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教室    Obstetrics and Gunecology

婦科
 

絨毛膜癌

   絨毛膜癌為一種高度惡性腫瘤,早期就可通過血道轉移至全身,破壞組織及器官,引起出血壞死。最常見的轉移部位依次為肺、陰道、腦及肝。妊娠絨癌50%繼發於葡萄胎(多在胎塊清除後1年以上),發生於流產或足月分娩後各占25%,少數發生於異位妊娠後。20世紀60年代前,絨癌是最易致命的腫瘤之一,此後由於HCG監測技術的進步以及化學治療的發展,使絨癌患者的預後顯著改觀。 

   
  【病理】絨癌多數發生在子宮,但也有未發現子宮內原發灶而只出現轉移灶者。子宮絨癌可形成單個或多個宮壁腫瘤,直徑2~lOcm,腫瘤可侵犯宮壁、突入宮腔或突出於漿膜層。瘤灶表面呈紫色而切面為暗紅色結節,常伴出血、壞死及感染,質軟脆,極易出血。宮旁靜脈中往往發現癌栓。卵巢也可形成黃素化囊腫。
    組織學上絨癌與一般癌腫有很大區別,絨癌沒有一般癌腫所固有的結締組織性間質細胞,也沒有固有的血管。鏡下只見增生的細胞滋養細胞和合體滋養細胞侵犯子宮肌層及血管;兩種細胞的比例不一,排列紊亂,伴有大量出血壞死,以致癌灶中央不易找到腫瘤細胞,邊緣部可見成團滋養細胞與血凝塊及壞死組織存在,但不能找到絨毛結構。
    絨癌主要經血行播散發生遠處轉移,轉移早而廣泛,最常見轉移部位是肺(80%),依次為陰道(30%)、腦(10%)、肝(10%)。


 【臨床表現】先行妊娠至絨癌發病的時間在3個月以內者占44%,1年以內者為67.2%,1年及1年以上者為32.8%。
    1. 是最主要症狀,由於子宮病灶侵蝕血管或陰道轉移結節破潰引起。產後、流產後或葡萄胎清除後,出現陰道不規則流血,量多少不定。由於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作用,可能引起閉經。有時子宮原發灶已消失而繼發灶發展,則無陰道流血症狀。
    2.腹痛 因癌組織侵及子宮壁或子宮腔積血引起下腹脹痛,也可因癌組織穿破子宮或臟器轉移灶破裂而致急性腹痛。
     3.盆腔腫塊 因子宮內病灶、宮旁轉移性腫塊或卵巢黃素化囊腫,婦科檢查時可觸及腫塊。有時原發灶消失,子宮可不增大,黃素化囊腫也不如葡萄胎時明顯。
    4.轉移灶表現 症狀、體征視轉移部位而異。
    (1)肺轉移 癌腫侵及支氣管,多有咳嗽、血痰或反復咯血;阻塞支氣管,則形成肺不張;轉移灶接近胸膜,可出現胸痛及血胸;急性肺栓塞表現為肺動脈高壓及呼吸迴圈功能障礙。X線胸片的最初表現為肺紋理增粗,很快出現小結節狀陰影,以後因病灶擴大呈棉球狀,更大者為團塊狀。
    (2)陰道轉移 為宮旁靜脈逆行性轉移所致,轉移灶多位於陰道下段前壁,呈紫紅色結節突起,破潰後可引起大出血。
    (3)腦轉移 常繼發於肺轉移後,是絨癌致死的主要原因。臨床病程分為3期:瘤栓期因腦組織缺血出現一過性症狀,如猝然跌倒、失明、失語等。腦瘤期發生頭痛、嘔吐、抽搐、偏癱以至昏迷。病情逐漸加重,顱壓不斷升高,進人腦瘤期易致死。
    (4)肝轉移 常同時有肺或陰道轉移,是預後不良因素之一。往往出現黃疸、肝區疼痛及消化道症狀,通過B型超聲等影像學檢查可及時診斷。


  【診斷
     1.葡萄胎流產後1年以上發病者,臨床可診斷為絨癌;半年至1年內發病則侵蝕性葡萄胎和絨癌均有可能,需經組織學檢查鑒別。
    2.HCG測定 是診斷絨癌的最重要手段。一般β-HCG降至正常值在人工流產和自然流產後分別約需30日和19日,足月妊娠分娩後為12日,異位妊娠為8-9日。若超過上述時間,HCG仍持續在高值並有上升,結合臨床情況,絨癌診斷可以確定。
若臨床疑有腦轉移,可作腰穿測定腦脊液HCG。由於β-HCG不能迅速通過血腦屏障,因此,當血清與腦脊液β-HCG值比率在20:1以下時,應考慮為中樞神經系統轉移。
     3.影像學診斷 除B型超聲用以診斷滋養細胞腫瘤子宮內病灶外,彩色多普勒超聲因可反映絨癌所致的低阻抗血流豐富信號,故能進一步提高子宮絨癌診斷的正確性。X線胸片作為肺轉移的常規檢查,CT用以診斷普通X線片難以發現的早期肺部病灶。MRI主要用於診斷腦轉移。
    4.組織學診斷 送檢標本中,若僅見大片分化不良的細胞滋養細胞和合體滋養細胞以及出血壞死,而未見絨毛結構,即可診斷為絨癌。


  【鑒別診斷】絨癌易與其他滋養細胞疾病以及合體細胞子宮內膜炎、胎盤殘留等混淆。


  【臨床分期】主要有國內分期(1962)、世界衛生組織分期(WHO)國際婦產科聯盟分期(FIGO,1991)。    


  【預後】絨癌死亡率已由過去無化學治療年代的90%左右降至20-30%,其中多數死於腦轉移。預後與很多因素有關,WHO根據各種影響預後因素的不同嚴重程度給予評分。


  【治療】治療原則以化療為主,手術為輔,尤其是侵蝕性葡萄胎,化療幾乎已完全替代了手術,但手術治療在控制出血、感染等併發症及切除殘存或耐藥病灶方面仍占重要地位。
    1.化療 所用藥物包括氟尿嘧啶(5-FU)、放線菌素D(Act-D)、甲氨蝶呤(MTX)及其解救藥亞葉酸鈣(CF)、環磷醯胺(CTX)、長春新堿(VCR)、依託泊苷(VP-16)、順鉑(CDDP)等。
    用藥原則:Ⅰ期通常用單藥治療; Ⅱ~Ⅲ期宜用聯合化療; Ⅳ期或耐藥病例則用EMA-CO方案,完全緩解率高,副反應小。表36-4 列舉了幾種化療方案。
    副反應:以造血功能障礙為主,其次為消化道反應,肝功能損害也常見、嚴重者可致死,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防治。脫髮常見,停藥後可逐漸恢復。
    停藥指征:化療需持續到症狀、體征消失,HCG每週測定一次,連續3次在正常範圍,再鞏固2-3個療程,隨訪5年無復發者為治癒。
    2.手術 病變在子宮、化療無效者可切除子宮,手術範圍主張行次廣泛子宮切除及卵巢動靜脈高位結紮術,主要切除宮旁靜脈叢。年輕未育者盡可能不切子宮,以保留生育功能;必須切除子宮時,仍應保留卵巢。


 【隨訪】臨床痊癒出院後應嚴密隨訪,觀察有無復發。第1年內每月隨訪1次,1年後每3個月隨訪1次,持續至3年,再每年1次至5年,此後每2年1次。隨訪內容重點同葡萄胎。

回頁首

  圖書館首頁 婦產科首頁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Chia-Yi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