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系統解剖內容 

 

女性骨盆

女性生殖系統包括內、外生殖器官及其相關組織與鄰近器官。骨盆為生殖器官的所在地,且與分娩有密切關系。

 


第一節 骨 盆
女性骨盆是胎兒陰道娩出時必經的骨性產道,其大小、形狀對分娩有直接影響。通常女性骨盆較男性骨盆寬而淺,有利 於胎兒娩出。
 

( 一)骨盆的組成
    1.骨盆的骨骼 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兩塊髖骨組成。每塊髖骨又由髂骨、坐骨及恥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6塊骶椎合成;尾骨由4-5塊尾椎合成。
    2.骨盆的關節 有恥骨聯合、骶髂關節和骶尾關節。兩恥骨之間有縴維軟骨,形成恥骨聯合,位於骨盆的前方。骶髂關節位 於骶骨和髂骨之間,在骨盆後方。骶尾關節為骶骨與尾骨的聯合處。
    3.骨盆的韌帶 骨盆各部之間的韌帶中有兩對重要的韌帶,一對是骶、尾骨與坐骨結節之間的骶結節韌帶,另一對是骶、尾骨與坐骨棘之間的骶棘韌帶,骶棘韌帶寬度即坐骨切跡寬度,是判斷中骨盆是否狹窄的重要指標。妊娠期受激素影響,韌帶較松弛,各關節的活動性亦稍有增加,有利 於分娩時胎兒通過骨產道。
 

(二)骨盆的分界
    以恥骨聯合上緣、髂恥緣及骶恥上緣的連線(所謂分界線即髂恥線)為界,將骨盆分為假骨盆和真骨盆兩部分。假骨盆又稱大骨盆,位 於骨盆分界線之上,為腹腔的一部分,其前為腹壁下部,兩側為髂骨翼,其後為第5腰椎。假骨盆與產道無直接關系,但假骨盆某些徑線的長短關系到真骨盆的大小,測假骨盆的這些徑線可作為了解真骨盆的參考。真骨盆又稱小骨盆,位 於骨盆分界線之下,又稱骨產道,是胎兒娩出的通道。真骨盆有上、下兩口,即骨盆人口與骨盆出口。兩口之間為骨盆腔。骨盆腔的 後壁是骶骨與尾骨,兩側為坐骨、坐骨棘、骶棘韌帶,前壁為恥骨聯合。恥骨聯合全長約4.2cm,骶骨彎曲的長度約11.8cm,骶岬至骶尖的直線長度約9.8cm。骨盆腔呈前淺 後深的形態。坐骨棘位於真骨盆中部,可經肛診或陰道診触到,在分娩過程中是衡量胎先露部下降程度的重要標志。骶骨前面凹陷形成骶窩,第1骶椎向前凸出形成骶岬,為骨盆內測量對角徑的重要据點。恥骨兩降支的前部相連 結成恥骨弓。


(三)骨盆的類型
    1.女型 骨盆入口呈橫橢圓形,髂骨翼寬而淺,入口橫徑較前後徑稍長,恥骨弓較寬,兩側坐骨棘間徑≥lOcm。最常見,為女性正常骨盆。在我國婦女骨盆類型中占52%∼58.9%。
    2.扁平型 骨盆入口前後徑短而橫徑長,呈扁橢圓形。恥骨弓寬,骶骨失去正常彎度,變直向後翹或深弧型,故骶骨短而骨盆淺。在我國婦女較常見,占23.2%∼29%。
    3.類人猿型 骨盆入口呈長橢圓形,骨盆入口、中骨盆和骨盆出口的橫徑均縮短,前後徑稍長。骶坐切跡較寬,兩側壁稍內聚,坐骨棘較突出,恥骨弓較窄,但骶骨向 後傾斜,故骨盆前部較窄而後部較寬。骶骨往往有6節且較直,故較其他型深。在我國婦女中占14.2%∼18%。
    4.男型 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兩側壁內聚,坐骨棘突出,恥骨弓較窄,骶坐切跡窄呈高弓形,骶骨較直而前傾,致出口 後矢狀徑較短。因男型骨盆呈漏斗形,往往造成難產。較少見,在我國婦女1%∼3.7%。骨盆的形態、大小除種族差异外,其生長發育還受遺傳、營養與性激素的影響。上述四種基本類型只是理論上歸類,臨床多見為混合型骨盆。

