脈略呈彎曲狀,管腔增大。
 

2)分泌期:黃體形成後,在孕激素作用下,使子宮內膜呈分泌反應稱分泌期。分泌期也分早、中、晚期3期。

1)分泌期早期:在月經週期第15-19日。此期內膜腺體更長,屈曲更明顯。腺上皮細胞的核下開始出現含糖原的小泡,間質水腫,螺旋小動脈繼續增生。
2)分泌期中期:在月經週期第20-23日。內膜較前更厚並呈鋸齒狀。腺體內的分泌上皮細胞頂端胞膜破碎,細胞內的糖原溢人腺體稱頂漿分泌。此期間質更加水腫、疏鬆,螺旋小動脈增生、捲曲。
3)分泌期晚期:在月經週期第24-28日。此期為月經來潮前期。子宮內膜厚達1飾皿並呈海綿狀。內膜腺體開口面向宮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間質更疏鬆、水腫,表面上皮細胞下的間質分化為肥大的蛻膜樣細胞。此期螺旋小動脈迅速增長超出內膜厚度,也更彎曲,血管管腔也擴張。
 

(3)月經期:在月經週期第1-4日。此時雌、孕激素水準下降,使內膜中前列腺素的合成活化。前列腺素能刺激子宮肌層收縮而引起內膜功能層的螺旋小動脈持續痙攣,內膜血流減少。受損缺血的壞死組織面積漸擴大。組織變性、壞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導致內膜底部血腫形成,促使組織壞死剝脫。變性、壞死的內膜與血液相混而排出,形成月經血。
必須說明,子宮內膜組織學變化是連續的,在各期之間存在著相互交叉的關係。近年通過電鏡觀察子宮內膜的超微結構,發現在月經週期的任何階段,內膜腺腔中均存在分泌現象。因此,也有學者提出"增生期"與"分泌期"的名稱不夠確切,建議代之以"排卵前期"與"排卵後期"為宜。
 

2.子宮內膜的生物化學研究 子宮內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間質細胞能產生一種和蛋白質結合的碳水化合物,稱酸性粘多糖。雌激素不但能促使AMPS的產生,還能使之濃縮及聚合,形成間質中的基礎物質。AMpS有一定的粘稠性,對增生期子宮內膜的成長起支持作用。排卵後,孕激素能阻止AMIPS的合成,促使其降解,還能使之去聚合,致使間質中的基礎物質失去其粘稠性,血管通透性增加,便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在細胞和血管之間自由交換,內膜更能獲得充足營養,為受精卵的著床和發育作準備。在子宮內膜中有一類特殊的細胞顆粒稱溶酶體。溶酶體中含各種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蔔葡萄糖醛酸酶等,能使蛋白質、核酸和粘多糖分解。雌、孕激素能促進這些水解酶的合成。這些水解酶平時保留在溶酶體內,由脂蛋白酶與外界隔開,故不具活性。排卵後若卵子末受精,黃體經一定時間後萎縮,此時雌、孕激素水準下降,溶酶體膜的通透性增加,水解酶迸人組織,影響子宮內膜的代謝,對組織有破壞作用,因而造成內膜的剝脫和出血。

