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教室    Obstetrics and Gunecology

妊娠孕期照護
 
第五章 孕期照護
 

 

孕婦各系統因胎兒生長發育出現一系列相適應的變化。這些變化一旦超越生理範疇或孕婦患病不能適應妊娠的變化,則孕婦和胎兒均可出現病理情況成為高危妊娠。通過對孕婦及胎兒的孕期 照護和保健,能夠及早發現並治療併發症(如妊高征、心臟病合併妊娠等),及時糾正異常胎位和發現胎兒發育異常等,結合孕婦及胎兒的具體情況,確定分娩方式。
    孕期照護包括對孕婦的定期產前檢查和對胎兒照護,以及胎盤及胎兒成熟度的監測,是貫徹預防為主、及早發現高危妊娠、保障孕婦及胎兒健康,安全分娩的必要措施。此外,還應對孕婦于妊娠期間出現的一些症狀予以及時處理,並進行衛生指導,使孕婦正確認識妊娠和分娩,消除不必要的顧慮,增強體質,預防妊娠合併症的發生。
    圍生醫學又稱圍產醫學,是20世紀70年代迅速發展的一門新興醫學,是研究在圍生期內加強對圍生兒及孕產婦的衛生保健,也就是研究胚胎的發育,胎兒的生理、病理以及新生兒和孕產婦疾病的診斷與防治的科學。圍生醫學的建立,對降低圍生期母兒死亡率和病殘兒發生率、保障母兒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圍生期是指產前、產時和產後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對人的一生顯得暫短,但孕產婦卻要經歷妊娠、分娩和產褥期3個階段,胎兒要經歷受精、細胞分裂、繁殖、發育,從不成熟到成熟和出生後開始獨立生活的複雜變化過程。
    國際上對圍生期的規定有4種:(1)圍生期Ⅰ:從妊娠滿28周至產後1周;(2)圍生期Ⅱ:從妊娠滿20周至產後4周;(3)圍生期Ⅲ:從妊娠滿28周至產後4周;(4)圍生期Ⅳ:從胚胎形成至產後1周。我國採用圍生期Ⅰ計算圍生期死亡率。
    降低圍生兒死亡率是產科醫師和兒科醫師的共同責任。從產科角度看,於妊娠期間做好對孕婦及胎兒的 照護,加強對高危孕婦(具有高度危險的孕婦)的系統管理,瞭解胎兒在子宮內的安危,及早發現高危兒以及羊水檢查瞭解胎兒成熟度,並及時給予處理。對降低圍生期死亡率、早期發現遺傳性疾病和先天缺陷,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節 孕 婦 照 護
    孕婦照護主要通過定期產前檢查實現。
一、產前檢查的時間
    產前檢查的時間應從確診早孕時開始。除行雙合診瞭解軟產道及內生殖器官有無異常外,必須測量血壓作為基礎血壓,檢查心肺,測尿蛋白及尿糖。對有遺傳病家族史或分娩史者,應行絨毛培養,也可在妊娠中期抽取羊水做染色體核型分析,以降低先天缺陷兒及遺傳病兒的出生率。經上述檢查未發現異常者,應于妊娠20周起進行產前系列檢查,於妊娠20-36周期間每4周檢查一次,自妊娠36周起每週檢查一次,即於妊娠20、24、28、32、36、37、38、39、40周共再做產前檢查9次。凡屬高危孕婦,應酌情增加產前檢查次數。
二、首次產前檢查
    應詳細詢問病史,進行全面的全身檢查、產科檢查及必要的輔助檢查。
(一)病史
    1.年齡 年齡過小容易發生難產;年齡過大,特別是35歲以上的初孕婦,容易併發妊高征、產力異常、產道異常和遺傳病兒、先天缺陷兒。
    2.職業 接觸有毒物質的孕婦,應檢測血常規及肝功能。高溫作業的孕婦,在妊娠後期應調換工作。