 
 

第二節 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又稱外陰,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位於兩股內側之間,前面為恥骨聯合, 後面以會陰為界。

((一)陰阜
    即恥骨聯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墊。青春期該部皮膚開始生長陰毛,分布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陰毛疏密、粗細、色澤可因人或種族而异。
(二)大陰唇
    為鄰近兩股內側的一對隆起的皮膚皺璧,起自陰阜,止於會陰。兩側大陰唇前端為子宮圓韌帶終點, 後端在會陰體前相融合,形成大陰唇的後連合。大陰唇外側面與皮膚相同,皮層內有皮脂腺和汗腺,青春期長出陰毛;其內側面皮膚濕潤似粘膜。大陰唇皮下脂肪層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當局部受傷,出血易形成大陰唇血腫。未婚婦女的兩側大陰唇自然合攏,遮蓋陰道口及尿道外口,經產婦大陰唇由 於分娩影響向兩側分開;絕經後大陰唇呈萎縮狀,陰毛稀少。
(三)小陰唇
    為位於大陰唇內側的一對薄皺璧。無毛,富含神經末梢,故敏感。兩側小陰唇前端相互融合,再分為兩葉包繞陰蒂,前葉形成陰蒂包皮, 後葉與對側結合形成陰蒂系帶。小陰唇後端與大陰唇後端相會合,在正中線形成橫皺襞稱陰唇系帶。
(四)陰蒂
位於兩小陰唇頂端的聯合處,它與男性陰莖海綿體相似,具有勃起性。它分為三部分,前端為陰蒂頭,富含神經末梢,极敏感,中為陰蒂體, 後部分為兩個陰蒂腳,附著於各側的恥骨支上,僅陰蒂頭露見,其直徑6∼8mm。
(五)陰道前庭
    為兩小陰唇之間的裂隙。其前為陰蒂,後為陰唇系帶。在此區域內,前方有尿道外口, 後方有陰道口,陰道口與陰唇系帶之間有一淺窩,稱舟狀窩(又稱陰道前庭窩)。在此裂隙內尚有以下各部:

    1.前庭球 又稱球海綿體,位於前庭兩側,由有勃起性的靜脈叢构成。其前部與陰蒂相接,後部與前庭大腺相鄰,淺層為球海綿體肌覆蓋。
    2.前庭大腺 又稱巴多林腺,位於大陰唇後部,亦為球海綿體肌所覆蓋,如黃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細長(1-2cm),向內側開口於前庭 後方小陰唇與處女膜之間的溝內。性興奮時分泌黃白色粘液起潤滑作用。正常情況檢查時不能触及此腺。若因感染腺管閉塞,形成前庭大腺膿腫。若僅腺管開口閉塞使分泌物集聚,形成前庭大腺囊腫,則兩者均能看到或触及。
    3.尿道口 位於陰蒂頭的後下方及前庭前部,為尿道的開口,略呈圓形。其後壁上有一對並列腺體稱尿道旁腺,其分泌物有潤滑尿道口作用,但此腺亦常為細菌潛伏所在。
    4.陰道口及處女膜 陰道口位於尿道口後方、前庭的後部,為陰道的開口,其大小、形狀常不規則。陰道口周緣覆有一層較薄粘膜稱處女膜。膜的兩面均為鱗狀上皮所覆蓋,其間含結締組織、血管與神經末梢,有一孔多在中央,孔的形狀、大小及膜的厚薄因人而异。處女膜多在初次性交時破裂,受分娩影響產 後僅留有處女膜痕。

 