(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週期性變化
1. 在月經週期中,隨著雌、孕激素的消長,可以引起陰道粘膜週期性改變,這種改變在陰道上段更明顯。排卵前,陰道上皮在雌激素的影響下,底層細胞增生,逐漸演變為中層與表層細胞,使陰道上皮增厚;表層細胞出現角化,其程度在排卵期最明顯。細胞內富有糖原,糖原經寄生在陰道內的陰道桿菌分解而成乳酸,使陰道內保持一定酸度,可以防止致病菌的繁殖。排卵後,在孕激素的作用下,主要為表層細胞脫落。臨床上常借助陰道脫落細胞的變化瞭解體內雌激素水準和有無排卵。
2.子宮頸粘液的週期性變化 在卵巢激素的影響下,子宮頸腺細胞分泌的粘液,其物理、化學性質及其分泌量均有明顯的週期性改變。月經淨後,體內雌激素水準降低, 子宮頸管分泌的粘液量很少。雌激素可刺激分泌細胞的分泌功能,隨著雌激素水準不斷提高,至排卵期粘液分泌量增加,粘液稀薄、透明,拄絲度可達lOcm以上。若將粘液作塗片檢查,乾燥後可見羊齒植物葉狀結晶,這種結晶在月經週期第6-7日開始出現,到排卵期最為清晰而典型。排卵後,受孕激素影響,粘液分泌量逐漸減少,質地變粘稠而混濁,拉絲度差,易斷裂。塗片檢查時結晶逐步模糊,至月經週期第22日左右完全消失,而代之以排列成行的橢圓體。依據 子宮頸粘液的週期性變化,可反映當時的卵巢功能。子宮頸粘液中的氯化鈉含量,其重量在排卵期為粘液幹重的40%-70%,而在月經前後,僅占粘液幹重的2%-20%。由於粘液是等滲的,氯化鈉比例的增加勢必導致水分亦相應增加,故排卵期的 子宮頸粘液稀薄而量多。 子宮頸粘液中還含有糖蛋白,在電鏡下見糖蛋白結構排列成網狀。近排卵時,在雌激素影響下網眼變大。根據上述變化,可見排卵期 子宮頸粘液最適宜精子通過。
3.輸卵管的週期性變化 輸卵管的週期性變化包括形態和功能兩方面,均受到激素調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輸卵管粘膜上皮纖毛細胞生長,體積增大,雌激素還促進輸卵管發育及輸卵管肌層的節律性收縮。孕激素則能增加輸卵管的收縮速度,減少輸卵管的收縮頻率。孕激素與雌激素間有許多制約的作用,孕激素可抑制輸卵管粘膜上皮纖毛細胞的生長,減低分泌細胞分泌粘液的功能。雌、孕激素的協同作用,保證受精卵在輸卵管內的正常運行。
 
 
第五節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相互關係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是一個完整而協調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它的每個環節均有其獨特的神經內分泌功能,並且互相調節、互相影響。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控制女性發育、正常月經和性功能,因此又稱性腺軸。此外,它還參與機體內環境和物質代謝的調節。
神經內分泌活動還受到大腦高級中樞調控。在下丘腦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的控制下,腺垂體分泌FSH和LH,卵巢性激素依賴於FSH和LH的作用,而子宮內膜的週期變化又受卵巢分泌的性激素調控。下丘腦的神經分泌細胞分泌卵泡刺激素釋放激素與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二者可通過下丘腦與腦垂體之間的門靜脈系統迸人腺垂體,垂體在下丘腦所產生的激素控制下分泌FSH與LH。能刺激成熟卵泡排卵,促使排卵後的卵泡變成黃體,並產生孕激素與雌激素。此外,腺垂體嗜酸性粒細胞能分泌一種純蛋白質稱催乳激素,其功能與刺激泌乳有關;其分泌的調節與下丘腦有關:下丘腦分泌的催乳激素抑制激素能抑制催乳激素的分泌,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除能促使垂體分泌甲狀腺激素外,還能刺激催乳激素的分泌。性腺軸的功能調節是通過神經調節和激素回饋調節實現。卵巢性激素對下丘腦-垂體分泌活動的調節作用稱為回饋性調節作用。下丘腦的不同部位對性激素作用的反應性不同。使下丘腦興奮,分泌性激素增多者稱正回饋;反之,使下丘腦抑制,分泌性激素減少者稱負反饋。大量雌激素抑制下丘腦分泌FSH-RH (負反饋);同時又興奮下丘腦分泌LH-RH (正回饋)。大量孕激素對LH-RH抑制作用(負反饋)。當下丘腦因受卵巢性激素負反饋作用的影響而使卵巢釋放激素分泌減少時,垂體的促性腺激素釋放也相應減少,黃體失去Gn的支持而萎縮,由其產生的兩種卵巢激素也隨之減少。子宮內膜因失去卵巢性激素的支持而萎縮、壞死、出血、剝脫,促成月經來潮。在卵巢性激素減少的同時,解除了對下丘腦的抑制,下丘腦得以再度分泌有關釋放激素,於是又開始另一個新的週期,如此反復迴圈。下丘腦、垂體與卵巢激素彼此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調節著正常的月經週期,其他內分泌腺及前列腺素與月經週期的調節密切相關。而所有這些生理活動並非孤立的,均受大腦皮層調控,可見神經系統在月經週期的調節中起重要作用。
 