    3.推算預產期 問清末次月經日期,推算預產期。推算方法是按末次月經第一日算起,月份減3或加9,日數加7。若孕婦僅記住農曆末次月經第一日,應由醫師為其換算成西曆,再推算預產期。必須指出,實際分娩日期與推算的預產期,可以相差1-2周。若孕婦記不清末次月經日期或於哺乳期無月經來潮而受孕者,可根據早孕反應開始出現的時間、胎動開始時間、手測子宮底高度、尺測恥上子宮長度加以估計。
    4.月經史及既往孕產史 詢問初潮年齡。瞭解月經週期有助於預產期推算的準確性,月經週期延長者的預產期需相應推遲。若為經產婦,應瞭解有無難產史、死胎死產史、分娩方式以及有無產後出血史,並問明末次分娩或流產的日期及處理情況,還應瞭解新生兒情況。
    5.既往史及手術史 著重瞭解有無高血壓、心臟病、結核病、糖尿病、血液病、肝腎疾病、骨軟化症等,注意其發病時間及治療情況,並瞭解作過何種手術。
    6.本次妊娠過程 瞭解妊娠早期有無早孕反應、病毒感染及用藥史;胎動開始的時間;有無陰道流血、頭痛、心悸、氣短,下肢浮腫等症狀。
    7.家族史 詢問家族有無結核病、高血壓、糖尿病、雙胎妊娠及其他與遺傳有關的疾病。若有遺傳病家族史,應及時進行遺傳諮詢及篩查,以決定本次妊娠的去留。
    8.丈夫健康狀況 著重詢問有無遺傳性疾病等。
(二)全身檢查
    觀察發育、營養及精神狀態;注意步態及身高,身材矮小者常伴有骨盆狹窄;注意檢查心臟有無病變,一年內未做過胸透者,必要時應在妊娠20周以後行胸部透視;檢查脊柱及下肢有無畸形;檢查乳房發育情況、乳頭大小及有無凹陷;測量血壓,孕婦正常時不應超過140/90mmHg,或與基礎血壓相比不超過30/15 mmHg,超過者應屬病理狀態。注意有無水腫,孕婦僅膝以下或踝部水腫經休息後消退,不屬於異常;測量體重,於妊娠晚期體重每週增加不應超過500g,超過者多有水腫或隱性水腫。
(三)產科檢查
    包括腹部檢查、骨盆測量、陰道檢查、肛門檢查及繪製妊娠圖。
    1.腹部檢查 孕婦排尿後仰臥於檢查床上,頭部稍墊高,露出腹部,雙腿略屈曲稍分開,使腹肌放鬆。檢查者站在孕婦右側進行檢查。
     (1)視診:注意腹形及大小,腹部有無妊娠紋、手術瘢痕及水腫等。腹部過大、宮底過高者,應想到雙胎妊娠、巨大胎兒、羊水過多的可能;腹部過小、宮底過低者,應想到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孕周推算錯誤等;腹部兩側向外膨出、宮底位置較低者,肩先露的可能性大;腹部向前突出或腹部向下懸垂,應考慮可能伴有骨盆狹窄。
     (2)觸診:注意腹壁肌的緊張度,有無腹直肌分離,並注意羊水多少及子宮肌敏感程度。用手測宮底高度,用軟尺測恥上子宮長度及腹圍值。隨後用四步觸診法檢查子宮大小、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以及胎先露部是否銜接。在作前3步手法時,檢查者面向孕婦,作第4步手法時,檢查者則應面向孕婦足端。
    第1步手法:檢查者兩手置子宮底部,瞭解子宮外形並測得宮底高度,估計胎兒大小與妊娠周數是否相符。然後以兩手指腹相對輕推,判斷宮底部的胎兒部分,若為胎頭則硬而圓且有浮球感,若為胎臀則軟而寬且形狀略不規則。若在宮底部未觸及大的部分,應想到可能為橫產式。
    第2步手法:檢查者左右手分別置於腹部左右側,一手固定,另手輕輕深按檢查,兩手交替,仔細分辨胎背及胎兒四肢的位置。平坦飽滿者為胎背,並確定胎背向前、側方或向後。可變形的高低不平部分是胎兒肢體,有時感到胎兒肢體活動,更易診斷。