第三節 內生殖器
    女性內生殖器包括陰道、子宮、輸卵管及卵巢,後二者稱子宮附件。
 

(一)陰道
    為性交器官、月經血排出及胎兒娩出的通道。
    1.位置和形態 位於真骨盆下部中央,呈上寬下窄的管道,前壁長7-9cm,與膀胱和尿道相鄰,後壁長10∼l2cm,與直腸貼近。上端包圍 子宮頸,下端開口於陰道前庭後部。環繞子宮頸周圍的部分稱陰道穹隆。按其位置分為前、後、左、右4部分,其中後穹隆最深,與直腸子宮陷凹緊密相鄰,為 骨盆腔最低部位,臨床上可經此處穿刺或引流。
    2.組織結构 陰道壁由粘膜、肌層和縴維組織膜构成,有很多橫紋皺襞,故有較大伸展性。陰道粘膜呈淡紅色,由復層鱗狀上皮細胞覆蓋,無腺體。陰道粘膜受性激素影響有周期性變化。幼女及絕經 後婦女的陰道粘膜上皮甚薄,皺襞少,伸展性小,容易創傷而感染。陰道肌層由兩層平滑肌縴維构成,外層縱行,內層環行,在肌層的外面有一層縴維組織膜,含多量彈力縴維及少量平滑肌縴維。陰道壁因富有靜脈叢,故局部受損傷易出血或形成血腫。

(二)子宮
    子宮為一壁厚、腔小、以肌肉為主的器官。腔內覆蓋粘膜稱子宮內膜,青春期 後受性激素影響發生周期性改變並產生月經;性交後,子宮為精子到達輸卵管的通道;孕期為胎兒發育生長的部位;分娩時子宮收縮胎兒及其附屬物娩出。

    1.形態 成人的子宮為前後略扁的倒置梨形,重50g,長7∼8cm,寬4∼5cm,厚2∼3cm,宮腔容量5ml。子宮上部較寬為宮體,其上部隆突部分為宮底,兩側為宮角,子宮下部成圓柱形為 子宮頸。宮腔上寬下窄,體頸間最狹窄處為峽部,在非孕期長1cm,其上端解剖上較狹窄,叫解剖學內口;其下端由於粘膜組織由宮腔內膜轉為 子宮頸粘膜,故稱為組織學內口。子宮頸管長約2.5∼3cm,下端為子宮頸外口,子宮頸下端伸入陰道內的部分叫子宮頸陰道部,陰道以上的部分叫 子宮頸陰道上部。未產婦的子宮頸外口呈圓形,已產婦的子宮頸外口受分娩影響而形成橫裂。
    2.組織結构 宮體和子宮頸的結构不同。

    1)宮體:宮體壁由3層組織构成,外層為漿膜層(臟層腹膜),中間層為肌層,內層為子宮內膜。子宮內膜為一層粉紅色粘膜組織,從青春期開始受卵巢激素影響,其表面2/3能發生周期性變化稱功能層;余下1/3靠近子宮肌層的內膜無周期性變化稱基底層。子宮肌層厚,非孕時厚約0.8cm。肌層由平滑肌束及彈力縴維所組成。肌束縱橫交錯如網狀,大致分3層:外層多縱行,內層環行,中層多各方交織。肌層中含血管,子宮收縮時血管被壓縮,能有效制止產 後子宮出血。子宮漿膜層為覆蓋宮體底部及前後面的腹膜,與肌層緊貼,但在子宮前面近子宮峽部處,腹膜與子宮壁結合較疏松,向前反折以覆蓋膀胱,形成膀胱子宮陷凹。覆蓋此處的腹膜稱膀胱子宮返折腹膜,與前腹壁腹膜相連續。在子宮 後面,腹膜沿子宮壁向下,至子宮頸後方及陰道後壁折向直腸,形成直腸子宮陷凹亦稱道格拉斯陷凹並向上與後腹膜相連續。
    (2)子宮頸:主要由結締組織构成,亦含有平滑肌縴維、血管及彈力縴維。 子宮頸管粘膜上皮細胞呈單層高柱狀,粘膜層有許多腺體能分泌堿性粘液,形成子宮頸管內的粘液栓,將子宮頸管與外界隔開。 子宮頸陰道部為復層鱗狀上皮覆蓋,表面光滑。在子宮頸外口柱狀上皮與鱗狀上皮交界處是子宮頸癌的好發部位。子宮頸粘膜受性激素影響也有周期性變化。
 

    3.位置 子宮位於骨盆腔中央,膀胱與直腸之間,下端接陰道,兩側有輸卵管和卵巢。子宮的正常位置呈輕度前傾前屈位,主要靠子宮韌帶及骨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托作用。