 
第六節 腎上腺皮質、甲狀腺及前列腺素對女性生殖系統的影響

身體內各種內分泌腺對生殖系統亦能產生一定影響,尤以腎上腺皮質及甲狀腺較明顯。

(一)腎上腺皮質

腎上腺有合成並分泌黃體激素的功能。它能分泌多種激素,可分為鹽皮質激素(以醛固酮為代表,其功能為維持體內鉀、鈉離子和水的代謝)、糖皮質激素(以皮質醇為代表,其功能為調節糖代謝,促進蛋白質分解和糖異生作用,並促進脂肪的運用和重新分佈,以及抗過敏、抗炎性反應、抗細菌毒素等非特異性作用)和性激素(少量雄激素及極微量雌、孕激素)。腎上腺皮質為女性雄激素的主要來源,雄激素包括睾酮、脫氫表雄酮及雄烯二酮,其有效程度之比約為100:33:10。少量雄激素為正常婦女的陰毛、腋毛、肌肉及全身發育所必需的。但若雄激素分泌過多,由於雄激素能抑功能受到抑制而出現閉經,甚至男性化表現。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時,由於腎上腺合成皮質激素的酶3021-烴化酶等缺乏,導致皮質激素合成不足,引起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代償性增加,促使腎上腺皮質網狀帶雄激素分泌增多,臨床上可導致女性假兩性畸形或女性男性化表現。此外,腎上腺源性的雄激素過高也是引起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病因之一。

(二)甲狀腺

它所分泌的甲狀腺素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參與機體各種物質的新陳代謝,並對組織的分化、生長發育、生殖生理等過程起直接作用。甲狀腺激素和卵巢舀體激素的分泌同樣受到下丘腦-垂體的調控。甲狀腺激素對於性腺的發育成熟、維持正常的月經和生殖功能均十分必要。輕度甲狀腺功能亢進, 黃體激素的分泌與釋放增多,內膜發生過度增生,臨床表現月經過多、過頻,甚至發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當甲亢發展至中、重度時, 黃體激素的分泌、釋放及代謝等過程受抑制,臨床表現為月經稀發、月經血量減少甚至閉經。胚胎、性腺、生殖器官的發育與分化均需要足量甲狀腺激素的作用。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則有可能出現先天性女性生殖器官畸形、先天性無卵巢、原發性閉經、月經初潮延遲等。性成熟後若發生甲狀腺功能低下,則影響月經;排卵及受孕。隨病情發展,臨床表現月經過少、稀發,甚至閉經。病人多合併不孕,自然流產和畸胎的發生率增加。

(三)前列腺素

前列腺素(F2α)幾乎存在於體內各重要組織和體液之中。在女性生殖系統中,子宮內膜、月經血及卵巢中均有分佈。配對排卵、月經及子宮肌收縮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1.對下丘腦-垂體功能的影響 配有誘發釋放彷IRH、皿的功能。叫垛美辛可抑制配的作用。
2.對卵巢功能的影響 昭可促使卵泡發育、卵巢激素分泌、誘發排卵、黃體維持及溶解過程。叫噪美辛對抗配的作用可抑制卵泡破裂和排卵。
3.月經 子宮內膜能合成配,其含量隨月經週期而異。昭取在分泌期子宮內膜較增生期為多,月經血中含量又較分泌期為多。有學者報導昭取能促使子宮內膜螺旋小動脈收縮,加速內膜缺血、壞死及血管斷裂,導致月經來潮。
4.子宮肌 PGE能使非妊娠子宮肌鬆弛,妊娠子宮肌收縮;PG F則使非妊娠子宮肌及妊娠子宮肌均引起收縮。分泌期子宮內膜因產生較多的肥取能引起子宮肌收縮,有利於加速內膜脫落。原發性痛經患者經血中配取含量較正常婦女增高,可能是產生痛經的原因。
5.避孕和抗早孕的作用 配促進黃體溶解、增強宮縮,不利於受孕和著床。可促使胚胎早期死亡,並促使胚胎從子宮內排出。

返回頁首

  圖書館首頁 婦產科首頁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Chia-Yi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