    第3步手法:檢查者右手拇指與其餘4指分開,置於恥骨聯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進一步查清是胎頭或胎臀,左右推動以確定是否銜接。若胎先露部仍浮動,表示尚未入盆。若已銜接,則胎先露部不能被推動。
    第4步手法:檢查者左右手分別置於胎先露部的兩側,向骨盆入口方向向下深按,再次核對胎先露部的診斷是否正確,並確定胎先露部入盆的程度。若胎先露部為胎頭,在兩手分別下按的過程中,一手可順利進入骨盆入口,另手則被胎頭隆起部阻擋不能順利進入,該隆起部稱胎頭隆突。枕先露(胎頭俯屈)時,胎頭隆突為額骨,與胎兒肢體同側;面先露時,胎頭隆突為枕骨,與胎背同側,但多不清楚。
    經四步觸診法,絕大多數能判定胎頭、胎臀及胎兒四肢的位置。若胎先露部是胎頭抑或胎臀難以確定時,可行肛診、B型超聲檢查協助診斷。
    (3)聽診:胎心在靠近胎背上方的孕婦腹壁上聽得最清楚。枕先露時,胎心在臍右(左)下方;臀先露時,胎心在臍右(左)上方;肩先露時,胎心在靠近臍部下方聽得最清楚。應注意聽有無與胎心率一致的吹風樣臍帶雜音。當腹壁緊、子宮較敏感、確定胎背位置有困難時,可借助胎心及胎先露部綜合分析後判定胎位。
    2.骨盆測量 骨盆大小及其形狀對分娩有直接影響,是決定胎兒能否經陰道分娩的重要因素,故骨盆測量是產前檢查時必不可少的專案。臨床測量骨盆的方法有骨盆外測量和骨盆內測量兩種:
    (1)骨盆外測量:雖不能測出骨盆內徑。但從外測量的各徑線中能對骨盆大小及其形狀作出間接判斷。由於操作簡便,臨床至今仍廣泛應用,用骨盆測量器測量以下徑線:
    1)髂棘間徑:孕婦取伸腿仰臥位。測量兩髂前上棘外緣的距離,正常值為23-26cm。
     2)髂脊間徑:孕婦取伸腿仰臥位,測量兩髂脊外緣最寬的距離,正常值為25-28cm。
     以上兩徑線間接推測骨盆入口橫徑長度。
    3)骶恥外徑:孕婦取左側臥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測量第5腰椎棘突下至恥骨聯合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為18-2Ocm。第5腰椎棘突下相當於米氏菱形窩的上角。此徑線間接推測骨盆入口前後徑長度,是骨盆外測量中最重要徑線。骶恥外徑值與骨質厚薄相關,測得的骶恥外徑值減去1/2尺撓周徑值,即相當於骨盆入口前後徑值。
     4)坐骨結節間徑或稱出口橫徑:孕婦取仰臥位,兩腿彎曲,雙手緊抱雙膝,使確關節和膝關節全屈。用柯氏骨盆出口測量器測量兩坐骨結節內側緣的距離,正常值為8.5-9.5cm。也可用檢查者的拳頭測量,若其間能容納成人手拳,則大於8.5cm,屬正常。此徑線直接測出骨盆出口橫徑長度。若此徑值小於8cm時,應加測出口後矢狀徑。
    5)出口後矢狀徑:為坐骨結節間徑中點至骶骨尖端的長度。檢查者戴指套的右手食指伸入孕婦肛門向骶骨方向,拇指置於孕婦體外骶尾部,兩指共同找到骶骨尖端,用尺放於坐骨結節徑線上。用湯姆斯出口測量器一端放於坐骨結節間徑的中點,另一端放於骶骨尖端處,測量器標出的數字即為出口後矢狀徑值,正常值為8-9cm。若出口後矢狀徑值不小,可以彌補坐骨結節間徑值稍小。出口後矢狀徑值與坐骨結節間徑值之和>l5cm時,表明骨盆出口狹窄不明顯。
     6)恥骨弓角度:用左右手拇指指尖斜著對攏,放置在恥骨聯合下緣,左右兩拇指平放在恥骨降支上,測量兩拇指間角度,為恥骨弓角度,正常值為900。小於800為不正常。此角度反映骨盆出口橫徑的寬度。