    4.子宮韌帶 共有4對。

    (1)圓韌帶:呈圓索形得名,長12∼14cm,由結締組織與平滑肌組成。起 於子宮雙角的前面、輸卵管近端的下方,然後向前下方伸展達兩側骨盆壁,再穿過腹股溝管終於大陰唇前端。圓韌帶肌縴維與子宮肌縴維連接,表面為闊韌帶前葉的腹膜層覆蓋。有使宮底保持前傾位置的作用。
    (2)闊韌帶:覆蓋在子宮前後壁的腹膜自子宮側緣向兩側延伸達到骨盆壁,形成二對雙層腹膜皺襞。闊韌帶分為前 後兩葉,其上緣游離,內2/3部包圍輸卵管(傘部無腹膜遮蓋),外1/3部移行為骨盆漏斗韌帶或稱卵巢懸韌帶,卵巢動靜脈由此穿過。在輸卵管以下、卵巢附著處以上的闊韌帶稱輸卵管系膜,其中有結締組織及中腎管遺跡。卵巢與闊韌帶 後葉相接處稱卵巢系膜。卵巢內側與宮角之間的闊韌帶稍增厚稱卵巢固有韌帶或卵巢韌帶。在宮體兩側的闊韌帶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結締組織稱宮旁組織。子宮動靜脈和輸尿管均從闊韌帶基底部穿過。
    (3)主韌帶:在闊韌帶的下部,橫行於子宮頸兩側和骨盆側壁之間,為一對堅韌的平滑肌與結締組織縴維束,又稱 子宮頸橫韌帶,起固定子宮頸位置的作用,為保持子宮不致向下脫垂的主要結构。
    (4)宮骶韌帶:從子宮頸後面的上側方(相當於組織學內口水平),向兩側繞過直腸到達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韌帶含平滑肌和結締組織,外有腹膜遮蓋,短厚有力,將 子宮頸向後向上牽引,維持子宮處於前傾位置。若上述韌帶、骨盆底肌和筋膜薄弱或受損傷,可導致子宮位置異常,形成不同程度的子宮脫垂。

(三)輸卵管
    輸卵管為卵子與精子相遇的場所,也是向宮腔運送受精卵的管道。為一對細長而彎曲的管,位 於子宮闊韌帶的上緣內,內側與宮角相連通,外端游離,與卵巢接近。全長約8-14cm。根据輸卵管的形態由內向外可分為4部分:間質部為通入子宮壁內的部分,狹窄而短,長 lcm;峽部在間質部外側,管腔較窄,長2cm;壺腹部在峽部外側,管腔較寬大,長5-8cm;傘部為輸卵管的末端,開口 於腹腔,游離端呈漏斗狀,有許多須狀組織。傘的長度不一,多為1-1.5cm,有 “拾卵”作用。
    輸卵管壁由3層构成:外層為漿膜層,為腹膜的一部分,亦即闊韌帶上緣;中層為平滑肌層,由內環行、外縱行的兩層平滑肌組成,常有節奏地收縮,能引起輸卵管由遠端向近端的蠕動;內層為粘膜層,由單層高柱狀上皮組成,上皮細胞分為縴毛細胞、無縴毛細胞、楔狀細胞及未分化細胞4種。縴毛細胞的縴毛擺動有助 於運送卵子;無縴毛細胞有分泌作用(又稱分泌細胞);楔形細胞可能為無縴毛細胞的前身;未分化細胞亦稱游走細胞,為上皮的儲備細胞,其他上皮細胞可能由它產生或補充。輸卵管肌肉的收縮和粘膜上皮細胞的形態、分泌及縴毛擺動均受性激素影響,有周期性變化。

(四)卵巢(ovary)
   為一對扁橢圓形的性腺,具有生殖和內分泌功能,產生和排出卵細胞,以及分泌性激素。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青春期開始排卵 後,表面逐漸凹凸不平;成年婦女的卵巢約4cmX3cmXlcm大,重5∼6g,呈灰白色;絕經後卵巢萎縮變小變硬。卵巢位 於輸卵管的後下方,以卵巢系膜連接於闊韌帶後葉的部位稱卵巢門,卵巢血管與神經即經此處出入卵巢,故名。卵巢外側以骨盆漏斗韌帶連 於骨盆壁,內側以卵巢固有韌帶與子宮連接。
    卵巢表面無腹膜,由單層立方上皮覆蓋稱生發上皮;其內有一層縴維組織稱卵巢白膜。再往內為卵巢組織,分皮質與髓質。皮質在外層,其中有數以萬計的原始卵泡(又稱始基卵泡)及致密結締組織;髓質在中心,無卵泡,含疏松結締組織及丰富血管、神經、淋巴管及少量與卵巢懸韌帶相連續、對卵巢運動有作用的平滑肌縴維。
 

第四節 血管、淋巴及神經

(一)動脈
    女性內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卵巢動脈、子宮動脈、陰道動脈及陰部內動脈。
 

    1.卵巢動脈 自腹主動脈分出(左側可來自左腎動脈)。在腹膜後沿腰大肌前下行至骨盆腔,跨過輸尿管與髂總動脈下段,經骨盆漏斗韌帶向內橫行,再經卵巢系膜進入卵巢門。卵巢動脈並在輸卵管系膜進入卵巢門分出若干支供應輸卵管,其末梢在宮角附近與子宮動脈上行的卵巢支相吻合。
    2.子宮動脈 為髂內動脈前干分支,在腹膜後沿骨盆側壁向下向前行,經闊韌帶基底部、宮旁組織到達子宮外側,距子宮頸內口水平約2cm處橫跨輸尿管至子宮側緣,此 後分為上、下兩支:上支較粗,沿子宮上緣迂曲上行稱宮體支,至宮角處又分為宮底支(分布於宮底部)卵巢支(與卵巢動脈末梢吻合)及輸卵管支(分布 於輸卵管);下支較細,分布於子宮頸及陰道上段稱子宮頸-陰道支。
    3.陰道動脈 為髂內動脈前干分支,有許多小分支分布於陰道中下段前後面及膀胱頂、膀胱頸。陰道動脈與子宮動脈陰道支和陰部內動脈分支相吻合,因此,陰道上段由子宮動脈 子宮頸-陰道支供應,而中段由陰道動脈供應,下段主要由陰部內動脈和痔中動脈供應。
    4.陰部內動脈 為髂內動脈前干終支,經坐骨大孔的梨狀肌下孔穿出骨盆腔,繞過坐骨棘背面,再經坐骨小孔到達會陰及肛門,並分出4支:痔下動脈,供應直腸下段及肛門部;會陰動脈,分布 於會陰淺部;陰唇動脈,分布於大、小陰唇;陰蒂動脈,分布於陰蒂及前庭球。
 

(二)靜脈
    骨盆腔靜脈均與同名動脈伴行,並在相應器官及其周圍形成靜脈叢,且互相吻合,故 骨盆腔靜脈感染容易蔓延。卵巢靜脈出卵巢門 後形成靜脈叢,與同名動脈伴行,右側匯人下腔靜脈,左側匯入左腎靜脈,故左側骨盆腔靜脈曲張較多見。
 

(三)淋巴
    女性盆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系統,淋巴結一般沿相應的血管排列,其數目、大小和位置均不恆定。主要分為外生殖器淋巴與 骨盆腔淋巴兩組
 

    1.外生殖器淋巴 分為深淺兩部分。
    (1)腹股溝淺淋巴結:又分上、下兩組,上組沿腹股溝韌帶排列,收納外生殖器、會陰、陰道下段及肛門部的淋巴;下組位 於大隱靜脈末端周圍,收納會陰及下肢的淋巴。其輸出管大部分注入腹股溝深淋巴結,少部分注入髂外淋巴結。
    (2)腹股溝深淋巴結:位於股管內、股靜脈內側,收納陰蒂、股靜脈區及腹股溝淺淋巴,匯入閉孔、髂內等淋巴結。
 

    2.骨盆腔淋巴 分為3組:(1)髂淋巴組由髂內、髂外及髂總淋巴結組成;(2)骶前淋巴組位於骶骨前面;(3)腰淋巴組位 於主動脈旁。

    陰道下段淋巴引流主要入腹股溝淋巴結。陰道上段淋巴引流基本與子宮頸引流相同,大部匯入閉孔淋巴結與髂內淋巴結;小部入髂外淋巴結,並經宮骶韌帶入骶前淋巴結。宮體、宮底淋巴與輸卵管、卵巢淋巴均匯入腰淋巴結。宮體兩側淋巴沿圓韌帶匯入腹股溝淺淋巴結。當內、外生殖器官發生感染或癌瘤時,往往沿各該部回流的淋巴管傳播,導致相應淋巴結腫大。