    (2)骨盆內測量:經陰道測量骨盆內徑能較準確地測知骨盆大小,適用於骨盆外測量有狹窄者。測量時,孕婦取仰臥截石位,外陰部需消毒。檢查者戴消毒手套並塗以滑潤油,動作應輕柔。主要測量的徑線有:
     1)對角徑:為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為12.5-13cm,此值減去1.5-2m為骨盆入口前後徑長度,又稱真結合徑。方法是檢查者將一手的食、中指伸入陰道,用中指尖觸到骶岬上緣中點,食指上緣緊貼恥骨聯合下緣,用另手食指正確標記此接觸點,抽出陰道內的手指,測量中指尖至此接觸點的距離,即為對角徑,再減去1.5-2cm得出真結合徑值。真結合徑正常值約為llcm。若測量時陰道內的中指尖觸不到骶岬,表示對角徑值>12.5cm。測量時期以妊娠24-36周、陰道鬆軟時進行為宜。過早測量常因陰道較緊影響操作;近預產期測量容易引起感染。
    2)坐骨棘間徑:測量兩坐骨棘間的距離,正常值約為lOcm。測量方法是一手食、中指放入陰道內,分別觸及兩側坐骨棘,估計其間的距離。也可用中骨盆測量器,以手指引導測量,若放置恰當,所得數值較準確。
    3)坐骨切跡寬度:代表中骨盆後矢狀徑,其寬度為坐骨棘與骶骨下部間的距離,即骶棘韌帶寬度。將陰道內的食指置於韌帶上移動。若能容納3橫指(約5.5-6cm)為正常,否則屬中骨盆狹窄。
     3. 孕婦于妊娠早期初診時,均應行雙合診已如前述。若于妊娠24周以後進行首次檢查,應同時測量對角徑、坐骨棘間徑及坐骨切跡寬度。於妊娠最後一個月內以及臨產後,則應避免不必要的陰道檢查。
    4.肛診 可以瞭解胎先露部、骶骨前面彎曲度、坐骨棘間徑及坐骨切跡寬度以及骶尾關節活動度,並能結合肛診測得出口後矢狀徑。
     5.繪製妊娠圖 將檢查結果,包括血壓、體重、子宮長度、腹圍、B型超聲測得的胎頭雙頂徑值、尿蛋白、尿雌激素/肌酐(E/C)比值、胎位、胎心率、浮腫等項,填於妊娠圖中。將每次產前檢查時所得的各項數值,分別記錄於妊娠圖上,繪製成曲線,觀察其動態變化,可以及早發現孕婦和胎兒的異常情況。
(四)輔助檢查
    除常規檢查血象、血型及尿常規,還應根據具體情況作下列檢查:
    1.出現妊娠期合併症,按需要進行肝功能、血液化學、電解質測定以及胸透、心電圖、乙型肝炎抗原抗體等項檢查。
    2.對胎位不清、聽不清胎心者,應行B型超聲檢查。
     3.對有死胎死產史、胎兒畸形史和患遺傳性疾病病例,應檢測孕婦血甲胎蛋白值、羊水細胞培養行染色體核型分析等。
三、復診產前檢查
    復診產前檢查是為瞭解前次產前檢查後有何不適,以便及早發現高危妊娠(在妊娠期有某種併發症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或導致難產者)。復診產前檢查的內容應包括:
    1.詢問前次產前檢查之後,有無特殊情況出現,如頭痛、眼花、浮腫、陰道流血、胎動出現特殊變化等,經檢查後給予相應治療。
    2.測量體重及血壓,檢查有無水腫及其他異常,復查有無尿蛋白。
     3.復查胎位,聽胎心率,並注意胎兒大小,軟尺測恥上子宮長度及腹圍,判斷是否與妊娠周數相符。
    4.進行孕期衛生宣教,並預約下次復診日期。

 

第二節 孕 婦 管 理