(四)神經

    1.外生殖器的神經支配 外陰部神經主要由陰部神經支配。來自:①骶叢分支;②自主神經:由第Ⅱ、Ⅲ、Ⅵ骶神經分支組成,含感覺和運動神經縴維,在坐骨結節內側下方分成3支,即會陰神經、陰蒂背神經及肛門神經(又稱痔下神經),分布 於會陰、陰唇、陰蒂、肛門周圍。
    2.內生殖器的神經支配 主要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支配。交感神經縴維自腹主動脈前神經叢分出,下行入骨盆腔分為兩部分:①卵巢神經叢:分布 於卵巢和輸卵管;②骶前神經叢:大部分在子宮頸旁形成骨盆神經叢,分布於宮體、子宮頸、膀胱上部等。骨盆神經叢中有來自第Ⅱ、Ⅲ、Ⅵ骶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縴維,並含有向心傳導的感覺神經縴維。但子宮平滑肌有自律活動,完全切除其神經 後仍能有節律收縮,還能完成分娩活動。臨床上可見下半身截癱的產婦能順利自然分娩。
 

第五節 骨 盆 底

    骨盆底由多層肌肉和筋膜所組成,封閉骨盆出口;骨盆腔臟器賴以承載並保持正常位置。若骨盆底結构和功能發生 異常,可影響骨盆腔臟器位置與功能,甚至引起分娩障礙;而分娩處理不當,亦可損傷骨盆底。骨盆底的前方為恥骨聯合下緣,後方為尾骨尖,兩側為恥骨降支、坐骨升支及坐骨結節。兩側坐骨結節前緣的連線將骨盆底分為前、 後兩部:前部為尿生殖三角,又稱尿生殖區,有尿道和陰道通過。後部為肛門三角,又稱肛區,有肛管通過。骨盆底有3層組織:

(一)外層
    即淺層筋膜與肌肉。在外生殖器、會陰皮膚及皮下組織的下面,有一層會陰淺筋膜,其深面由3對肌肉及一括約肌組成淺肌肉層。
 

    1.球海綿體肌 位於陰道兩側,覆蓋前庭球及前庭大腺,向後與肛門外括約肌互相交叉而混合。此肌收縮時能緊縮陰道又稱陰道縮肌。
    2.坐骨海綿體肌 從坐骨結節內側沿坐骨升支內側與恥骨降支向上,最終集合 於陰蒂海綿體(陰蒂腳處)。
    3.會陰淺橫肌 自兩側坐骨結節內側面中線會合於中心健。
    4.肛門外括約肌 為圍繞肛門的環形肌束,前端會合於中心健。
 

(二)中層
    即泌尿生殖脯。由上、下兩層堅韌筋膜及一層薄肌肉組成,覆蓋於由恥骨弓與兩坐骨結節所形成的骨盆出口前部三角形平面上,又稱三角韌帶。其上有尿道與陰道穿過。在兩層筋膜間有一對由兩側坐骨結節至中心健的會陰深橫肌及位 於尿道周圍的尿道括約肌。
 

(三)內層

    即盆膈。為骨盆底最里面最堅韌層,由肛提肌及其內、外面各覆一層筋膜所組成,亦為尿道、陰道及直腸貫通。
    肛提肌是位於骨盆底的成對扁肌,向下向內合成漏斗形。每側肛提肌由前內向 後外由3部分組成:①恥尾肌為肛提肌主要部分,位於最內側,肌縴維從恥骨降支內面沿陰道、直腸向後,終止於尾骨,其中有小部分肌縴維終止 於陰道和直腸周圍,經產婦的此層組織易受損傷而導致膀胱、直腸膨出;②髂尾肌:為居中部分,從腱弓(即閉孔內肌表面筋膜的增厚部分)後部開始,向中間及向 後走行,與恥尾肌會合,再經肛門兩側至尾骨;③坐尾肌:為靠外後方的肌束,自兩側坐骨棘至尾骨與骶骨。可見肛提肌有加強盆底托力的作用。又因部分肌縴維在陰道及直腸周圍密切交織,還有加強肛門與陰道括約肌的作用。
    會陰 廣義的會陰是指封閉骨盆出口的所有軟組織,前為恥骨聯合下緣,後為尾骨尖,兩側為恥骨下支、坐骨支、坐骨結節和骶結節韌帶。狹義的會陰是指陰道口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厚3-4cm,由外向內逐漸變窄呈楔狀,表面為皮膚及皮下脂肪,內層為會陰中心鍵,又稱會陰體。妊娠期會陰組織變軟有利 於分娩。分娩時要保護此區,以免造成會陰裂傷。
 