    根據衛生部的要求,國內已普遍實行孕產期系統保健的三級管理,推廣使用孕產婦系統保健手冊,著重對高危妊娠(在妊娠期有某種併發症、合併症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或導致難產者)進行篩查、 照護和管理。
    1.實行孕產期系統保健的三級管理 對孕婦開展系統管理,為的是認真做到醫療與預防能夠緊密結合,如今在我國城鄉,對孕產婦均已開展系統保健管理,採用醫療保健機構的三級分工。城市開展醫院三級分工(市、區、街道)和婦幼保健機構三級分工(市、區、基層衛生院),實行孕產婦劃片分級分工,並健全相互間掛鉤、轉診等制度。農村也開展三級分工(縣醫院和縣婦幼保健站、鄉衛生院、村婦幼保健人員)。通過三級分工,一級機構(基層醫院或保健站)對全體孕產婦負責,定期檢查一旦發現異常,及早將高危孕婦(指具有高危妊娠因素的孕婦)或高危胎兒轉至上級醫院進行 照護處理。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利用儀器及實驗監測手段,對高危妊娠、胎兒胎盤單位功能以及胎兒成熟度進行監測,以降低孕產婦的併發症,特別是危害胎兒的併發症。
    2.使用孕產婦系統保健手冊 建立孕產婦系統保健手冊制度,目的是加強對孕婦的系統管理,提高產科防治品質,降低三率(孕產婦死亡率、圍生兒死亡率和病殘兒出生率)。使用保健手冊需從確診早孕時開始,系統管理直至產褥期結束(產後滿6周)。手冊應記錄孕婦主要病史、體征及處理情況,是孕產期全過程的病歷摘要,包括開始時建的手冊,填寫在孕產婦的登記冊上,憑保健手冊在一、二、三級醫療保健機構定期作產前檢查。每次作產前檢查時均應將結果填在手冊中,去醫院住院分娩時必須交出手冊,出院時需將住院分娩及產後母嬰情況填寫完整後將手冊交給產婦居住的基層醫療保健組織,街道衛生院接手冊後進行產後訪視(共3次,第1次於產婦出院3日內,第2次於產後14日,第3次於產後28日),產後訪視結束後將保健手冊匯總送至縣、區婦幼保健所進行詳細的統計分析。使用保健手冊的優點在於能夠使各級醫療機構和保健機構相互溝通資訊,加強協作,做到防治結合,效果滿意。
    3.對高危妊娠的篩查、照護和管理 通過確診早孕時的初步篩查及每次產前檢查及時篩查出具有中危或高危因素的孕婦。常見的高危因素有孕婦本人的基本情況(如年齡、身高、體質、不孕史等)、不良孕產史、內外科合併症及產科併發症等4個方面,這4方面又分固定因素和動態因素兩大類。為了及早識別和預防這些高危因素的發生與發展,可用評分方法提示其對母嬰危害的嚴重程度,同時還要考慮有關社會因素,如經濟、文化、交通、醫療衛生設施等。對高危孕婦,基層醫療保健機構要專冊登記,並在手冊上作出特殊標記。對高危因素複雜或病情嚴重孕婦,應及早轉送至上一級醫療單位診治。上級醫療單位應全面衡量高危因素對孕產婦影響的嚴重程度,結合胎兒胎盤單位功能的檢測和胎兒成熟度的預測,選擇對母兒均最有利的分娩方式,決定有計劃地適時分娩。有妊娠禁忌證者,經會診後儘早動員終止妊娠。想方設法不斷提高高危妊娠管理的三率(高危妊娠檢出率、高危妊娠隨診率、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圍生兒死亡率、病殘兒出生率的重要手段。

 

第三節 胎兒及其成熟度的照護
    胎兒及其成熟度的照護,包括確定是否為高危兒、胎兒宮內情況的照護、胎盤功能檢查、胎兒成熟度檢查、胎兒先天畸形的宮內診斷和胎兒遺傳性疾病的宮內診斷。
(一)確定是否為高危兒
    高危兒包括(1)孕齡<37周或≥42周;(2)出生體重<2500g;(3)小於孕齡兒或大於孕齡兒;(4)生後1分鐘內Apgar評分0-3分;(5)產時感染;(6)高危妊娠產婦的新生兒; (7)手術產兒;(8)新生兒的兄姐有嚴重的新生兒病史或新生兒期死亡等。
(二)胎兒宮內情況的照護
    1.妊娠早期 行婦科檢查確定子宮大小及是否與妊娠周數相符;B型超聲檢查最早在妊娠第5周即可見到妊娠囊;超聲多普勒法最早在妊娠第7周能探測到胎心音。
     2.妊娠中期 借助手測宮底高度或尺測恥上子宮長度以及腹圍,協助判斷胎兒大小及是否與妊娠周數相符;B型超聲檢查從妊娠22周起,胎頭雙頂徑值每週約增加0.22cm;於妊娠20、24、28周行產前檢查時,進行胎心率的監測。
    3.妊娠晚期
    (1)手測宮底高度或尺測恥上子宮長度,測量腹圍值,胎動計數,胎心監測。B型超聲檢查不僅能測得胎頭雙頂徑值,且能判定胎位及胎盤位置、胎盤成熟度。
    (2)羊膜鏡檢查:利用羊膜鏡透過完整胎膜,觀察妊娠末期或分娩期羊水顏色,判斷胎兒安危,達到監測胎兒的目的。正常者可見羊水呈透明淡青色或乳白色及胎髮、飄浮胎脂片。若混有胎糞者呈黃色、黃綠色甚至深綠色。
    (3)胎兒心電圖監測:胎兒在子宮內是否狀態良好,胎心是一項重要指標。胎兒心電圖是較好的 照護方法,臨床上多採用經腹壁的外照護法,對母兒均無損傷,可在不同孕周多次監測。
    (4)胎兒電子監測:胎兒 照護儀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其優點是不受宮縮影響。能連續觀察並記錄胎心率的動態變化。因有子宮收縮描記、胎動記錄,故能反映三者間的關係。
    1)胎心率的監測:用胎兒照護儀記錄的胎心率有兩種基本變化——胎心率基線及一過性胎心率變化。
     ①胎心率基線:指在無胎動、無宮縮或宮縮間歇期記錄的FHR。可從心搏次數(bpm)及FHR變異兩方面對胎心率基線加以估計。FHR>160次/分或<120次/分,歷時10分鐘稱為心動過速、過緩。FHR變異是指FHR有小的週期性波動。胎心率基線有變線擺動,包括胎心率的變異振幅和變異頻率,前者指心率有一定的波動,波動範圍正常為10-25bpm,後者指計算1分鐘內波動的次數,正常為≥6次。基線波動活躍則頻率增高,基線平直則頻率降低或消失,基線擺動表示胎兒有一定的儲備能力,是胎兒健康的表現。FHR基線變平即變異消失或靜止型,提示胎兒儲備能力的喪失。
    ②一過性胎心率變化:指與子宮收縮有關的FHR變化。
    加速:是指子宮收縮後胎心率基線暫時增加15bpm以上,持續>15秒,這是胎兒良好的表現。加速原因可能是胎兒軀幹局部或臍靜脈暫時受壓。散發的、短暫的胎心率加速是無害的。但若臍靜脈持續受壓,則進一步發展為減速。
    減速:是指隨宮縮出現的暫短性胎心率減慢,可分為3種:
    早期減速:特點是它的發生與子宮收縮同時開始,子宮收縮後迅即恢復正常,下降幅度<5Obpm,時間短,恢復快。早期減速一般認為宮縮時胎頭受壓,腦血流量一時性減少(一般無傷害性)的表現,不受孕婦體位或吸氧而改變。
    變異減速:特點是宮縮開始後胎心率不一定減慢。減速與宮縮無恒定關係。但一當出現,下降迅速且下降幅度大(>7Obpm),持續時間長短不一,恢復也迅速。變異減速一般認為系因子宮收縮時臍帶受壓興奮迷走神經所致。
    晚期減速:特點是子宮收縮開始後一段時間(多在高峰後)出現胎心率減慢,但下降緩慢,下降幅度<5Obpm,持續時間長,恢復亦緩慢。晚期減速一般認為是胎兒缺氧的表現,它的出現提示應對胎兒的安危予以高度注意。
    2)預測胎兒宮內儲備能力