第六節 鄰 近 器 官

女性生殖器官與骨盆腔其他器官不僅在位置上互相鄰接,而且血管、淋巴及神經也相互有密切聯系。當某一器官有病變時,如創傷、感染、腫瘤等,易累及鄰近器官。
 

(一)尿道
    介於恥骨聯合和陰道前壁之間,長4∼5cm,直徑約0.6cm,從膀胱三角尖端開始,穿過泌尿生殖膈,終止 於陰道前庭部的尿道外口。尿道內括約肌為不隨意肌,尿道外括約肌為隨意肌,且與會陰深橫肌密切聯合。由於女性尿道短而直,又接近陰道,易引起泌尿系統感染。
(二)膀胱
    為一囊狀肌性器官,排空的膀胱為錐體形,位於恥骨聯合之後、子宮之前。其大小、形狀可因其盈虛及鄰近器官的情況而變化。膀胱充盈時可凸向骨盆腔甚至腹腔。膀胱可分為頂、底、體和頸4部分。膀胱各部之間無明顯界限。前腹壁下部腹膜覆蓋膀胱頂,向 後移行達子宮前壁,兩者之間形成膀胱子宮陷凹。膀胱底部粘膜形成一三角區稱膀胱三角,三角的尖向下為尿道內口,三角底的兩側為輸尿管口,兩口相距約2.5cm。此部與 子宮頸及陰道前壁相鄰,但正常情況下,其間組織較疏松。由於膀胱充盈可影響子宮及陰道,故婦科檢查及手朮前必須排空膀胱。膀胱壁由漿膜、肌層及粘膜3層构成,肌層由平滑肌縴維組成,外層和內層多為縱行,中層主要為環行,三層相互交織,對排尿起重要作用。
(三)輸尿管
    為一對肌性圓索狀長管,起自腎盂,終於膀胱,各長約3Ocm,粗細不一,最細部分的內徑僅3∼4mm,最粗可達7∼8mm。女性輸尿管在腹膜 後,從腎盂開始沿腰大肌前面偏中線側下降(腰段),在骶髂關節處經髂外動脈起點的前方進入骨盆腔(骨盆段)繼續下行, 於闊韌帶基底部向前內方行,於子宮頸外側約2cm處,在子宮動脈的後方與之交叉,又經陰道側穹隆頂端繞向前方而入膀胱壁(膀胱段),在壁內斜行1.5∼2cm,開口 於膀胱三角區的外側角。在施行子宮切除結扎子宮動脈時,避免損傷輸尿管。
輸尿管壁厚約1mm,分粘膜、肌層及外膜3層,由腎、卵巢、髂、子宮及膀胱的血管分支在相應段輸尿管周圍吻合成丰富的血管叢,而進入輸尿管壁。
(四)直腸
    位於骨盆腔後部,其上端在第3骶椎平面與乙狀結腸相接,向下穿過盆膈,下端與肛管相連。成人從左側骶髂關節至肛門全長15-20cm。前為子宮及陰道, 後為骶骨。直腸上段有腹膜遮蓋,至直腸中段腹膜折向前上方,覆於子宮頸及子宮後壁,形成直腸子宮陷凹。直腸下部無腹膜覆蓋。肛管長2-3cm,在其周圍有肛門內外括約肌及肛提肌,而肛門外括約肌為骨盆底淺層肌的一部分。因此,婦科手朮及分娩處理時均應注意避免損傷肛管、直腸。
(五)闌尾
    闌尾根部連於盲腸的後內側壁,遠端游離,長7∼9cm,通常位於右髂窩內。但其位置、長短、粗細變化頗大,有的下端可達右側輸卵管及卵巢部位,而妊娠期闌尾位置又可隨妊娠月份增加而逐漸向上外方移位。因此,婦女患闌尾炎時有可能累及子宮附件,應注意鑒別診斷。
 
返回頁首

  圖書館首頁 婦產科首頁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Chia-Yi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