     ①無應激試驗:本試驗是以胎動時伴有一過性胎心率加快為基礎,又稱胎心率加速試驗(FAT)。通過本試驗觀察胎動時胎心率的變化,以瞭解胎兒的儲備能力。試驗時,孕婦取半臥位,腹部(胎心音區)放置塗有藕合劑的多普勒探頭,在描記胎心率的同時,孕婦憑自覺有胎動時,手按機鈕在描記胎心率的紙上作出記號,至少連續記錄20分鐘。一般認為正常至少有3次以上胎動伴胎心率加速>l5bpm,持續時間>15秒;異常是胎動數與胎心率加速數少於前述情況或胎動時無胎心率加速,應尋找原因。此項試驗方法簡單、安全,可在門診進行(若無胎兒 照護儀,亦可用胎心率聽診法與胎動次數同時進行記錄分析),並可作為縮宮素激惹試驗前的篩選試驗。
     ②縮宮素激惹試驗(OCT):又稱宮縮應激試驗,其原理為用縮宮素誘導宮縮並用胎兒照護儀記錄胎心率的變化。若多次宮縮後連續重複出現晚期減速,胎心率基線變異減少,胎動後無FHR增快,為OCT陽性。若胎心率基線有變異或胎動後FHR加快,無晚期減速,為OCT陰性。本試驗通常在妊娠28-30周開始進行。若為陰性,提示胎盤功能良好,1周內無胎兒死亡的危險,可在1周後重複本試驗。若為陽性,提示胎盤功能減退,因假陽性多,意義不如陰性大,可加測尿E3值或其他檢查以進一步瞭解胎盤功能的情況。
    (5)胎兒生物物理監測:是綜合胎心電子照護及B型超聲所示某些生理活動,以判斷胎兒有無急、慢性缺氧的一種產前 照護方法,可供臨床參考。
(三)胎盤功能檢查
     胎盤功能檢查包括胎盤功能和胎兒胎盤單位功能的檢查,能間接判斷胎兒狀態,是對胎兒進行孕期的宮內照護,便能夠早期發現隱性胎兒窘迫,有助於及時採取相應措施,使胎兒能在良好情況下生長發育,直至具有在宮外生活能力時娩出。
    1.胎動 與胎盤血管狀態關係密切,胎動計數瞭解胎兒宮內狀況,是判斷胎兒宮內安危的主要臨床指標。12小時>10次為正常。
     2.測定孕婦尿中雌三醇值 妊娠期間雌三醇主要由孕婦體內的膽固醇經胎兒腎上腺、肝以及胎盤共同合成。用於監測胎盤功能。
     3.測定孕婦血清游離雌三醇值 採用放射免疫法。
    4.測定孕婦血清胎盤生乳素。
     5.測定孕婦血清妊娠特異性β糖蛋白。
     6.縮宮素激惹試驗(OCT) 無應激試驗(NST)無反應(陰性)者需作OCT。OCT陽性(指晚期減速在10分鐘內連續出現3次以上,胎心率基線變異在5次以下),提示胎盤功能減退。
     7.10、緻密核少者,提示胎盤功能良好;舟狀細胞極少或消失,有外底層細胞出現,嗜伊紅細胞指數>10、緻密核多者,提示胎盤功能減退。
    8.B型超聲行胎兒生物物理監測,也有實用價值。
(四)胎兒成熟度(fetalmaturity)檢查
    1.正確推算妊娠周數 必須問清末次月經第一日的確切日期,並間明月經週期是否正常,有無延長或縮短。
    2.尺測恥上子宮長度及腹圍 以估算胎兒大小。簡單易記的胎兒體重估算方法為子宮長度(cm)×腹圍(cm)+200
    3.B型超聲測胎頭雙頂徑值 胎頭雙頂徑值>8.5cm,提示胎兒已成熟;觀察胎盤成熟度,根據絨毛膜板、基底板、胎盤光點加以判定。若見三級胎盤(絨毛膜板與基底板相連,形成明顯胎盤小葉),提示胎兒已成熟。
    4.檢測羊水中卵磷脂/鞘磷脂比值若該值>2,提示胎兒肺成熟。若能測出磷酸醯甘油,提示胎兒肺成熟,此值更可靠。也可進行能快速得出結果的羊水泡沫試驗。
     5.檢測羊水中肌酐值 若該值≥176.8μmol/L (2mg%),提示胎兒腎已成熟。
     6.檢測羊水中膽紅素類物質值 若用ΔAD450測該值<0.02,提示胎兒肝已成熟。
     7.檢測羊水中澱粉酶值 若以碘顯色法測該值≥450U/L,提示胎兒唾液腺已成熟。
     8.檢測羊水中含脂肪細胞出現率 若該值達20%,提示胎兒皮膚已成熟。

第四節 妊娠期常見症狀及其處理
    1.消化系統症狀 於妊娠早期出現燒心、噁心、晨起嘔吐者,可給予維生素B610-20mg,每日3次口服;消化不良者,可給予維生素B1 20mg、乾酵母3片及胃蛋白酶0.3g,飯時與稀鹽酸lml同服,每日3次;也可服用開胃健脾理氣中藥。若已屬妊娠劇吐,則按該病處理。
    2.貧血 孕婦于妊娠後半期對鐵需求量增多,僅靠飲食補充明顯不足,應適時補充鐵劑,如富馬酸亞鐵0.2g或硫酸亞鐵0.3g,每日1次口服預防貧血。若己發生貧血,應查明原因,以缺鐵性貧血最常見。治療時應加大鐵劑量,可給予富馬酸亞鐵0.4g或硫酸亞鐵0.6g、維生素C 300mg、乳酸鈣1g,每日3次口服。
     3.腰背痛 妊娠期間由於關節韌帶鬆弛,增大的子宮向前突使軀體重心後移,腰椎向前突使背伸肌處於持續緊張狀態,常出現輕微腰背痛。若腰背痛明顯者,應及時查找原因,按病因治療。必要時臥床休息、局部熱敷及服止痛片。
    4.下肢及外陰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因妊娠次數增多逐漸加重。于妊娠末期應儘量避免長時間站立,下肢綁以彈性繃帶,晚間睡眠時應適當墊高下肢以利靜脈回流。分娩時應防止外陰部曲張的靜脈破裂。
     5.下肢肌肉痙攣 是孕婦缺鈣表現,發生於小腿腓腸肌,於妊娠後期多見,常在夜間發作。痙攣發作時,應將痙攣下肢伸直使腓腸肌緊張,並行局部按摩,痙攣常能迅速緩解。己出現下肢肌肉痙攣的孕婦,應給予乳酸鈣1g、維生素AD丸l丸,每日3次;維生素E l00mg,每日1-2次口服。
     6.下肢浮腫 孕婦于妊娠後期常有踝部及小腿下半部輕度浮腫,經休息後消退,屬正常現象。若下肢浮腫明顯,經休息後不消退,應想到妊娠高血壓綜合征、合併腎臟疾病或其他合併症,查明病因後給予及時治療。此外,睡眠取左側臥位,下肢墊高150。使下肢血液回流改善,浮腫多可減輕。
    7.痔 痔於妊娠晚期多見或明顯加重,系因增大的妊娠子宮壓迫和腹壓增高,使痔靜脈回流受阻和壓力增高導致痔靜脈曲張。應多吃蔬菜,少吃辛辣食物,必要時服緩瀉劑軟化大便,糾正便秘。若痔已脫出,可用手法還納。痔瘡症狀於分娩後可明顯減輕或自行消失。
    8.便秘 於妊娠期間腸蠕動及腸張力減弱,加之孕婦運動量減少,容易發生便秘。由於巨大子宮及胎先露部的壓迫,常會感到排便困難,每日清晨飲開水一杯,應養成每日按時排便的良好習慣,並多吃含纖維素多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必要時口服緩瀉劑,睡前口服果導片1-2片,或用開塞露、甘油栓,使大便滑潤容易排出,但禁用峻瀉劑,如硫酸鎂,也不應灌腸,以免引起流產或早產。
    9.仰臥位低血壓 于妊娠末期,孕婦若較長時間取仰臥姿勢,由於增大的妊娠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減少,出現低血壓。此時若改為側臥,血壓可恢復正常。

回頁首

  圖書館首頁 婦產科首頁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Chia-Yi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